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滿族先民的居住
在中國古代社會,由于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生產(chǎn)方式和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滿族先民的居舍結(jié)構(gòu)與布局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別,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滿族最終在清代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居住民俗。
先秦兩漢時期,滿族的先民肅慎人和挹婁人有著“穴居”的傳統(tǒng)?!逗鬂h書》記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處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薄稌x書》記載:“肅慎氏一名挹婁,……居深山窮谷,其路險阻,車馬不通。夏則巢居,冬則穴處?!蔽簳x南北朝時期,其后世勿吉人還處于穴居階段?!段簳の鸺獋鳌酚涊d:“其地下濕,筑城穴居,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闭f明在嚴冬面前非深穴而居不足以御寒。以上史料證明,滿族先民的住所是先掘地為穴,以深為貴,再筑土如堤,架木其上,覆以土,望之外觀如冢丘,開口于上,以梯出入,大家至接九梯,以多為好。
隋唐時期,滿族先民靺鞨人開始向半穴居時代過渡?!杜f唐書》記載:“靺鞨,無屋宇,并依山水掘地,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夏則出隨水草?!薄缎绿茣酚涊d:“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笨梢姡胙ㄊ郊伴_口向上是靺鞨人住室的主要特征。
10世紀末,滿族的先世女真人開始把居室從地下移至地上,開始了結(jié)廬而居。《金史》記載:女真人“獻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者,漢語居室也?!薄度泵藭帯芬灿涊d了女真人的居住民俗:“其俗依山谷而居,聯(lián)木為柵,屋高數(shù)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薄洞蠼饑尽酚涊d:女真人“其居多依山谷,聯(lián)木為柵,或覆以板與樺皮,如墻壁亦以木為之。冬極寒,屋高數(shù)尺,獨開東南一扉。扉既掩,復以草綢繆塞之。穿土為床,煴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备鶕?jù)以上史料,可知遼金時期女真人的居室有以下特點:居室多建于山谷中背風向陽之處,墻壁多以豎立的木干聯(lián)結(jié)排成;為防寒保溫,居室的舉架較低,僅高數(shù)尺;屋頂無瓦,只用木板、樺皮或茅草覆蓋之;屋門東向或東南向;屋內(nèi)環(huán)南、西、北三面設(shè)火炕,用以起居生活;居室四周用樹木圈成院落;院內(nèi)有“聯(lián)木為柵”的畜圈,以飼養(yǎng)豬、馬、羊、牛等。女真人的這一居住民俗,被其后世滿族人多有承襲。
明朝開年,女真人的居室與金朝相比,有了明顯改進?!督ㄖ萋勔婁洝酚涊d:努力爾哈赤時期,女真人的“窩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門必向南,四甓筑東西南面,皆辟大窗戶。四壁之下皆設(shè)長炕,絕無遮隔,主仆男女混處其中。卒胡之家,蓋草覆土,而制則一樣。無官府郡邑之制?!薄督^域紀略》記載:女真人建房時,“即樵以架,屋貫以繩,覆以茅,列木為墻,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陽也。戶樞外而內(nèi)不健,避風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牛馬羊雞犬,與主伯亞旅,共寢處一室焉。近則漸分別矣,漸障之成內(nèi)外矣。漸有牖可以臨窗坐矣。漸有廡廬矣,有小室焉。下樹高柵曰樓子,以貯衣皮。無柵檻而隘者曰哈實,以貯豆黍?!备鶕?jù)以上史料證明,明朝末年的女真人居室有以下特點:以木為屋架,聯(lián)木抹泥以為墻,屋頂結(jié)草鋪為頂,門和窗南開,室內(nèi)南、西、北面環(huán)以火炕,院里有樹干架起的倉庫。
