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為”,意為“大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大召前街。始建于朝萬歷七年(1579年)。
歷史起源
大召,明代稱“弘慈寺”,歷史上又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稱謂。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為無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現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大召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大召,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體建筑布局為“伽藍七堂式”。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筑。附屬建筑有乃瓊廟、家廟等。寺院外面還建有環(huán)繞召廟的甬道及東西倉門。大雄寶殿為寺內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漢結合的建筑形式,整個殿堂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清代時,呼和浩特被譽為“召城”。當里的召廟眾多,難以數記。民間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極為豐富,堪稱大召“三絕”的銀佛、龍雕、壁畫和佛殿內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晾佛節(jié)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輝煌的殿宇、傳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畫,浩瀚的經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獨特的“召廟文化”。
大召“三絕”
大召著名 的藝術“三絕”,銀佛、龍雕、壁畫,是明代的歷史遺 物,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
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為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之稱。
龍雕,是指銀佛座前的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翔,張牙舞爪,盤旋布上。大召的龍雕形神兼?zhèn)?,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
壁畫,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題材豐富,畫面生動。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描繪了天上、人間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斗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畫面既整體連貫,又能獨立成章。全圖繪有神佛、凡俗等各種人物770余人,場面宏大,頗為壯觀,反映了我國明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畫用天然石色繪制而成,雖歷經數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澤艷麗。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大召,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為”,意為“大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大召前街。始建于朝萬歷七年(1579年)。
歷史起源
大召,明代稱“弘慈寺”,歷史上又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稱謂。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為無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現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大召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大召,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體建筑布局為“伽藍七堂式”。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筑。附屬建筑有乃瓊廟、家廟等。寺院外面還建有環(huán)繞召廟的甬道及東西倉門。大雄寶殿為寺內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漢結合的建筑形式,整個殿堂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清代時,呼和浩特被譽為“召城”。當里的召廟眾多,難以數記。民間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極為豐富,堪稱大召“三絕”的銀佛、龍雕、壁畫和佛殿內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晾佛節(jié)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輝煌的殿宇、傳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畫,浩瀚的經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獨特的“召廟文化”。
大召“三絕”
大召著名 的藝術“三絕”,銀佛、龍雕、壁畫,是明代的歷史遺 物,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
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為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之稱。
龍雕,是指銀佛座前的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翔,張牙舞爪,盤旋布上。大召的龍雕形神兼?zhèn)洌瑲鈩莅蹴?,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
壁畫,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題材豐富,畫面生動。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描繪了天上、人間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斗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畫面既整體連貫,又能獨立成章。全圖繪有神佛、凡俗等各種人物770余人,場面宏大,頗為壯觀,反映了我國明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畫用天然石色繪制而成,雖歷經數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澤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