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薩滿

發(fā)布時間:2016-04-21 【字體:
  •  

    一、鄂溫克人的薩滿

    薩滿一詞在我國史書上最早見于南宋徐夢著的《三朝北盟匯編》,稱“珊蠻”(薩滿),距今近900年。經俄國人傳入西歐,成為國際通用術語。

    (一)“薩滿”的產生 這一稱謂來源于古代鄂溫克語,意為“狂歡、激動、不安”的人,又稱“先知者”(沙曼)、“神通者”、“通曉者”,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人。一般從得了重病,或突然得瘋癲病,后來好起來的人中物色,老薩滿教授新薩滿。三年之后,薩滿的“舍溫”(神靈)已經附體,新薩滿才有資格為人治病和從事宗教活動,祭神驅鬼,為本哈拉消除禍害,祈求神靈狩獵運氣好等。

    (二)薩滿的威望 新中國成立之前,薩滿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鄂溫克族薩滿,不僅是氏族的巫師,主管一切宗教活動,解釋一切生、老、病、死、神、鬼,而且一般還是氏族的頭人(酋長),領導組織氏族的生產和生活,社會地位較高。但是,本旗鄂溫克人中還沒有職業(yè)薩滿,跳神驅鬼也沒有什么報酬。進入封建社會的其他地區(qū)鄂溫克族薩滿就不同了,他不僅有威信,如他無論到誰家,都是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上,而且利用人們對他的信仰,為自己掠取財物。例如,當薩滿舉行“奧米那仁”(即薩滿五月集會)祭祀時,凡請過薩滿或治過病的人,都趕來參加。他們帶有獻給薩滿的禮物,如酒、哈達、布匹、牛、羊、磚茶、衣物之類。

    (三)薩滿的諸神 薩滿教是一種神教,也是原始多神教的一種。鄂溫克族信仰的神種類多達十余種,如“霍卓熱”(祖先神)、那恩納(天神)、“阿格迪博如坎”(雷神)、“希溫博如坎”(太陽神)、“瑪魯”(總神)、“托博如坎”(火神)、“白那查”(山神)、“額特肯”或“阿米坎”(熊神)、“呼莫哈博如坎”(鹿神)、“胡連博如坎”(蛇神)、“舍沃克”(娘家神)、“奧米博如坎”(保護嬰兒神)、“吉雅其”(保護牲畜神)、“毛木鐵”神、“阿巴格勒岱”(面具神)、卓勒神(原為奴仆)、阿隆神(馴鹿保護神)等。薩滿還舉行自然崇拜祭祀儀式,以“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進行宗教活動。

    (四)薩滿的服飾 神衣:鄂溫克語稱“薩滿西克”或“扎瓦”,用鹿皮等精制繡花緊身對襟長袍;“托列”(銅鏡):分“納賀熱托列”(護心鏡)1個,“阿日坎托列”(護背鏡)5個,尼什昆托列(小銅鏡)20個,“黑日塔”(小貝殼)胸部360個,“霍額特”(銅鈴)膝下部54個,另有串珠等。

    “優(yōu)熱日阿溫”(頭盔神帽):用鐵條或銅打制作帽架,用大絨做帽頭,帽上部有銅制鹿角,角叉三至九叉不等,角叉越多,表明薩滿的品級、資歷和威望越高。

    “扎呼屯”(護肩):護肩上部左右兩側有“德給神”(格庫鳥神)傳播神靈信息,下身配有各種五顏六色的“哈日班庫”或叫“塔克”(后飄帶),繪各種神偶像,如日、月、樹木、鹿、蛇等。

    神具上多有自然崇拜物,飄帶,共12條組成,象征12個屬相;腰間左右兩側垂下皮絆帶各1條,用雙手晃動,顯示威風;神帽,鹿角叉上懸掛數(shù)條彩色飄帶,象征“斜仁”即彩虹,神帽前面帽檐垂有紅色絲條,遮住雙眼,但不超過鼻尖,顯示出薩滿的神奇色彩;“阿什然”(護身帶,兩側有野豬獠牙)、“溫屯”神鼓,顯示薩滿威力的器具,使妖魔鬼怪聞聲而逃;神鼓,用狼皮或山羊皮制作,毛朝外,敲打輕松如意。