二、清代滿族的房屋及陳設(shè)
(一)農(nóng)區(qū)的住房及陳設(shè)
隨著清朝對中國的統(tǒng)一,滿族的房屋較前變化不大,多以土木為墻,以草苫蓋房頂,屋中陳設(shè)較前大為豐富。《黑龍江外記》記載:清初滿族人“草屋南向者,三楹或五楹,皆以中為堂屋,西為上房。鄉(xiāng)居者率稱西面為德爾吉,譯言上也,蓋尚右之意。草屋一苫可二十年,土屋須歲歲抿墁。土屋謂之平房,列肆者多,居家者少。至以瓦為之,不過佛殿數(shù)楹,非僅陶瓦難得也,御寒不如草舍,故人家不用。屋脊置木架壓草,以防風攝,謂之馬鞍,亦有以磚代帶,不多見。柱埋于地,露二尺許,造屋其上,貯不耐潮濕之物,望之如水榭者,曰樓房,倉廩類然,人家亦有,然大風有傾欹之患,故亦不多。墻有土筑者、垡甃者、泥堆者,垡甃最耐久。垡者,野甸泥塊土草結(jié)成,堅如磚,齊齊哈爾外城壘此。又有拉哈墻,縱橫架木,擰草束密掛橫架上,表里涂以泥,薄而占地不大,隔室宇宜之。窗自外糊,用高麗紙,紙上攪鹽水,入蘇油噴之,藉以御雨。冬月,盈窗欞間層霜,內(nèi)積如樹介,稍暖則化,點滴如雨。屋內(nèi)三面皆炕,燒之室自暖,不然雖煨紅爐,寒氣不散。地下四時堅凍,即三伏,炕必一二日一燒,否則腰膂間易結(jié)疾,疾甚須以熱炕烙之。寒賤者兩家僦居一室,謹以各炕為畛域,客來仍許借宿,無問城鄉(xiāng),類如此。久燒之炕,洞中積有煤炱,往往隨煙出筒,燃燒廬舍,故炕必一歲一掏,謹修之乃無患。屋側(cè)煙筒,過檐數(shù)尺,磚者望之如窣堵,一家不啻五六座,亦有土木為之者,卑陋不耐風雨?!?SPAN lang=EN-US>
《黑龍江述略》記載:清初東北地區(qū)木材極賤,而風力高勁,滿族“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復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東西多開牖以延日,冬暖夏涼,視瓦椽為佳。官廨外無廳堂,或三間四間,俱為房。環(huán)三面土炕,燃薪其中,以御寒濕,入夏亦然。初時男婦雜坐臥,不相回避,即外來托宿者,亦與共之;嗣奉例禁,其俗漸革,而市集稍遠處,猶仍陋俗。外垣多無門,夜以大木縱橫立之,早起平置地上。近如齊齊哈爾、呼蘭諸城仕宦之家,則仿佛內(nèi)省高閥厚城,別設(shè)廳事,延賓客矣?!薄秾幑潘o略》也有滿族居室的類似記載:“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極大。只一進,或三間五間,或有兩廂。俱用草蓋,草名蓋房草,極長細。有白泥,泥墻極滑可觀。墻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人,視之如霜。屋內(nèi)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婚熈?,每一面長二丈五、六尺。夜則橫臥炕上,必并頭而臥,即出外亦然。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有南窗、西窗,門在南窗之旁。窗戶俱從外閉,恐夜間虎來易于撞進??繓|壁間以板壁隔斷,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為內(nèi)房矣。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蛠恚阕峡?,內(nèi)眷不避。”
根據(jù)以上史料可知:清代滿族農(nóng)家的居室多為草屋,三間五間不等,中為堂屋,兩旁為臥室。列木為房架,墻壁多為土墻。房頂為馬鞍型,以泥涂之,鋪以苫草,并以木壓之。門和窗皆南向,個別有開西窗者,窗戶外開,外糊高麗窗紙。室內(nèi)南、西、北環(huán)以火炕,西炕和北炕西山墻下擺放櫥箱和被褥。頂棚為白麻紙糊成??簧箱佉钥幌?,席上復有紅氈,氈上置有炕桌??粚?SPAN lang=EN-US>2米,長約七八米不等。庭院柵木為墻,有廂房、大門、倉儲樓子、畜圈、廁所等,居室兩側(cè)2米外有土制或木制煙筒數(shù)座,高及房檐,上細下粗,有煙道聯(lián)結(jié)室內(nèi)火炕。
