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鄂倫春自治旗行政區(qū)域,秦朝屬東胡,西漢屬鮮卑,東漢、三國至西晉分屬鮮卑和夫余等。北魏為拓跋鮮卑的發(fā)祥地,后魏至隋唐時為室韋地。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今旗境屬河北道室韋都督府所轄訥北支部、如者部。五代晉天福八年(943),今旗境屬遼(契丹)。遼天慶元年(1111),今旗境屬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轄。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今旗境屬上京路蒲與路轄區(qū)內。金天德二年(1150),烏古敵烈招討司治所約在今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元至順元年(1330),今旗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和泰寧路。明屬奴兒干都司福余衛(wèi)轄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設置黑龍江將軍,今旗境歸黑龍江將軍管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今旗境屬布特哈總管衙門轄區(qū)。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把散居在哈瑪爾、畢拉爾、多布庫爾、阿里瑪河和托河一帶的鄂倫春人分為五路,稱五路鄂倫春。每路設布特哈官一員,號“諳達”,三年一換(五路鄂倫春分布地約在今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西北部地區(qū))。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今旗境大部屬墨爾根副都統(tǒng)轄區(qū),諾敏河西南岸地區(qū)屬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轄區(qū)。清光緒八年(1882),撤去布特哈管理,在興安嶺太平灣地方建立興安城總管衙門,設副都統(tǒng)銜總管統(tǒng)轄,并設一批鄂倫春副總管、佐領、驍騎校等官員。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今鄂倫春自治旗行政區(qū)域,秦朝屬東胡,西漢屬鮮卑,東漢、三國至西晉分屬鮮卑和夫余等。北魏為拓跋鮮卑的發(fā)祥地,后魏至隋唐時為室韋地。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今旗境屬河北道室韋都督府所轄訥北支部、如者部。五代晉天福八年(943),今旗境屬遼(契丹)。遼天慶元年(1111),今旗境屬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轄。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今旗境屬上京路蒲與路轄區(qū)內。金天德二年(1150),烏古敵烈招討司治所約在今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元至順元年(1330),今旗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和泰寧路。明屬奴兒干都司福余衛(wèi)轄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設置黑龍江將軍,今旗境歸黑龍江將軍管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今旗境屬布特哈總管衙門轄區(qū)。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把散居在哈瑪爾、畢拉爾、多布庫爾、阿里瑪河和托河一帶的鄂倫春人分為五路,稱五路鄂倫春。每路設布特哈官一員,號“諳達”,三年一換(五路鄂倫春分布地約在今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西北部地區(qū))。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今旗境大部屬墨爾根副都統(tǒng)轄區(qū),諾敏河西南岸地區(qū)屬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轄區(qū)。清光緒八年(1882),撤去布特哈管理,在興安嶺太平灣地方建立興安城總管衙門,設副都統(tǒng)銜總管統(tǒng)轄,并設一批鄂倫春副總管、佐領、驍騎校等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