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由于生活在北部邊疆,受到氣候、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居住習(xí)俗。村落多依山傍水,住房為土木結(jié)構(gòu)。
一、村落布局
達斡爾人的村落多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以便于生產(chǎn)生活。依山可以伐木、狩獵,傍水可以打漁、放牧。達斡爾族屯基開闊,便于各家各戶選宅院,開辟園田。達斡爾人習(xí)慣在住房的后面和左右兩側(cè)開辟園田。達斡爾人的家畜和家禽均隨意散放,并不刻意圈養(yǎng)。為了防止這些家畜家禽進入園田,在園田四周筑圍墻,圍墻有的是用樹木或柳條編成的,有的是筑土墻。住宅和園田相連,各家各戶排列整齊,村中以東西為干線形成縱橫的車馬道路,通向村外。整個村落的設(shè)置規(guī)整有序。
達斡爾族自然村落以哈拉(氏族)為單位形成一個居住區(qū)域。民國年間,開始了不同氏族姓氏雜居現(xiàn)象,但這種雜居的多數(shù)人家之間仍有親屬聯(lián)系。自然村從幾戶到幾十戶都有。村與村距離近的只有五六里,距離遠的有幾十里。在20世紀(jì)上半葉,村中除了各家住房外,在較大的村里還有“阿勒此·格日”,即公房,用于傳達公務(wù)和村中聚會。為了防止土匪的侵擾,布特哈地區(qū)的一些村,如庫熱淺、達克淺、哈力淺、綽日格勒、修日托日蘇、滿乃伯日喀等村中,建筑了有一丈高圍墻的“炮臺”。圍墻內(nèi)有三間公房,院子很大,能聚集全村人。在圍墻的四角有可以了望和射擊的炮臺。這一公共建筑的設(shè)立,對于維護村民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些村還有“阿勒此·霍列”,即公共畜圈,建在村邊的高坡處,在全村統(tǒng)一放牧?xí)r,用于夜里圈所有的牲畜。
由于外來人口和達斡爾族的頻繁遷移,原來的一部分達斡爾族村落已沒有達斡爾人居住,達斡爾族原來的以哈拉、莫昆建村居住的傳統(tǒng)也日趨削弱。
二、院落布局
達斡爾族的院落布局十分講究,院落四周有圍墻,圍墻的材料根據(jù)情況而定,有的以木板為墻,稱做“哈疊”;有的埋木桿為墻,稱做“巴勒木勒”;有的以柞木或柳條編織成花紋籬笆圍墻,稱做“郭爾吉木勒”或“庫謝”;還有的以土坯或石塊為墻,稱做“柯金”。一般院落圍墻為東西短南北比較長的長方形結(jié)構(gòu),院門設(shè)在南面。有的人家在整個院落中有兩個大門,稱為大門、二門。院門一般為雙層或單層,用木桿或柳條做成,富有者使用鐵門。院落內(nèi)與大門正對的是住房,住房兩側(cè)是倉房或碾房;大門兩側(cè)是畜圈。正房近側(cè)或正房南墻下是狗窩、雞窩。
達斡爾族倉房多設(shè)西側(cè),便于采光。但也有人家在東西兩側(cè)各設(shè)一個倉房。傳統(tǒng)的倉房有兩種,即“扎德莫勒·桑格勒”和“庫希莫勒·桑格勒”?!霸履铡ど8窭铡?,即壘木倉房。倉底高出地面兩三尺,起到防水、隔潮和通風(fēng)的作用。其墻體用原木層層壓疊壘成,在倉房的四角形成縱橫壘木槽榫相扣,互相交叉。倉頂為“人”字架,在椽子上鋪柳笆,上面抹泥蓋苫房草。倉房里面用細原木壘起約60厘米高的隔欄,用于存放糧物。為防鼠害蟲蛀,倉底和隔欄用麻絲和黃泥抹嚴實。倉房的前墻縮在房檐里60厘米多,此處高出地面的倉底自然形成曬臺,上面的房檐成為雨塔。這里可曬干菜,存放臨時用的生產(chǎn)工具。在倉房的南側(cè),建一間“闊恩迭”,即敞門的棚子,用于存放車輛。“庫希莫勒·桑格勒”,即編木倉房。一般為圓形。在柞木柱上來編籬笆,外面抹泥。倉頂為錐形,在椽子上鋪柳笆,上面抹泥鋪苫房草,是為較簡易的倉房。