內(nèi)蒙古滿族傳統(tǒng)的屋舍至20世紀90年代初仍有保留,尤以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xiāng)最為典型。其基本形制為:墻壁多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間有木柱支起房架,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頂多為起脊式,呈馬鞍狀。苫草房頂時,在木構(gòu)架頂部,先鋪一層用樹枝編成的樹芭,再抹泥填堵縫隙,然后將草梢向下,層層鋪蓋,厚約二尺,再用繩索縱橫交錯把草固定好,為防大風吹走苫草,還需在房脊四周用木板壓之。一般人家的居室為3間或5間,多居中開門,開門的一間稱外屋,因有灶臺,故又稱廚房或堂屋;左右兩側(cè)的房間稱里屋,為臥室。里屋南北設(shè)有火炕,西間里屋山墻下有一連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內(nèi)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稱萬字炕。西墻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內(nèi)藏有家譜、照片、祭器等?;鹂簧现糜锌蛔篮涂幌涞龋渖戏庞斜蝗臁|間里屋多為子女們居住,如有嬰兒,室內(nèi)房梁上多懸悠車,俗稱搖車或吊車,以備其悠然睡覺。里屋的門柜上方橫置一塊木板,俗稱擱板,滿語稱“額林”,家庭日常小物件均放其上,既規(guī)整,又很好地利用了空間。《滿洲源流考》記載:滿族人家“楣棟間庋橫板,以置瓶盎篋諸器,家具粗細咸備,滿洲舊俗比室皆然?!本邮彝鈻|西兩側(cè)二半處立有與火炕相通的煙囪,下粗上細,滿語謂之“呼蘭”;煙囪高過屋檐二至三尺,多為中空的圓木制成,里外抹以黃泥,也有用土坯堆砌而成者。房屋的門、窗很有特點,均為兩層。木板門的上部是類似窗欞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裝木板,門樞在左側(cè),上下套在木結(jié)構(gòu)的榫槽內(nèi),向外開門。窗戶分上下兩扇,上扇可向屋里開啟。窗欞有橫格、豎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多為玻璃窗或豎著的二格、三格,裝在窗框的榫槽內(nèi),平時不開。門和窗戶的欞格外面,均糊以麻紙,以避雪霜,這就是堪稱東北滿族三大怪之一的“窗戶紙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柵,俗稱“障子”。院子前為院門,穿以橫木為啟閉;院內(nèi)東西兩側(cè),建有廂房、倉房、畜棚、廁所等。20世紀90年代后,臥室內(nèi)的西炕多被拆除,其他如故。
(二)城區(qū)的住房及陳設(shè)
內(nèi)蒙古滿族城區(qū)的住房以綏遠城八旗兵房最為典型。清乾隆二年(1737),綏遠城筑建時,建有八旗兵房1.2萬間,隨之大批右衛(wèi)駐防八旗官兵和京城八旗官兵先后駐防于此。至清朝末年,八旗兵房幾經(jīng)裁汰和變賣,剩有6 600間,時有八旗官兵3 300人,每人兩間。此外還有將軍、協(xié)領(lǐng)、佐領(lǐng)、防御、驍騎校、筆貼式衙署和學校、廟宇等官房,另有156間商鋪出賃取租。民國時期,滿族人因生活所迫,將許多兵房出售,并被改建,但仍有許多兵房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直至20世紀80年代。
清朝時,以綏遠城將軍衙署和鐘鼓樓為中心,西側(cè)從北到南依次駐防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東側(cè)從北到南依次駐防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前者為右翼四旗,后者為左翼四旗。全城有主干道四條,主要街道28條和小巷26條。
