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前提
——訪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金海
金海,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內蒙古自治區(qū)2011年度“草原英才”,是中國蒙古學學會秘書長、中國蒙古文學學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qū)草原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他是我區(qū)社會科學領域一位卓越的蒙古族學者,也是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受益者。近日,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記者專訪了金海研究員。
記者:從您的成長經歷、結合實際工作,請您談談學好多門語言對于看待世界、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
金海:語言有多種屬性和功能。首先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是大家所最熟悉的屬性。其實語言還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在積極參與文化傳統(tǒng)建構的同時也體現(xiàn)著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基本精神和發(fā)展變遷狀況。因此,學習掌握多一種語言就等于擁有多一種交流工具、多一種思維方式和多一扇看待世界的窗口,學習掌握多種語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將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掌握的語言文字越多越好,若能夠運用多文種資料,科研上會更容易做到創(chuàng)新。
記者:您是一名蒙古族干部,學習和工作經歷豐富,長期在教育科研戰(zhàn)線工作。請您談一下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您的成長有什么影響?有沒有讓您難忘的故事能和我們分享?
金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國內各民族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人說,掌握英語就能走遍天下,那么也可以這么說,少數(shù)民族如果掌握自己母語的同時也能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就能走遍全國,而且也會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正因為如此,在內蒙古,蒙漢兼通一直成為培養(yǎng)蒙古族干部的一個重要標準。我作為一名少數(shù)民族干部,對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頗有感觸。我是八十年代中期畢業(yè)的大學生,大學畢業(yè)后留校講授思想品德課。當時全國開這門課的時間并不長,用民族語言講授這門課更沒有幾年,根本沒有民族文字教材,我們完全是參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材和參考書來寫教案、備課,然后再用民族語言給學生上課。試想,如果當時不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話,就很難把這門課上好。
研究生畢業(yè)后,我來到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工作。走上新的科研崗位,所長交辦的第一項工作任務就是在一項國家課題中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撰寫一章內容。說實話,當時我還沒有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撰寫發(fā)表過文章,壓力非常大。刻苦鉆研了3個月,我最終拿出了4萬多字的初稿交給了統(tǒng)筆的老師,接下來就是坐立不安的等待。后來,統(tǒng)筆老師打來電話說,寫得不錯,你再學點古漢語就更好了。得到統(tǒng)筆老師的肯定,我深受鼓舞,于是便開始嘗試兩條腿走路,一直走到今天,感覺受益匪淺?;叵肫饋?,這么多年無論是在大學任教,還是從事科研工作亦或是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如果沒有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我就很難做出今天的成績。當然,我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程度還很有限,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就科研工作而言,暫且不說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長遠意義,僅從最現(xiàn)實的角度看,在目前的科研評價體系背景下,科研人員用兩條腿走路甚至用多條腿走路,機會會更多。現(xiàn)在讀學位、評職稱、選優(yōu)秀等等,都對科研成果的發(fā)表出版檔次有明確要求,如中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國家級出版社等等,總之發(fā)表論文的期刊和成果出版的出版社檔次越高越好,越有機會達成目標。這種情況下,只用民族語言文字撰寫發(fā)表成果,以上要求就很難達到,因為民族語言文字類學術期刊和出版社目前還尚未被認定級別。
記者: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請問您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內涵?文化認同在民族團結進步實踐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金海:學習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便有了堅實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的這句話,道出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血脈。從本質上講,文化認同就是價值觀的認同,而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因此,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民族認同,也就沒有國家的統(tǒng)一,所以我們才說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而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正是因為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才讓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等等歷史文化現(xiàn)象,都充分證明正是因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才造就了精彩紛呈、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說,中華文化不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56個民族牢固的精神紐帶。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前提。只有做到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才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國各族人民才能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記者:要倍加珍惜、繼續(xù)保持民族團結光榮傳統(tǒng)和“模范自治區(qū)”的崇高榮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殷切囑托。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您認為應該如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金海:要倍加珍惜、繼續(xù)保持“模范自治區(qū)”的崇高榮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我們要牢記囑托,在全面建設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中,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理念,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各族人民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白江宏)
Copyright?內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聯(lián)系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興安南路147號 郵編:0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