讓千年古都踏上文化穿越之旅 內蒙古保護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出發(fā)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huán)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面對面: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遼上京遺址鳥瞰圖
遼上京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城址由皇城和漢城兩部分組成,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建國后在北方營建的第一座都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遺址南北相連呈“日”字形,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都城史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它不僅體現了契丹民族的智慧,更是我國多民族融合的見證。
遼上京遺址
1961年,該遺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被列入全國100處重點保護大遺址,2012年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
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
2011年9月4日,我國首次對遼上京遺址進行大規(guī)??脊虐l(fā)掘,發(fā)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主要探討遼代乾德門的形制和結構。
考古人員在對遼上京乾德門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
遼上京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地
乾德門遺址
最新考古成果—遼三塔
遼上京遺址考古成果——出土近萬枚銅錢和數十泥塑人面像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萬花樓帶金幣
石經幢底
據了解,在此次發(fā)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遺物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石經幢底座呈八邊形,四角有四個獸頭,現在兩個獸頭保存較好,另外兩個已經被破壞。在石經幢座旁邊還發(fā)現了與其相關的半塊仰蓮雕花石座。
泥塑人面像
同時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出土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體的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七彩虹光
打造遼文化旅游名片——內蒙古投入20億建設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市建設迫近遺址
遼上京遺址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100項國家重要大遺址專項之一,同時位列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然而,加速發(fā)展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嚴重威脅到遺址的保存及保護,目前林東鎮(zhèn)的城市建設已經從東、西、北三面對上京城形成包圍之勢,因此,遼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guī)劃將致力于尋求一條協(xié)調遺址保護展示與城市文化建設以及區(qū)域環(huán)境優(yōu)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在保護遺址方面,自治區(qū)一直在行動。近日,據媒體報道,內蒙古將投入20億元建設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該公園首個項目遼上京乾德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一期)開始實施,預計
遼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遼文化重要載體遼上京遺址進行有效保護和科學發(fā)掘,對加深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理解、增進民族團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踐證明,要想使歷經千年滄桑的文明遺址遺跡永遠保存下去,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無疑是最好的辦法。而依托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發(fā)展的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必將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帶動地區(qū)旅游業(yè)、物流業(yè)、演藝業(yè)的空前發(fā)展和繁榮。
延伸閱讀:
薩拉烏蘇遺址——和遼上京遺址一起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薩拉烏蘇遺址
薩拉烏蘇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審旗境內,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在薩拉烏蘇河兩岸綿延20余公里,有九個地點,先后出土石制品四百余件、人類化石二十余件。最早于1922年發(fā)現的一枚小孩門齒,被稱為河套人。還出土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哺乳類及鳥類等共45種。時代距今3.5萬年左右。豐富的石制品與人類化石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晚期智人及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連續(xù)的地層剖面與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已成為復原當時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依據。
中國考古界專家認定,這處遺址對于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晚期智人的體貌特征、中國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類型和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內蒙古10處遺址被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
日前,國家文物局印發(fā)了《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guī)劃》的通知,將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元上都遺址、遼陵及奉陵邑、內蒙古和甘肅的居延遺址、遼中京遺址、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二道井子遺址,以及位居全國第一的內蒙古長城遺址、“萬里茶道”內蒙古段遺址、鄂爾多斯市秦直道遺址共10處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規(guī)劃。
古跡遺址的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能單靠政府和公益組織,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保護的前提是了解和認知。只有讓社會民眾先了解這些古跡遺址,才能真正地激發(fā)民眾的保護意識。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歷史。
學習和了解古跡遺址資源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終極目的是讓民眾自覺地投入到保護古跡遺址資源的實際行動中,積極地承擔起保護的責任和使命。在參觀和旅游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不隨意攀爬觸摸文物。對于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的古跡遺址,我們要自覺地遵守規(guī)定??吹狡渌慰蛯袍E遺址造成破壞的不文明旅游行為,我們要及時給予善意提醒。(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王美花)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讓千年古都踏上文化穿越之旅 內蒙古保護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出發(fā)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huán)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面對面: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遼上京遺址鳥瞰圖