在每兩條東西方向的街巷間,有八旗兵房兩排,前排院門南向,后排院門北向,每排宅院相連。旗兵宅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均為0.33畝(俗稱三分三),住房為兩間正房。住房位于宅院北面,為磚瓦結(jié)構(gòu),房頂呈馬鞍狀。居室開門之屋稱外屋,面積稍大,兼為廚房和會客室;里屋稍小,設(shè)有南炕,也有因人口多而置北炕或順山炕者。頂棚為白麻紙糊成。門、窗均為木制。房門上部多鑲有玻璃,下部為木板。窗戶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窗欞,窗欞為關(guān)東式,有橫格、豎格、方格等式,從內(nèi)糊以麻紙;下層多為玻璃窗。院內(nèi)建有東廂房或西廂房不等,其中廂房的磨磚山墻兼為影壁墻,墻黨中央設(shè)有神龕,多供奉土地爺。正房的一側(cè)為宅院門樓,均為磚建,頂部起脊,兩頭翹起,造型精美;院門為木制,雙扉對開,安裝在門框上,從里可橫木以閂,隔絕內(nèi)外。官佐人家,門樓東側(cè)多有上馬石,西側(cè)則有拴馬樁。正房的另一側(cè)為箭道,為平時八旗兵丁練習射箭之處。從箭道可繞至正房后面,這里置有廁所。宅院東南角立有祭祀用的索倫桿,俗稱神桿,置于長寬高各約50厘米中間有眼的石座上。正房和廂房門、窗前鋪有青磚,余為土地,遍植花草果木,入夏滿眼濃蔭,花紅葉綠,蜂飛蝶舞,香飄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園。
居室內(nèi)陳設(shè)較為講究。外屋正面墻下擺放有八仙桌,桌上擺有茶具等不同物件,桌兩旁置有椅子;墻上掛有字畫或像框不等。門旁為灶臺,可通里屋之火炕。里屋南炕中放有炕桌,擺有茶具和煙具??欢酥糜锌幌洌鋬?nèi)和箱上可存放衣服和被褥。西墻上置有祖宗板,板上放有祖宗匣,匣內(nèi)有先人照片、家譜、祭器等物。里屋山墻或北墻下多置有紫紅色大木柜,柜內(nèi)可放各類什物,柜上多擺放撣瓶、座鐘、燭臺、香爐、筆筒等日常用品。
20世紀80年代,由于呼和浩特市城區(qū)的發(fā)展建設(shè),綏遠城的滿族舊宅多為拆除,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滿族人多喬遷新居,現(xiàn)代化的家具和電器已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家庭陳設(shè)。昔日的滿族兵房小院只有極少數(shù)尚存。
三、居住習俗
清朝時,綏遠城八旗駐防的布局有許多講究,這是仿京城駐防旗兵之分布,按陰陽五行來安排的;這既決定了旗人在城中的位置,也劃定了八旗旗分的區(qū)域。正黃旗和鑲黃旗住在城北,北方代表水;正白旗和鑲白旗住在東邊,東方代表木;正紅旗和鑲紅旗住在西邊,西方代表金;正藍旗和鑲藍旗住在南邊,南方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這種布局,一伸一仰,一張一合,足可以平衡和克服各自帶來的副作用;清廷希望八旗內(nèi)部互相制約,減少摩擦,消除矛盾,抑制產(chǎn)生內(nèi)亂的因素。
滿族在方向上以西為上,以西為貴,故建房時的西屋為上屋,只有屋中的西墻上才可懸放祖宗板和祖宗匣;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祖祭神的圣潔之處,滿族人非常忌諱在其上坐臥或蹬踏。西屋火炕的東邊為熱炕頭,是屋中的上座,為家中的長輩起居之所。夜晚睡眠時,無論長幼,講究頭臨炕沿,齊頭并睡,如足向他人,謂之不敬。這些習俗,至今保存。
內(nèi)蒙古滿族農(nóng)家建房時,族人和親朋好友多來幫工。在房屋安放大梁時,要燃放鞭炮志喜,粘貼“?!弊?,并在房梁上系掛紅布,以示驅(qū)邪并求吉利,這種習俗一直留存至今。
滿族人在安置宅院大門時,不能對準路口或其他人家的院門,如實在避之不過,需在大門處置“泰山石敢當”鎮(zhèn)石,以求平安和避邪。至今此俗仍有留存。
(文字摘自《內(nèi)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動)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滿族先民的居住