達斡爾族中也有高柱倉房。4根柱高約兩米,在柱子上用細原木壘成“扎德莫勒·桑格勒”的形式,也有用木板鑲成墻體的。倉頂為“人”字形,蓋苫房草。倉房一側(cè)開門,從地面到倉門之間架木梯。主要用于存放農(nóng)作物籽種。
在草原和平原居住的達斡爾人,也用土坯建倉房。
院子的西南角建牛圈,東南角建牛犢圈、馬圈和畜草房。院門外堆放燒柴,堆放的很整齊。牧區(qū)達斡爾人在院門外或房后用柳條編成圓形籬笆,稱做“哈日格勒·庫謝”,用于放燃用干牛糞。
在住房的北面和宅院的東西外層,辟有較大的園田,用柳笆圍起來。里面種植豆角、黃瓜、白菜、青椒、茄子、土豆和煙葉。有些人家的園田還有稠李子、山丁子和楊、柳樹。夏季,園田把達斡爾人的住房環(huán)抱在蔥翠的綠色之中。
三、房屋布局及室內(nèi)設(shè)施
傳統(tǒng)的住房多為2間和3間,也有少數(shù)5間房。住房以西屋為貴,南西北三面連炕,室內(nèi)地面為夯土面,南炕為老人居住,靠墻處有木制廂式雙開門的柜子,合頁為圓形的兩個半圓式銅片制成。雙扇門兩邊上也有兩個半圓對合成圓形的銅片飾物,每半圓形銅片上各有同一直線的環(huán)形鼻,可穿銅鎖。北面炕為青年夫婦居住,柜子在土炕的西側(cè)靠墻而立,西炕一般無任何擺設(shè),在西墻上有窗戶。南炕平時擺放小木桌,準(zhǔn)備有客人來時喝茶之用。西墻中上部多放置神龕箱。屋中從房頂梁上垂掛兩個寬皮條帶,兩端有木制吊鉤,為吊掛嬰兒搖籃之用。三間房則東、西屋為臥室,中間為廚房。東屋與西屋的門多為四扇屏的雕花油漆門(多用桐油刷成),平常只有中間兩扇門可以對開。雕花門又分為門扇和門楣兩個部分,門扇又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其上部多為窗格式結(jié)構(gòu),下部為雕花木板屏式結(jié)構(gòu)。雕花圖案以文房四寶或八仙的象征物如寶葫蘆、芭蕉扇、荷花、竹板等為主。下部木板面上多雕有寶瓶,上面有四季花草,寶瓶底部有雕花飾的座?;ɑ苡心档?、杏花、梅花等,花卉枝葉繁茂清透。有的人家在隔扇門下部還雕有鴛鴦戲水、喜鵲登枝、龍鳳呈祥、駿馬飛奔、猛虎下山等圖案。在隔扇門門楣上也多雕花瓶或五幅奉壽等題材的圖案。有的人家則雕滿、漢文的福、祿、壽文字,最后漆桐油。
達斡爾族的住房以多窗著稱,如果是兩間房屋,西屋南墻3扇窗戶,西墻2扇窗戶,外屋房門兩側(cè)各1扇窗戶,共7扇窗戶。3間房則加上東屋陽面3扇窗戶,共10扇窗戶。每扇窗戶以橫豎交錯的窗欞為架,裱糊窗紙,再噴上豆油,以增強其亮度,也可以防潮。
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取暖期長達半年之久,達斡爾人燒火炕取暖,最冷時加上火盆。海拉爾達斡爾人以干牛糞為燃料,故每家都有牛糞堆。
四、房屋建造
達斡爾族村落不僅選址講究,而且也同樣重視建造房屋。蓋新房除木工活請木匠外,用土砌房墻等勞動由親友幫忙。立柱上梁時選定“吉日”,殺豬或殺羊款待木匠和幫忙者。傳統(tǒng)的達斡爾族房屋建造工序嚴謹而復(fù)雜,具體程序如下:
首先是打地基,在已選定要建房的位置上,先堆一尺到一尺半厚的土,將土打夯結(jié)實,然后挖坑下柱子,挖一米左右深的大坑,里面墊上石頭。下柱子要先下主柱,主柱的數(shù)量視房屋的間數(shù)來定,三間房的就埋8根,兩間房埋6根。然后下輔柱,要求每隔一米多下一根輔柱。在每兩根柱子之間壘草坯,草坯從草甸子上挖來,也可以挖取蘆葦根密集的地皮,草根上還包著泥塊,一般長一尺二寸,厚四五寸。這種草坯曬干以后硬度很大,可以像磚頭一樣用來砌墻,蓋一座房子大約需要3000塊這樣的草坯。之后在草坯墻外邊抹上兩層和著“羊介草”的黃泥,再用和著細沙的泥抹平,有的人家還在東墻、北墻的外面圍一圈柳條編成的圍欄,以防止雨水沖刷造成墻體破壞。墻體建好以后就上大柁,大柁上面架兩根檁子和一根立柱,然后在立柱上即小柁,上面也架兩根檁子和一根立柱,最后在立柱上架脊檁。檁子一般為雙道。比較講究的椽子為方形,大柁二柁平滑光潔,漆成桐油。為了契合的方便和牢固,在二柁和檁子相結(jié)合的部位將柁子削平,而其他部分仍然保持圓形。在脊檁上每隔一尺左右搭一根椽子,相互交叉形成40~45度夾角的人字形屋頂。之后在屋頂上蓋一層柳條編的房笆(達斡爾語稱“海吉”),在上面用和著“羊介草”的泥抹上二三寸厚,上面鋪苫房草。苫房草一般從濕地割來,一層層用泥蓋著往上鋪,直到覆蓋整個房頂,蓋一座房子大概要用2 000捆這樣的草。最后在房頂上放幾根木頭,以防止風(fēng)把草吹走。
達斡爾族的煙囪很有特色,達斡爾人的煙囪設(shè)在房屋兩側(cè),形狀像長梯形。建在距東、西兩墻外各二三米處,外形酷似兩根大煙袋鍋,也是用草坯壘成。
傳統(tǒng)房屋的建造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因此房屋耐用性高,使用時間長,一般的都能住30多年,多的可用六七十年。目前,達斡爾族新建的房屋基本上是磚瓦結(jié)構(gòu),新式房屋房間數(shù)量增多,功能細化,有專門的廚房、浴室和儲藏室,臥室和客廳也各自分開。房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改變,西屋內(nèi)傳統(tǒng)的三面環(huán)炕已很少見,有的拆了西炕,只留下南、北兩炕,或者把西炕縮減為很窄的一條,平時就用來堆放雜物;有的拆掉北炕,因為家中還有老人,所以留下南炕供老人居住,保持了以南炕為尊的傳統(tǒng);有的家庭由年輕人組成,拆掉南炕后擺上各種家具。此外,傳統(tǒng)的木質(zhì)格子窗被鋼窗取代,現(xiàn)在的窗子有單層和雙層的,窗子外面早已不糊窗紙,而是改用玻璃。原來土質(zhì)地面和炕沿改由磚頭鋪砌,隔扇被拆除后換成了獨立的小門,屋子兩側(cè)煙袋鍋形的大煙囪也移到了屋頂?shù)膬蓚€角上,變?yōu)榇u頭砌的小煙囪。
達斡爾族建房、居住都有一定的禁忌,時間長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人人遵守,如不用白樺和榆木建房,建筑房屋的木料上禁用刀劃痕,禁在木料上釘鐵釘,禁敲打房梁。禁婦女睡西炕、面對灶坑坐著、登上房頂?shù)?。夜晚,小孩子不能沿著炕洞的方向睡覺,不能坐在門檻、窗臺上。
(文字摘自《內(nèi)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動)