    (五)薩滿儀式 薩滿的主要宗教儀式是跳神和求神。從前鄂溫克人有病就請薩滿跳神治病、驅鬼。薩滿到病人家之后,先為諸神燒“剛嘎”或“申克日”(蒿草),然后烤神鼓,穿神衣,左手持神鼓,右手持槌,雙眼緊閉誦咒,祈禱請神,鼓聲逐漸增快。首先頌揚氏族起源,其次傳問病因病根。薩滿“神靈”附體后,大聲怒喊驅逐病魔,然后去門外用弓箭射鬼偶(草扎的)。趕鬼儀式告終,病人精神振作,感覺病情好轉或已愈。另一種是“奧米那仁”(即五月祭神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宗教活動,是比較隆重的集會。“奧米那仁”有兩個內容:一個是老薩滿領教新薩滿,另一個是祈求全莫昆(大家族)、哈拉(氏族)平安。“奧米那仁”一般進行3天,但必須在薩滿家舉行?!巴腥纭睘榧郎駱洌丛谠簝攘?span lang="EN-US">1棵樺樹、屋內立1棵柳樹,兩棵樹之間拉上一條“松那熱”圍繩,樹枝上掛許多五顏六色的綢布條或布條?!皧W米那仁”必須有兩個薩滿跳神,一個是本莫昆薩滿,另一個是請來的外族薩滿,被請來的薩滿為師。集會時將全莫昆的男女老幼都在兩棵樹的中間集合起來,用狍脖皮制成的皮繩子把人們緊緊圍起來,如果皮繩比原來短了,即預示將發(fā)生疾病或人口減少?!皧W米那仁”一般每年舉行一次。

    (六)薩滿的喪葬 鄂溫克薩滿死后裝進木棺,裝棺時,要從門運出尸體,不能從“包”架下邊送出。運到葬地就放在地上,不埋進土里。當棺和尸體腐化只剩骨架之后,他的遺族和信徒,要在所葬的位置堆集一些石頭,以備祭祀。

    薩滿死后,要請別的薩滿跳神送葬。其留在家里的法具,要用木架撐起來存放,有時對法具也進行祭祀。待繼位的新薩滿出現(xiàn)后,法衣由其繼承。送葬時不能用車拉,一般制一木爬犁,上以藍布制成篷子。運送到葬地后,先由薩滿跳神,向山神求得安葬之地。安葬后,供羊肉、酒、乳制品等物,并把薩滿的供佛及其他所有法器,都要掛在爬犁篷子的西側。

    繼位的新薩滿死后,可以安放在前薩滿的墓旁。如繼位者為前薩滿的女兒,雖已出嫁,死后也要放在她娘家父親的墓旁。

    薩滿在世時所乘用的馬匹和鞍具等物要留在墓旁,主要的神衣“扎瓦”要留在家里,給將來繼位的薩滿穿用。跳神用的鼓(“溫屯”),如有兩個,其中的一個要陪葬于墓旁,另一個留到家里待繼位人使用。至于獻給死去薩滿的馬匹,跑回家來以后,不能和一般馬同樣對待,可使用,但不能賣掉。馬老死后,要繼獻1匹,意味著不讓死者徒步行走,始終有馬騎。薩滿死后,其子弟帶半孝,即把一小塊白布縫在帽子或衣服上,孝期一般是90天。但薩滿的妻子要帶全孝,孝期為3年。

    (七)薩滿文化 鄂溫克族薩滿文化,尤其薩滿傳說“伊若”的唱詞和曲調,具有口頭文學形式,在本民族內部廣為流傳。如尼桑薩滿的傳說、族源的傳說、薩滿歌詞、薩滿舞蹈、薩滿服飾、神鼓、法具等,是具有鄂溫克族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在本民族世代相傳,被視為珍寶,而且是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有的國家還出過研究專著。

    鄂溫克薩滿舞(鄂溫克語叫“薩滿額黑仁”)一般在薩滿盛會或治病時進行表演,薩滿穿上神衣“薩滿西克”,戴上神帽,手持“溫屯”神鼓,步法為前進、后退、蹦跳、回旋四種類型,并伴有一定技巧動作,邊擊神鼓邊唱祈禱詞,鼓法上主要有擋臉鼓、碎打鼓、飛鼓和煽鼓,每個鼓法伴有和諧的咒語音律,聽起來節(jié)奏感非常強,薩滿的“托列”銅鏡、銅鈴、銅片等裝飾品,叮鐺作響,吟誦聲令人膽顫心驚,頗有神秘色彩。薩滿舞反映了鄂溫克族狩獵游牧生活特點,具有森林和草原氣息,現(xiàn)代流行的《鄂溫克彩虹舞》就是由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先生根據薩滿舞蹈的基本動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二、達斡爾族的雅德根