在中國古代社會,由于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生產(chǎn)方式和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滿族先民的居舍結(jié)構(gòu)與布局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別,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滿族最終在清代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居住民俗。
先秦兩漢時期,滿族的先民肅慎人和挹婁人有著“穴居”的傳統(tǒng)?!逗鬂h書》記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處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晉書》記載:“肅慎氏一名挹婁,……居深山窮谷,其路險阻,車馬不通。夏則巢居,冬則穴處?!蔽簳x南北朝時期,其后世勿吉人還處于穴居階段?!段簳の鸺獋鳌酚涊d:“其地下濕,筑城穴居,屋形似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闭f明在嚴冬面前非深穴而居不足以御寒。以上史料證明,滿族先民的住所是先掘地為穴,以深為貴,再筑土如堤,架木其上,覆以土,望之外觀如冢丘,開口于上,以梯出入,大家至接九梯,以多為好。
隋唐時期,滿族先民靺鞨人開始向半穴居時代過渡。《舊唐書》記載:“靺鞨,無屋宇,并依山水掘地,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夏則出隨水草?!薄缎绿茣酚涊d:“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笨梢?,半穴式及開口向上是靺鞨人住室的主要特征。
10世紀末,滿族的先世女真人開始把居室從地下移至地上,開始了結(jié)廬而居。《金史》記載:女真人“獻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者,漢語居室也?!薄度泵藭帯芬灿涊d了女真人的居住民俗:“其俗依山谷而居,聯(lián)木為柵,屋高數(shù)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薄洞蠼饑尽酚涊d:女真人“其居多依山谷,聯(lián)木為柵,或覆以板與樺皮,如墻壁亦以木為之。冬極寒,屋高數(shù)尺,獨開東南一扉。扉既掩,復以草綢繆塞之。穿土為床,煴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备鶕?jù)以上史料,可知遼金時期女真人的居室有以下特點:居室多建于山谷中背風向陽之處,墻壁多以豎立的木干聯(lián)結(jié)排成;為防寒保溫,居室的舉架較低,僅高數(shù)尺;屋頂無瓦,只用木板、樺皮或茅草覆蓋之;屋門東向或東南向;屋內(nèi)環(huán)南、西、北三面設(shè)火炕,用以起居生活;居室四周用樹木圈成院落;院內(nèi)有“聯(lián)木為柵”的畜圈,以飼養(yǎng)豬、馬、羊、牛等。女真人的這一居住民俗,被其后世滿族人多有承襲。
明朝開年,女真人的居室與金朝相比,有了明顯改進。《建州聞見錄》記載:努力爾哈赤時期,女真人的“窩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門必向南,四甓筑東西南面,皆辟大窗戶。四壁之下皆設(shè)長炕,絕無遮隔,主仆男女混處其中。卒胡之家,蓋草覆土,而制則一樣。無官府郡邑之制。”《絕域紀略》記載:女真人建房時,“即樵以架,屋貫以繩,覆以茅,列木為墻,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陽也。戶樞外而內(nèi)不健,避風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牛馬羊雞犬,與主伯亞旅,共寢處一室焉。近則漸分別矣,漸障之成內(nèi)外矣。漸有牖可以臨窗坐矣。漸有廡廬矣,有小室焉。下樹高柵曰樓子,以貯衣皮。無柵檻而隘者曰哈實,以貯豆黍?!备鶕?jù)以上史料證明,明朝末年的女真人居室有以下特點:以木為屋架,聯(lián)木抹泥以為墻,屋頂結(jié)草鋪為頂,門和窗南開,室內(nèi)南、西、北面環(huán)以火炕,院里有樹干架起的倉庫。