達斡爾族由于生活在北部邊疆,受到氣候、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居住習(xí)俗。村落多依山傍水,住房為土木結(jié)構(gòu)。
一、村落布局
達斡爾人的村落多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以便于生產(chǎn)生活。依山可以伐木、狩獵,傍水可以打漁、放牧。達斡爾族屯基開闊,便于各家各戶選宅院,開辟園田。達斡爾人習(xí)慣在住房的后面和左右兩側(cè)開辟園田。達斡爾人的家畜和家禽均隨意散放,并不刻意圈養(yǎng)。為了防止這些家畜家禽進入園田,在園田四周筑圍墻,圍墻有的是用樹木或柳條編成的,有的是筑土墻。住宅和園田相連,各家各戶排列整齊,村中以東西為干線形成縱橫的車馬道路,通向村外。整個村落的設(shè)置規(guī)整有序。
達斡爾族自然村落以哈拉(氏族)為單位形成一個居住區(qū)域。民國年間,開始了不同氏族姓氏雜居現(xiàn)象,但這種雜居的多數(shù)人家之間仍有親屬聯(lián)系。自然村從幾戶到幾十戶都有。村與村距離近的只有五六里,距離遠的有幾十里。在20世紀(jì)上半葉,村中除了各家住房外,在較大的村里還有“阿勒此·格日”,即公房,用于傳達公務(wù)和村中聚會。為了防止土匪的侵擾,布特哈地區(qū)的一些村,如庫熱淺、達克淺、哈力淺、綽日格勒、修日托日蘇、滿乃伯日喀等村中,建筑了有一丈高圍墻的“炮臺”。圍墻內(nèi)有三間公房,院子很大,能聚集全村人。在圍墻的四角有可以了望和射擊的炮臺。這一公共建筑的設(shè)立,對于維護村民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些村還有“阿勒此·霍列”,即公共畜圈,建在村邊的高坡處,在全村統(tǒng)一放牧?xí)r,用于夜里圈所有的牲畜。
由于外來人口和達斡爾族的頻繁遷移,原來的一部分達斡爾族村落已沒有達斡爾人居住,達斡爾族原來的以哈拉、莫昆建村居住的傳統(tǒng)也日趨削弱。
二、院落布局
達斡爾族的院落布局十分講究,院落四周有圍墻,圍墻的材料根據(jù)情況而定,有的以木板為墻,稱做“哈疊”;有的埋木桿為墻,稱做“巴勒木勒”;有的以柞木或柳條編織成花紋籬笆圍墻,稱做“郭爾吉木勒”或“庫謝”;還有的以土坯或石塊為墻,稱做“柯金”。一般院落圍墻為東西短南北比較長的長方形結(jié)構(gòu),院門設(shè)在南面。有的人家在整個院落中有兩個大門,稱為大門、二門。院門一般為雙層或單層,用木桿或柳條做成,富有者使用鐵門。院落內(nèi)與大門正對的是住房,住房兩側(cè)是倉房或碾房;大門兩側(cè)是畜圈。正房近側(cè)或正房南墻下是狗窩、雞窩。
達斡爾族倉房多設(shè)西側(cè),便于采光。但也有人家在東西兩側(cè)各設(shè)一個倉房。傳統(tǒng)的倉房有兩種,即“扎德莫勒·桑格勒”和“庫希莫勒·桑格勒”?!霸履铡ど8窭铡保磯灸緜}房。倉底高出地面兩三尺,起到防水、隔潮和通風(fēng)的作用。其墻體用原木層層壓疊壘成,在倉房的四角形成縱橫壘木槽榫相扣,互相交叉。倉頂為“人”字架,在椽子上鋪柳笆,上面抹泥蓋苫房草。倉房里面用細原木壘起約60厘米高的隔欄,用于存放糧物。為防鼠害蟲蛀,倉底和隔欄用麻絲和黃泥抹嚴實。倉房的前墻縮在房檐里60厘米多,此處高出地面的倉底自然形成曬臺,上面的房檐成為雨塔。這里可曬干菜,存放臨時用的生產(chǎn)工具。在倉房的南側(cè),建一間“闊恩迭”,即敞門的棚子,用于存放車輛。“庫希莫勒·桑格勒”,即編木倉房。一般為圓形。在柞木柱上來編籬笆,外面抹泥。倉頂為錐形,在椽子上鋪柳笆,上面抹泥鋪苫房草,是為較簡易的倉房。