    (一)雅德根的產生 達斡爾人把薩滿稱作“雅德根”,不分男女都可以擔當。他們都不是專業(yè)性質的,平時在家中生產勞動,只是在替人治病才以神佛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所以,具有雙重人格,倍受族眾尊敬。給人治病跳神時,沒有固定的報酬,只送些奉獻的牛、羊皮和肉、酒、哈達、布等為酬謝。雅德根不是世襲的,但必須由本莫昆的成員擔當。“雅德根”分為霍卓爾雅德根和一般雅德根。

    “雅德根”繼承人以久病不愈為其特征,尤其神經錯亂者,被認為他已被上一代雅德根的神靈選中,非許愿當雅德根不能康復。當被認定要當雅德根時,請一資格深的雅德根為師,選擇春季或閑暇季節(jié)的夜晚跳神,學習掌握當雅德根的基本要領。這種訓練至少進行一個冬春,以跳得神志不清為標準,以所領的神的“溫果爾”附體為止,才正式被承認為雅德根。

    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最后一個雅德根是黃薩滿(名黃格,女)。她以蘇木·巴爾肯和翁胡爾·巴爾肯為神靈。她在嫁給登特科愛里的富興后,于民國6年(1917年),得了很重的瀉痢病。病剛好就開始神經錯亂,有時清醒若常,有時突然說看見各式各樣小動物進入屋內。如此持續(xù)5年,屢請雅德根治療,都說由于神靈要叫她當雅德根,才使她神經錯亂。最后,她許愿當雅德根病才好。民國10年(1921年),她認阿爾克昌愛里的霍卓爾雅德根福楞成為師,由他引導傳授,當了雅德根。黃薩滿于1972去世。

    (二)雅德根的活動“雅德根”的宗教儀式主要有斡米南、依爾登及為治病而舉行的活動。

    舉行“斡米南”儀式,要通知全愛里和經過他醫(yī)治過疾病的異姓或他族人。屆時,男女老幼帶禮物參加,禮物大的有牛、羊,小的是酒、香、哈達等。

    雅德根的祭祀、祈禱、診治病人、跳神等宗教活動,基本上按規(guī)定程序進行,但各雅德根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變化多樣,異常復雜。

    (三)祭祀 達斡爾人的祭祀活動有祭敖包、求雨祭、禳疫祭等。其中祭敖包由來已久,十分普遍。舉行這種活動,要選擇鄰近住區(qū)的土崗或山包,壘積石塊呈尖塔形,中心植一棵樹,作為祭壇。平時過路者下車下馬,在石堆添幾塊石塊,以示崇敬。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除祭祀的胡吉爾諾爾敖包、阿拉哈昌莫昆祭祀的查干敖包外,還有公祭的敖包。各莫昆設于莫昆墓地的敖包,稱做“花然敖包”(墓地敖包)。雅德根的墓地稱做“尚德”,達斡爾人也經常進行祭祀。

    (四)法衣、法具 達斡爾族雅德根都有法衣,布特哈地區(qū)叫做“薩瑪石凱”,海拉爾地區(qū)稱為“扎瓦”,此外,還有神鼓等法具。法衣、法具的各部分象征著各種自然物和精靈,對雅德根起保護和幫助施展法術的作用。

    主要有:瑪嘎拉(神帽)、扎瓦(法衣)、扎哈爾特(披肩)、哈拉邦庫(神裙)、阿薩朗(法衣上所佩的銅或鐵制鐵勺把形神器)、翁土爾(神鼓)、吉蘇爾(鼓槌)、念珠珠數(shù)108個(不穿“扎瓦”祈禱時,掛在肩上)。此外還有小鈴、鈴鐺、搖鼓和金剛杵等。

    三、蒙古族孛額(薩滿教)

    蒙古原始信仰是薩滿教,蒙語稱“孛額”。薩滿教原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原始宗教,屬多神教。12世紀前后,形成蒙古族的各部落先后進入奴隸社會并向封建社會過渡,其生產方式進入以畜牧業(yè)為主、狩獵為輔的階段。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制約,不可能完全正確解釋各種自然現(xiàn)象,也不可能對人體生理結構、生老病死和社會思想意識等有正確的理解,這就是古代蒙古各個部族的自然崇拜和現(xiàn)今人們所稱謂的“孛額”普遍存在的基礎和內涵。

上一篇:
內蒙古的漢傳佛像
下一篇:
包頭市的著名寺廟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薩滿