二、清代滿族的房屋及陳設(shè)
(一)農(nóng)區(qū)的住房及陳設(shè)
隨著清朝對中國的統(tǒng)一,滿族的房屋較前變化不大,多以土木為墻,以草苫蓋房頂,屋中陳設(shè)較前大為豐富。《黑龍江外記》記載:清初滿族人“草屋南向者,三楹或五楹,皆以中為堂屋,西為上房。鄉(xiāng)居者率稱西面為德爾吉,譯言上也,蓋尚右之意。草屋一苫可二十年,土屋須歲歲抿墁。土屋謂之平房,列肆者多,居家者少。至以瓦為之,不過佛殿數(shù)楹,非僅陶瓦難得也,御寒不如草舍,故人家不用。屋脊置木架壓草,以防風攝,謂之馬鞍,亦有以磚代帶,不多見。柱埋于地,露二尺許,造屋其上,貯不耐潮濕之物,望之如水榭者,曰樓房,倉廩類然,人家亦有,然大風有傾欹之患,故亦不多。墻有土筑者、垡甃者、泥堆者,垡甃最耐久。垡者,野甸泥塊土草結(jié)成,堅如磚,齊齊哈爾外城壘此。又有拉哈墻,縱橫架木,擰草束密掛橫架上,表里涂以泥,薄而占地不大,隔室宇宜之。窗自外糊,用高麗紙,紙上攪鹽水,入蘇油噴之,藉以御雨。冬月,盈窗欞間層霜,內(nèi)積如樹介,稍暖則化,點滴如雨。屋內(nèi)三面皆炕,燒之室自暖,不然雖煨紅爐,寒氣不散。地下四時堅凍,即三伏,炕必一二日一燒,否則腰膂間易結(jié)疾,疾甚須以熱炕烙之。寒賤者兩家僦居一室,謹以各炕為畛域,客來仍許借宿,無問城鄉(xiāng),類如此。久燒之炕,洞中積有煤炱,往往隨煙出筒,燃燒廬舍,故炕必一歲一掏,謹修之乃無患。屋側(cè)煙筒,過檐數(shù)尺,磚者望之如窣堵,一家不啻五六座,亦有土木為之者,卑陋不耐風雨?!?SPAN lang=EN-US>
《黑龍江述略》記載:清初東北地區(qū)木材極賤,而風力高勁,滿族“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復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東西多開牖以延日,冬暖夏涼,視瓦椽為佳。官廨外無廳堂,或三間四間,俱為房。環(huán)三面土炕,燃薪其中,以御寒濕,入夏亦然。初時男婦雜坐臥,不相回避,即外來托宿者,亦與共之;嗣奉例禁,其俗漸革,而市集稍遠處,猶仍陋俗。外垣多無門,夜以大木縱橫立之,早起平置地上。近如齊齊哈爾、呼蘭諸城仕宦之家,則仿佛內(nèi)省高閥厚城,別設(shè)廳事,延賓客矣?!薄秾幑潘o略》也有滿族居室的類似記載:“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極大。只一進,或三間五間,或有兩廂。俱用草蓋,草名蓋房草,極長細。有白泥,泥墻極滑可觀。墻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人,視之如霜。屋內(nèi)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婚熈撸恳幻骈L二丈五、六尺。夜則橫臥炕上,必并頭而臥,即出外亦然。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有南窗、西窗,門在南窗之旁。窗戶俱從外閉,恐夜間虎來易于撞進??繓|壁間以板壁隔斷,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為內(nèi)房矣。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蛠?,俱坐南炕,內(nèi)眷不避?!?SPAN lang=EN-US>
根據(jù)以上史料可知:清代滿族農(nóng)家的居室多為草屋,三間五間不等,中為堂屋,兩旁為臥室。列木為房架,墻壁多為土墻。房頂為馬鞍型,以泥涂之,鋪以苫草,并以木壓之。門和窗皆南向,個別有開西窗者,窗戶外開,外糊高麗窗紙。室內(nèi)南、西、北環(huán)以火炕,西炕和北炕西山墻下擺放櫥箱和被褥。頂棚為白麻紙糊成??簧箱佉钥幌?,席上復有紅氈,氈上置有炕桌。炕寬2米,長約七八米不等。庭院柵木為墻,有廂房、大門、倉儲樓子、畜圈、廁所等,居室兩側(cè)2米外有土制或木制煙筒數(shù)座,高及房檐,上細下粗,有煙道聯(lián)結(jié)室內(nèi)火炕。