遼上京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城址由皇城和漢城兩部分組成,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建國后在北方營建的第一座都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遺址南北相連呈“日”字形,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都城史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它不僅體現了契丹民族的智慧,更是我國多民族融合的見證。
遼上京遺址
1961年,該遺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被列入全國100處重點保護大遺址,2012年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
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
2011年9月4日,我國首次對遼上京遺址進行大規(guī)??脊虐l(fā)掘,發(fā)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主要探討遼代乾德門的形制和結構。
考古人員在對遼上京乾德門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
遼上京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地
乾德門遺址
最新考古成果—遼三塔
遼上京遺址考古成果——出土近萬枚銅錢和數十泥塑人面像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萬花樓帶金幣
石經幢底
據了解,在此次發(fā)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遺物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石經幢底座呈八邊形,四角有四個獸頭,現在兩個獸頭保存較好,另外兩個已經被破壞。在石經幢座旁邊還發(fā)現了與其相關的半塊仰蓮雕花石座。
泥塑人面像
同時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出土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體的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七彩虹光
打造遼文化旅游名片——內蒙古投入20億建設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市建設迫近遺址
遼上京遺址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100項國家重要大遺址專項之一,同時位列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然而,加速發(fā)展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嚴重威脅到遺址的保存及保護,目前林東鎮(zhèn)的城市建設已經從東、西、北三面對上京城形成包圍之勢,因此,遼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guī)劃將致力于尋求一條協(xié)調遺址保護展示與城市文化建設以及區(qū)域環(huán)境優(yōu)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在保護遺址方面,自治區(qū)一直在行動。近日,據媒體報道,內蒙古將投入20億元建設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該公園首個項目遼上京乾德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一期)開始實施,預計
遼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遼文化重要載體遼上京遺址進行有效保護和科學發(fā)掘,對加深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理解、增進民族團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踐證明,要想使歷經千年滄桑的文明遺址遺跡永遠保存下去,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無疑是最好的辦法。而依托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發(fā)展的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必將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帶動地區(qū)旅游業(yè)、物流業(yè)、演藝業(yè)的空前發(fā)展和繁榮。
延伸閱讀:
薩拉烏蘇遺址——和遼上京遺址一起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薩拉烏蘇遺址
薩拉烏蘇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審旗境內,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在薩拉烏蘇河兩岸綿延20余公里,有九個地點,先后出土石制品四百余件、人類化石二十余件。最早于1922年發(fā)現的一枚小孩門齒,被稱為河套人。還出土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哺乳類及鳥類等共45種。時代距今3.5萬年左右。豐富的石制品與人類化石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晚期智人及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連續(xù)的地層剖面與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已成為復原當時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依據。
中國考古界專家認定,這處遺址對于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晚期智人的體貌特征、中國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類型和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內蒙古10處遺址被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
日前,國家文物局印發(fā)了《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guī)劃》的通知,將內蒙古遼上京遺址、元上都遺址、遼陵及奉陵邑、內蒙古和甘肅的居延遺址、遼中京遺址、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二道井子遺址,以及位居全國第一的內蒙古長城遺址、“萬里茶道”內蒙古段遺址、鄂爾多斯市秦直道遺址共10處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規(guī)劃。
古跡遺址的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能單靠政府和公益組織,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保護的前提是了解和認知。只有讓社會民眾先了解這些古跡遺址,才能真正地激發(fā)民眾的保護意識。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歷史。
學習和了解古跡遺址資源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終極目的是讓民眾自覺地投入到保護古跡遺址資源的實際行動中,積極地承擔起保護的責任和使命。在參觀和旅游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不隨意攀爬觸摸文物。對于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的古跡遺址,我們要自覺地遵守規(guī)定??吹狡渌慰蛯袍E遺址造成破壞的不文明旅游行為,我們要及時給予善意提醒。(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王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