發(fā)布時間:2016-04-21 來源:《鄂溫克族自治旗志》        【字體:
  •  

    一、鄂溫克人的薩滿

    薩滿一詞在我國史書上最早見于南宋徐夢著的《三朝北盟匯編》,稱“珊蠻”(薩滿),距今近900年。經俄國人傳入西歐,成為國際通用術語。

    (一)“薩滿”的產生 這一稱謂來源于古代鄂溫克語,意為“狂歡、激動、不安”的人,又稱“先知者”(沙曼)、“神通者”、“通曉者”,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人。一般從得了重病,或突然得瘋癲病,后來好起來的人中物色,老薩滿教授新薩滿。三年之后,薩滿的“舍溫”(神靈)已經附體,新薩滿才有資格為人治病和從事宗教活動,祭神驅鬼,為本哈拉消除禍害,祈求神靈狩獵運氣好等。

    (二)薩滿的威望 新中國成立之前,薩滿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鄂溫克族薩滿,不僅是氏族的巫師,主管一切宗教活動,解釋一切生、老、病、死、神、鬼,而且一般還是氏族的頭人(酋長),領導組織氏族的生產和生活,社會地位較高。但是,本旗鄂溫克人中還沒有職業(yè)薩滿,跳神驅鬼也沒有什么報酬。進入封建社會的其他地區(qū)鄂溫克族薩滿就不同了,他不僅有威信,如他無論到誰家,都是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上,而且利用人們對他的信仰,為自己掠取財物。例如,當薩滿舉行“奧米那仁”(即薩滿五月集會)祭祀時,凡請過薩滿或治過病的人,都趕來參加。他們帶有獻給薩滿的禮物,如酒、哈達、布匹、牛、羊、磚茶、衣物之類。

    (三)薩滿的諸神 薩滿教是一種神教,也是原始多神教的一種。鄂溫克族信仰的神種類多達十余種,如“霍卓熱”(祖先神)、那恩納(天神)、“阿格迪博如坎”(雷神)、“希溫博如坎”(太陽神)、“瑪魯”(總神)、“托博如坎”(火神)、“白那查”(山神)、“額特肯”或“阿米坎”(熊神)、“呼莫哈博如坎”(鹿神)、“胡連博如坎”(蛇神)、“舍沃克”(娘家神)、“奧米博如坎”(保護嬰兒神)、“吉雅其”(保護牲畜神)、“毛木鐵”神、“阿巴格勒岱”(面具神)、卓勒神(原為奴仆)、阿隆神(馴鹿保護神)等。薩滿還舉行自然崇拜祭祀儀式,以“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進行宗教活動。

    (四)薩滿的服飾 神衣:鄂溫克語稱“薩滿西克”或“扎瓦”,用鹿皮等精制繡花緊身對襟長袍;“托列”(銅鏡):分“納賀熱托列”(護心鏡)1個,“阿日坎托列”(護背鏡)5個,尼什昆托列(小銅鏡)20個,“黑日塔”(小貝殼)胸部360個,“霍額特”(銅鈴)膝下部54個,另有串珠等。

    “優(yōu)熱日阿溫”(頭盔神帽):用鐵條或銅打制作帽架,用大絨做帽頭,帽上部有銅制鹿角,角叉三至九叉不等,角叉越多,表明薩滿的品級、資歷和威望越高。

    “扎呼屯”(護肩):護肩上部左右兩側有“德給神”(格庫鳥神)傳播神靈信息,下身配有各種五顏六色的“哈日班庫”或叫“塔克”(后飄帶),繪各種神偶像,如日、月、樹木、鹿、蛇等。

    神具上多有自然崇拜物,飄帶,共12條組成,象征12個屬相;腰間左右兩側垂下皮絆帶各1條,用雙手晃動,顯示威風;神帽,鹿角叉上懸掛數(shù)條彩色飄帶,象征“斜仁”即彩虹,神帽前面帽檐垂有紅色絲條,遮住雙眼,但不超過鼻尖,顯示出薩滿的神奇色彩;“阿什然”(護身帶,兩側有野豬獠牙)、“溫屯”神鼓,顯示薩滿威力的器具,使妖魔鬼怪聞聲而逃;神鼓,用狼皮或山羊皮制作,毛朝外,敲打輕松如意。