內(nèi)蒙古滿族傳統(tǒng)的屋舍至20世紀90年代初仍有保留,尤以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xiāng)最為典型。其基本形制為:墻壁多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間有木柱支起房架,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頂多為起脊式,呈馬鞍狀。苫草房頂時,在木構(gòu)架頂部,先鋪一層用樹枝編成的樹芭,再抹泥填堵縫隙,然后將草梢向下,層層鋪蓋,厚約二尺,再用繩索縱橫交錯把草固定好,為防大風吹走苫草,還需在房脊四周用木板壓之。一般人家的居室為3間或5間,多居中開門,開門的一間稱外屋,因有灶臺,故又稱廚房或堂屋;左右兩側(cè)的房間稱里屋,為臥室。里屋南北設(shè)有火炕,西間里屋山墻下有一連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內(nèi)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稱萬字炕。西墻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內(nèi)藏有家譜、照片、祭器等。火炕上置有炕桌和炕箱等,箱上放有被褥。東間里屋多為子女們居住,如有嬰兒,室內(nèi)房梁上多懸悠車,俗稱搖車或吊車,以備其悠然睡覺。里屋的門柜上方橫置一塊木板,俗稱擱板,滿語稱“額林”,家庭日常小物件均放其上,既規(guī)整,又很好地利用了空間。《滿洲源流考》記載:滿族人家“楣棟間庋橫板,以置瓶盎篋諸器,家具粗細咸備,滿洲舊俗比室皆然?!本邮彝鈻|西兩側(cè)二半處立有與火炕相通的煙囪,下粗上細,滿語謂之“呼蘭”;煙囪高過屋檐二至三尺,多為中空的圓木制成,里外抹以黃泥,也有用土坯堆砌而成者。房屋的門、窗很有特點,均為兩層。木板門的上部是類似窗欞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裝木板,門樞在左側(cè),上下套在木結(jié)構(gòu)的榫槽內(nèi),向外開門。窗戶分上下兩扇,上扇可向屋里開啟。窗欞有橫格、豎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多為玻璃窗或豎著的二格、三格,裝在窗框的榫槽內(nèi),平時不開。門和窗戶的欞格外面,均糊以麻紙,以避雪霜,這就是堪稱東北滿族三大怪之一的“窗戶紙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柵,俗稱“障子”。院子前為院門,穿以橫木為啟閉;院內(nèi)東西兩側(cè),建有廂房、倉房、畜棚、廁所等。20世紀90年代后,臥室內(nèi)的西炕多被拆除,其他如故。
(二)城區(qū)的住房及陳設(shè)
內(nèi)蒙古滿族城區(qū)的住房以綏遠城八旗兵房最為典型。清乾隆二年(1737),綏遠城筑建時,建有八旗兵房1.2萬間,隨之大批右衛(wèi)駐防八旗官兵和京城八旗官兵先后駐防于此。至清朝末年,八旗兵房幾經(jīng)裁汰和變賣,剩有6 600間,時有八旗官兵3 300人,每人兩間。此外還有將軍、協(xié)領(lǐng)、佐領(lǐng)、防御、驍騎校、筆貼式衙署和學校、廟宇等官房,另有156間商鋪出賃取租。民國時期,滿族人因生活所迫,將許多兵房出售,并被改建,但仍有許多兵房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直至20世紀80年代。
清朝時,以綏遠城將軍衙署和鐘鼓樓為中心,西側(cè)從北到南依次駐防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東側(cè)從北到南依次駐防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前者為右翼四旗,后者為左翼四旗。全城有主干道四條,主要街道28條和小巷26條。