達斡爾族中也有高柱倉房。4根柱高約兩米,在柱子上用細原木壘成“扎德莫勒·桑格勒”的形式,也有用木板鑲成墻體的。倉頂為“人”字形,蓋苫房草。倉房一側(cè)開門,從地面到倉門之間架木梯。主要用于存放農(nóng)作物籽種。
在草原和平原居住的達斡爾人,也用土坯建倉房。
院子的西南角建牛圈,東南角建牛犢圈、馬圈和畜草房。院門外堆放燒柴,堆放的很整齊。牧區(qū)達斡爾人在院門外或房后用柳條編成圓形籬笆,稱做“哈日格勒·庫謝”,用于放燃用干牛糞。
在住房的北面和宅院的東西外層,辟有較大的園田,用柳笆圍起來。里面種植豆角、黃瓜、白菜、青椒、茄子、土豆和煙葉。有些人家的園田還有稠李子、山丁子和楊、柳樹。夏季,園田把達斡爾人的住房環(huán)抱在蔥翠的綠色之中。
三、房屋布局及室內(nèi)設(shè)施
傳統(tǒng)的住房多為2間和3間,也有少數(shù)5間房。住房以西屋為貴,南西北三面連炕,室內(nèi)地面為夯土面,南炕為老人居住,靠墻處有木制廂式雙開門的柜子,合頁為圓形的兩個半圓式銅片制成。雙扇門兩邊上也有兩個半圓對合成圓形的銅片飾物,每半圓形銅片上各有同一直線的環(huán)形鼻,可穿銅鎖。北面炕為青年夫婦居住,柜子在土炕的西側(cè)靠墻而立,西炕一般無任何擺設(shè),在西墻上有窗戶。南炕平時擺放小木桌,準(zhǔn)備有客人來時喝茶之用。西墻中上部多放置神龕箱。屋中從房頂梁上垂掛兩個寬皮條帶,兩端有木制吊鉤,為吊掛嬰兒搖籃之用。三間房則東、西屋為臥室,中間為廚房。東屋與西屋的門多為四扇屏的雕花油漆門(多用桐油刷成),平常只有中間兩扇門可以對開。雕花門又分為門扇和門楣兩個部分,門扇又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其上部多為窗格式結(jié)構(gòu),下部為雕花木板屏式結(jié)構(gòu)。雕花圖案以文房四寶或八仙的象征物如寶葫蘆、芭蕉扇、荷花、竹板等為主。下部木板面上多雕有寶瓶,上面有四季花草,寶瓶底部有雕花飾的座?;ɑ苡心档ぁ⑿踊?、梅花等,花卉枝葉繁茂清透。有的人家在隔扇門下部還雕有鴛鴦戲水、喜鵲登枝、龍鳳呈祥、駿馬飛奔、猛虎下山等圖案。在隔扇門門楣上也多雕花瓶或五幅奉壽等題材的圖案。有的人家則雕滿、漢文的福、祿、壽文字,最后漆桐油。
達斡爾族的住房以多窗著稱,如果是兩間房屋,西屋南墻3扇窗戶,西墻2扇窗戶,外屋房門兩側(cè)各1扇窗戶,共7扇窗戶。3間房則加上東屋陽面3扇窗戶,共10扇窗戶。每扇窗戶以橫豎交錯的窗欞為架,裱糊窗紙,再噴上豆油,以增強其亮度,也可以防潮。
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取暖期長達半年之久,達斡爾人燒火炕取暖,最冷時加上火盆。海拉爾達斡爾人以干牛糞為燃料,故每家都有牛糞堆。
四、房屋建造
達斡爾族村落不僅選址講究,而且也同樣重視建造房屋。蓋新房除木工活請木匠外,用土砌房墻等勞動由親友幫忙。立柱上梁時選定“吉日”,殺豬或殺羊款待木匠和幫忙者。傳統(tǒng)的達斡爾族房屋建造工序嚴謹而復(fù)雜,具體程序如下:
首先是打地基,在已選定要建房的位置上,先堆一尺到一尺半厚的土,將土打夯結(jié)實,然后挖坑下柱子,挖一米左右深的大坑,里面墊上石頭。下柱子要先下主柱,主柱的數(shù)量視房屋的間數(shù)來定,三間房的就埋8根,兩間房埋6根。然后下輔柱,要求每隔一米多下一根輔柱。在每兩根柱子之間壘草坯,草坯從草甸子上挖來,也可以挖取蘆葦根密集的地皮,草根上還包著泥塊,一般長一尺二寸,厚四五寸。這種草坯曬干以后硬度很大,可以像磚頭一樣用來砌墻,蓋一座房子大約需要3000塊這樣的草坯。之后在草坯墻外邊抹上兩層和著“羊介草”的黃泥,再用和著細沙的泥抹平,有的人家還在東墻、北墻的外面圍一圈柳條編成的圍欄,以防止雨水沖刷造成墻體破壞。墻體建好以后就上大柁,大柁上面架兩根檁子和一根立柱,然后在立柱上即小柁,上面也架兩根檁子和一根立柱,最后在立柱上架脊檁。檁子一般為雙道。比較講究的椽子為方形,大柁二柁平滑光潔,漆成桐油。為了契合的方便和牢固,在二柁和檁子相結(jié)合的部位將柁子削平,而其他部分仍然保持圓形。在脊檁上每隔一尺左右搭一根椽子,相互交叉形成40~45度夾角的人字形屋頂。之后在屋頂上蓋一層柳條編的房笆(達斡爾語稱“海吉”),在上面用和著“羊介草”的泥抹上二三寸厚,上面鋪苫房草。苫房草一般從濕地割來,一層層用泥蓋著往上鋪,直到覆蓋整個房頂,蓋一座房子大概要用2 000捆這樣的草。最后在房頂上放幾根木頭,以防止風(fēng)把草吹走。
達斡爾族的煙囪很有特色,達斡爾人的煙囪設(shè)在房屋兩側(cè),形狀像長梯形。建在距東、西兩墻外各二三米處,外形酷似兩根大煙袋鍋,也是用草坯壘成。
傳統(tǒng)房屋的建造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因此房屋耐用性高,使用時間長,一般的都能住30多年,多的可用六七十年。目前,達斡爾族新建的房屋基本上是磚瓦結(jié)構(gòu),新式房屋房間數(shù)量增多,功能細化,有專門的廚房、浴室和儲藏室,臥室和客廳也各自分開。房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改變,西屋內(nèi)傳統(tǒng)的三面環(huán)炕已很少見,有的拆了西炕,只留下南、北兩炕,或者把西炕縮減為很窄的一條,平時就用來堆放雜物;有的拆掉北炕,因為家中還有老人,所以留下南炕供老人居住,保持了以南炕為尊的傳統(tǒng);有的家庭由年輕人組成,拆掉南炕后擺上各種家具。此外,傳統(tǒng)的木質(zhì)格子窗被鋼窗取代,現(xiàn)在的窗子有單層和雙層的,窗子外面早已不糊窗紙,而是改用玻璃。原來土質(zhì)地面和炕沿改由磚頭鋪砌,隔扇被拆除后換成了獨立的小門,屋子兩側(cè)煙袋鍋形的大煙囪也移到了屋頂?shù)膬蓚€角上,變?yōu)榇u頭砌的小煙囪。
達斡爾族建房、居住都有一定的禁忌,時間長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人人遵守,如不用白樺和榆木建房,建筑房屋的木料上禁用刀劃痕,禁在木料上釘鐵釘,禁敲打房梁。禁婦女睡西炕、面對灶坑坐著、登上房頂?shù)?。夜晚,小孩子不能沿著炕洞的方向睡覺,不能坐在門檻、窗臺上。
(文字摘自《內(nèi)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