    (五)薩滿儀式 薩滿的主要宗教儀式是跳神和求神。從前鄂溫克人有病就請薩滿跳神治病、驅鬼。薩滿到病人家之后,先為諸神燒“剛嘎”或“申克日”(蒿草),然后烤神鼓,穿神衣,左手持神鼓,右手持槌,雙眼緊閉誦咒,祈禱請神,鼓聲逐漸增快。首先頌揚氏族起源,其次傳問病因病根。薩滿“神靈”附體后,大聲怒喊驅逐病魔,然后去門外用弓箭射鬼偶(草扎的)。趕鬼儀式告終,病人精神振作,感覺病情好轉或已愈。另一種是“奧米那仁”(即五月祭神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宗教活動,是比較隆重的集會。“奧米那仁”有兩個內容:一個是老薩滿領教新薩滿,另一個是祈求全莫昆(大家族)、哈拉(氏族)平安?!皧W米那仁”一般進行3天,但必須在薩滿家舉行。“托如”為祭神樹,即在院內立1棵樺樹、屋內立1棵柳樹,兩棵樹之間拉上一條“松那熱”圍繩,樹枝上掛許多五顏六色的綢布條或布條?!皧W米那仁”必須有兩個薩滿跳神,一個是本莫昆薩滿,另一個是請來的外族薩滿,被請來的薩滿為師。集會時將全莫昆的男女老幼都在兩棵樹的中間集合起來,用狍脖皮制成的皮繩子把人們緊緊圍起來,如果皮繩比原來短了,即預示將發(fā)生疾病或人口減少?!皧W米那仁”一般每年舉行一次。

    (六)薩滿的喪葬 鄂溫克薩滿死后裝進木棺,裝棺時,要從門運出尸體,不能從“包”架下邊送出。運到葬地就放在地上,不埋進土里。當棺和尸體腐化只剩骨架之后,他的遺族和信徒,要在所葬的位置堆集一些石頭,以備祭祀。

    薩滿死后,要請別的薩滿跳神送葬。其留在家里的法具,要用木架撐起來存放,有時對法具也進行祭祀。待繼位的新薩滿出現(xiàn)后,法衣由其繼承。送葬時不能用車拉,一般制一木爬犁,上以藍布制成篷子。運送到葬地后,先由薩滿跳神,向山神求得安葬之地。安葬后,供羊肉、酒、乳制品等物,并把薩滿的供佛及其他所有法器,都要掛在爬犁篷子的西側。

    繼位的新薩滿死后,可以安放在前薩滿的墓旁。如繼位者為前薩滿的女兒,雖已出嫁,死后也要放在她娘家父親的墓旁。

    薩滿在世時所乘用的馬匹和鞍具等物要留在墓旁,主要的神衣“扎瓦”要留在家里,給將來繼位的薩滿穿用。跳神用的鼓(“溫屯”),如有兩個,其中的一個要陪葬于墓旁,另一個留到家里待繼位人使用。至于獻給死去薩滿的馬匹,跑回家來以后,不能和一般馬同樣對待,可使用,但不能賣掉。馬老死后,要繼獻1匹,意味著不讓死者徒步行走,始終有馬騎。薩滿死后,其子弟帶半孝,即把一小塊白布縫在帽子或衣服上,孝期一般是90天。但薩滿的妻子要帶全孝,孝期為3年。

    (七)薩滿文化 鄂溫克族薩滿文化,尤其薩滿傳說“伊若”的唱詞和曲調,具有口頭文學形式,在本民族內部廣為流傳。如尼桑薩滿的傳說、族源的傳說、薩滿歌詞、薩滿舞蹈、薩滿服飾、神鼓、法具等,是具有鄂溫克族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在本民族世代相傳,被視為珍寶,而且是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有的國家還出過研究專著。

    鄂溫克薩滿舞(鄂溫克語叫“薩滿額黑仁”)一般在薩滿盛會或治病時進行表演,薩滿穿上神衣“薩滿西克”,戴上神帽,手持“溫屯”神鼓,步法為前進、后退、蹦跳、回旋四種類型,并伴有一定技巧動作,邊擊神鼓邊唱祈禱詞,鼓法上主要有擋臉鼓、碎打鼓、飛鼓和煽鼓,每個鼓法伴有和諧的咒語音律,聽起來節(jié)奏感非常強,薩滿的“托列”銅鏡、銅鈴、銅片等裝飾品,叮鐺作響,吟誦聲令人膽顫心驚,頗有神秘色彩。薩滿舞反映了鄂溫克族狩獵游牧生活特點,具有森林和草原氣息,現(xiàn)代流行的《鄂溫克彩虹舞》就是由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先生根據薩滿舞蹈的基本動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二、達斡爾族的雅德根