在每兩條東西方向的街巷間,有八旗兵房兩排,前排院門南向,后排院門北向,每排宅院相連。旗兵宅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均為0.33畝(俗稱三分三),住房為兩間正房。住房位于宅院北面,為磚瓦結(jié)構(gòu),房頂呈馬鞍狀。居室開門之屋稱外屋,面積稍大,兼為廚房和會客室;里屋稍小,設(shè)有南炕,也有因人口多而置北炕或順山炕者。頂棚為白麻紙糊成。門、窗均為木制。房門上部多鑲有玻璃,下部為木板。窗戶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窗欞,窗欞為關(guān)東式,有橫格、豎格、方格等式,從內(nèi)糊以麻紙;下層多為玻璃窗。院內(nèi)建有東廂房或西廂房不等,其中廂房的磨磚山墻兼為影壁墻,墻黨中央設(shè)有神龕,多供奉土地爺。正房的一側(cè)為宅院門樓,均為磚建,頂部起脊,兩頭翹起,造型精美;院門為木制,雙扉對開,安裝在門框上,從里可橫木以閂,隔絕內(nèi)外。官佐人家,門樓東側(cè)多有上馬石,西側(cè)則有拴馬樁。正房的另一側(cè)為箭道,為平時八旗兵丁練習射箭之處。從箭道可繞至正房后面,這里置有廁所。宅院東南角立有祭祀用的索倫桿,俗稱神桿,置于長寬高各約50厘米中間有眼的石座上。正房和廂房門、窗前鋪有青磚,余為土地,遍植花草果木,入夏滿眼濃蔭,花紅葉綠,蜂飛蝶舞,香飄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園。
居室內(nèi)陳設(shè)較為講究。外屋正面墻下擺放有八仙桌,桌上擺有茶具等不同物件,桌兩旁置有椅子;墻上掛有字畫或像框不等。門旁為灶臺,可通里屋之火炕。里屋南炕中放有炕桌,擺有茶具和煙具。炕端置有炕箱,箱內(nèi)和箱上可存放衣服和被褥。西墻上置有祖宗板,板上放有祖宗匣,匣內(nèi)有先人照片、家譜、祭器等物。里屋山墻或北墻下多置有紫紅色大木柜,柜內(nèi)可放各類什物,柜上多擺放撣瓶、座鐘、燭臺、香爐、筆筒等日常用品。
20世紀80年代,由于呼和浩特市城區(qū)的發(fā)展建設(shè),綏遠城的滿族舊宅多為拆除,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滿族人多喬遷新居,現(xiàn)代化的家具和電器已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家庭陳設(shè)。昔日的滿族兵房小院只有極少數(shù)尚存。
三、居住習俗
清朝時,綏遠城八旗駐防的布局有許多講究,這是仿京城駐防旗兵之分布,按陰陽五行來安排的;這既決定了旗人在城中的位置,也劃定了八旗旗分的區(qū)域。正黃旗和鑲黃旗住在城北,北方代表水;正白旗和鑲白旗住在東邊,東方代表木;正紅旗和鑲紅旗住在西邊,西方代表金;正藍旗和鑲藍旗住在南邊,南方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這種布局,一伸一仰,一張一合,足可以平衡和克服各自帶來的副作用;清廷希望八旗內(nèi)部互相制約,減少摩擦,消除矛盾,抑制產(chǎn)生內(nèi)亂的因素。
滿族在方向上以西為上,以西為貴,故建房時的西屋為上屋,只有屋中的西墻上才可懸放祖宗板和祖宗匣;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祖祭神的圣潔之處,滿族人非常忌諱在其上坐臥或蹬踏。西屋火炕的東邊為熱炕頭,是屋中的上座,為家中的長輩起居之所。夜晚睡眠時,無論長幼,講究頭臨炕沿,齊頭并睡,如足向他人,謂之不敬。這些習俗,至今保存。
內(nèi)蒙古滿族農(nóng)家建房時,族人和親朋好友多來幫工。在房屋安放大梁時,要燃放鞭炮志喜,粘貼“?!弊?,并在房梁上系掛紅布,以示驅(qū)邪并求吉利,這種習俗一直留存至今。
滿族人在安置宅院大門時,不能對準路口或其他人家的院門,如實在避之不過,需在大門處置“泰山石敢當”鎮(zhèn)石,以求平安和避邪。至今此俗仍有留存。
(文字摘自《內(nèi)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