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八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為此,會議強調要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將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總結為我國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新時代關系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重要理論與現(xiàn)實命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通常,意識在被意識到之前可能是潛在的、模糊的,而意識的鑄牢又常常建立在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從意識不到,到意識覺醒,再到意識鑄牢,這個過程通常很漫長,但也可以短時間內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是如此。數(shù)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薪火相傳,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了光輝璀璨的中華文明,在近代以來血與火的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如今,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融為一體,化為一種集體身份與尊嚴。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們不應忘卻本與根的文化命脈、血與火的革命記憶、強與興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僅要明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還要堅定地增強這一意識,從而打牢不斷前行與向上的思想基礎。
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就類型而言,意識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存在于所有成員頭腦之中的大意識,通常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依存,是一種具有相似乃至貫通屬性的存在;一類是只存在于個體成員頭腦之中的小意識,通常與個體經驗相關聯(lián),是一種具有差異性的存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意識總是游離于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相對性地共存。大意識沒有小意識的支撐和貫通就不會存在,小意識在對大意識的內容體系進行能動選擇的同時,又常常受到大意識或直接或間接的規(guī)約。我們可以將大意識理解為特定范圍內所有成員與相關生存環(huán)境互動而生發(fā)的意識關系總和。
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關系總和式的大意識。它是一個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價值和所要致之于一體的心態(tài)體系,既是一種歸屬體驗,又是一種共善信念,還是一種能動意愿。具體來說,這樣的大意識表現(xiàn)為各族人民心連心一家人的溫暖歸屬體驗、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價值信念、同手足共復興的責任使命意愿。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意識體系,各族人民的親和感知、精神信仰、行為意愿都是其構成要素。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只有兩字之差,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毫無疑問,對前者的思考會落腳于大意識層面,至于后者,則未必只關注大意識,而是要時時著眼于各種各樣的小意識,即如何把握小與大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眾多小意識的協(xié)和貫通。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大與小是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應當說,小層面的無意識、潛意識乃至意識迷?,F(xiàn)象仍廣泛存在。許多人生于斯長于斯,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對潛存的大意識、小意識并無覺察;許多人行走中國,感受著廣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異,意識到中華民族因多元一體而充滿活力,但對深層次的精神信念尚無尋察;許多人渴求登高望遠,有意識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來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時一地,對整體航向缺乏洞察。
這些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背后均映射出一個視角、眼界或格局的問題,體現(xiàn)了大與小的基本關系范疇,諸如宏觀與微觀、長遠與眼前、全局與細節(jié)、集體與個體等。借此關系范疇來審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能夠明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意涵,即要喚醒一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明晰一些優(yōu)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價值,發(fā)掘一些能動性的進步意識,一點一滴地超越個體小意識,培育寬眼界、長眼光、大格局的思維能力,實現(xiàn)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的彼此理解、相互貫通。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事物一旦超越個體的小,形成相對的大,另一對非常關鍵的關系范疇就會出現(xiàn),即同與異的關系。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系范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說,在我國如此廣袤的疆域上,差異必然是廣泛存在的。不過,異彩紛呈總是有存在條件和保障的,這就涉及同的問題。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xù),關鍵就在于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xié)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后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對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共同體而言,同一性最為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中華文化。那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優(yōu)秀的精神價值、能動的進步意識,無一例外都根植于厚重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因此,中華文化這一豐富資源,自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色和毋庸置疑的本源性內容。
在同一性層面,還有一些內容是相對清晰的,這是由近百年來中國政治文明現(xiàn)代化的獨特路徑賦予的,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及其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而國民整體又處于低組織化狀態(tài),喚醒大意識,凝聚并組織各族人民奮起自強成為歷史所需。中國共產黨勇?lián)鷼v史使命,以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終締造了新中國,實現(xiàn)了民族解放和主權獨立,由此奠定了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內在秩序,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yè)提供了政治基礎保障。此后,經過曲折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為核心地對象性內容。動態(tài)地審視這五個關鍵地對象性內容,會發(fā)現(xiàn)其具有共同性的一面: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同走出來的。可以說,從異到同,在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由小及大的內容體系、厚重根源和行動方案,這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大意識的基本進路體現(xiàn)。
理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團結進步理路
如果說,大與小構成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闊視野,同與異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厚度,那么如何進一步實現(xiàn)范圍與內容的契合,就需要用“大同小異”的思維。大同小異的基本意思是大體相同而略有差異。將其放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境下進行詮釋,就是指大意識要向共事靠攏,小意識要向優(yōu)異靠近,簡言之,就是團結進步。
大意識向共事靠攏的團結思路,可以通過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來理解。當大家共同參與完成一項任務時,會自然生發(fā)出一種聚合向心的意識和感覺。盡管大家的角色分工、職責范圍、權限大小各不相同,所從事的也是不同的工作,但源于共事情境及其引發(fā)的關系聯(lián)絡,相互之間便生發(fā)了良性互動與影響,每一個個體都找到了相似的感覺,即他者與自我緊密關聯(lián)——我所從事的事情要建立在與他者的聯(lián)系基礎之上,他者所從事的事情也離不開我的存在。因此,大意識向共事靠攏,能夠促成團結協(xié)作,生發(fā)共鳴性的歸屬感與榮譽感。
小意識向優(yōu)異靠近的進步思路,同樣可以借助一個實驗來體現(xiàn)。當大家都處于一個集體中時,個體的優(yōu)異進步是需要給予激勵的。小意識向優(yōu)異前進,能夠促成創(chuàng)新進步,激發(fā)共同體的活力。
將上述思路引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來,就要求一方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讓各族人民認識到復興偉業(yè)的大意識與每一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從正向維度看,每個人的努力進步和能動維護都是為這項事業(yè)添磚加瓦,都值得肯定;從反向維度看,任何破壞進步的行為,如擾亂秩序、分裂國家、傷害同胞等,都是拆磚卸瓦的可恥行為,都需要加以抵制。另一方面,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于面向個體成員的激勵中,對各領域、各層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作出貢獻的人與事給予表彰和贊揚,讓各族人民意識到各種進步小意識都能夠得到認可和激勵。這樣一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著眼的團結進步理路就更為明晰。需要強調的是,全國56個民族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和重要力量,全體人民既是主體,也是對象,更是受益者。
總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理解大與小,又要把握同與異。大與小反映意識的層次,同與異反映意識的內容。大意識要向共事靠攏以喚醒團結意識,小意識要向優(yōu)異靠近以喚醒進步意識,“大同小異”才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凝聚的基礎上保持活力。
【作者系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號18VSJ092)階段性成果?!?/span>
Copyright?內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聯(lián)系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興安南路147號 郵編:0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