    (一)雅德根的產生 達斡爾人把薩滿稱作“雅德根”,不分男女都可以擔當。他們都不是專業(yè)性質的,平時在家中生產勞動,只是在替人治病才以神佛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所以,具有雙重人格,倍受族眾尊敬。給人治病跳神時,沒有固定的報酬,只送些奉獻的牛、羊皮和肉、酒、哈達、布等為酬謝。雅德根不是世襲的,但必須由本莫昆的成員擔當?!把诺赂狈譃榛糇繝栄诺赂鸵话阊诺赂?。

    “雅德根”繼承人以久病不愈為其特征,尤其神經錯亂者,被認為他已被上一代雅德根的神靈選中,非許愿當雅德根不能康復。當被認定要當雅德根時,請一資格深的雅德根為師,選擇春季或閑暇季節(jié)的夜晚跳神,學習掌握當雅德根的基本要領。這種訓練至少進行一個冬春,以跳得神志不清為標準,以所領的神的“溫果爾”附體為止,才正式被承認為雅德根。

    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最后一個雅德根是黃薩滿(名黃格,女)。她以蘇木·巴爾肯和翁胡爾·巴爾肯為神靈。她在嫁給登特科愛里的富興后,于民國6年(1917年),得了很重的瀉痢病。病剛好就開始神經錯亂,有時清醒若常,有時突然說看見各式各樣小動物進入屋內。如此持續(xù)5年,屢請雅德根治療,都說由于神靈要叫她當雅德根,才使她神經錯亂。最后,她許愿當雅德根病才好。民國10年(1921年),她認阿爾克昌愛里的霍卓爾雅德根福楞成為師,由他引導傳授,當了雅德根。黃薩滿于1972去世。

    (二)雅德根的活動“雅德根”的宗教儀式主要有斡米南、依爾登及為治病而舉行的活動。

    舉行“斡米南”儀式,要通知全愛里和經過他醫(yī)治過疾病的異姓或他族人。屆時,男女老幼帶禮物參加,禮物大的有牛、羊,小的是酒、香、哈達等。

    雅德根的祭祀、祈禱、診治病人、跳神等宗教活動,基本上按規(guī)定程序進行,但各雅德根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變化多樣,異常復雜。

    (三)祭祀 達斡爾人的祭祀活動有祭敖包、求雨祭、禳疫祭等。其中祭敖包由來已久,十分普遍。舉行這種活動,要選擇鄰近住區(qū)的土崗或山包,壘積石塊呈尖塔形,中心植一棵樹,作為祭壇。平時過路者下車下馬,在石堆添幾塊石塊,以示崇敬。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除祭祀的胡吉爾諾爾敖包、阿拉哈昌莫昆祭祀的查干敖包外,還有公祭的敖包。各莫昆設于莫昆墓地的敖包,稱做“花然敖包”(墓地敖包)。雅德根的墓地稱做“尚德”,達斡爾人也經常進行祭祀。

    (四)法衣、法具 達斡爾族雅德根都有法衣,布特哈地區(qū)叫做“薩瑪石凱”,海拉爾地區(qū)稱為“扎瓦”,此外,還有神鼓等法具。法衣、法具的各部分象征著各種自然物和精靈,對雅德根起保護和幫助施展法術的作用。

    主要有:瑪嘎拉(神帽)、扎瓦(法衣)、扎哈爾特(披肩)、哈拉邦庫(神裙)、阿薩朗(法衣上所佩的銅或鐵制鐵勺把形神器)、翁土爾(神鼓)、吉蘇爾(鼓槌)、念珠珠數(shù)108個(不穿“扎瓦”祈禱時,掛在肩上)。此外還有小鈴、鈴鐺、搖鼓和金剛杵等。

    三、蒙古族孛額(薩滿教)

    蒙古原始信仰是薩滿教,蒙語稱“孛額”。薩滿教原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原始宗教,屬多神教。12世紀前后,形成蒙古族的各部落先后進入奴隸社會并向封建社會過渡,其生產方式進入以畜牧業(yè)為主、狩獵為輔的階段。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制約,不可能完全正確解釋各種自然現(xiàn)象,也不可能對人體生理結構、生老病死和社會思想意識等有正確的理解,這就是古代蒙古各個部族的自然崇拜和現(xiàn)今人們所稱謂的“孛額”普遍存在的基礎和內涵。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智能導讀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