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方志的起源(四)

發(fā)布時間:2023-05-26 【字體:
  • 七、方志起源于兩漢之地記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探索方志起源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即方志是在需要及可能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任何一種著作體裁,應(yīng)當說都是應(yīng)社會需要而產(chǎn)生的,方志自然也不例外。方志的名稱,較早時候,史家多稱為“郡書”“郡國之書”“郡國地志”等,這就說明,它是記載以地方行政區(qū)劃郡縣為范圍的一種著作。后來的發(fā)展,也正是沿著這樣的方向,所以隨著行政區(qū)劃的變動,就有府志、州志這一類名稱。眾所周知,郡縣制度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才在全國確立推行的。既然如此,那么在郡縣制度尚未確立之前,自然就不可能產(chǎn)生反映這種制度的著作。因此,方志這一著作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

    首先,戰(zhàn)國時期歷史觀由重天命敬鬼神向重人事的變化,促使人物傳記的產(chǎn)生,《史記》的誕生直接推動著人物傳記的發(fā)展。人物傳記乃是方志著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種人物傳到司馬遷著作《史記》時才創(chuàng)立,先秦史書中雖敘述了各種不同人物,但作為人物傳的形式當時并沒有產(chǎn)生?!妒酚洝返恼Q生在我國史學史上和文學史上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它的影響下,劉向首先寫出了獨立的傳記著作《列女傳》。此后,脫離正史,專寫人物傳記的風氣從而逐漸盛行起來。特別是到了東漢、三國以后,更是非常發(fā)達,并出現(xiàn)了分類傳記,如《高士傳》《高僧傳》《逸士傳》等,分地域的傳記,如《襄陽耆舊記》《會稽先賢傳》《汝南先賢傳》等。這就為方志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些地方性的人物傳記,與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著作相會合,便產(chǎn)生了最早的方志——地記。

    其次,兩漢魏晉的選舉制度促使著人物傳記的盛行。早在西漢初年,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選拔官吏,就已采取了由郡國舉薦賢良方正的措施。到了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逐漸形成漢代選拔官吏的察舉制度。后來這種察舉制度一般都以郡國名士主持的鄉(xiāng)閭評議為主要根據(jù),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魏晉以來,各朝則又相繼實行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實際上是漢代察舉制的發(fā)展。無論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用以選拔人才的制度,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被選拔的士人都要進行一番評論。既然政治上盛行對人物的評論,就必然直接影響到史學上也注重褒貶人物的風氣。

    再次,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地方勢力的強大是產(chǎn)生地記的社會基礎(chǔ)和政治條件。在西漢時期,許多豪族地主便大肆兼并土地,橫行鄉(xiāng)里。到了西漢后期,許多豪族地主占有土地以后,便采用莊園的經(jīng)營方式,東漢開始以后,這種莊園形式便逐漸在各地建立起來。這些豪族地主,當他們經(jīng)濟力量非常雄厚以后,便進而要取得政治權(quán)力以保持其既得的經(jīng)濟地位。于是他們便利用察舉選官這一制度,相互勾結(jié),互相標榜,相互推薦親屬故舊,這樣勢必要制造輿論,需要地方性的著作來為其服務(wù),“地記”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yīng)時而生。特別是到了“選舉而論族姓閥閱”“貢薦則必閥閱為前”的時候,宣揚顯赫的家世、打出祖先的旗號,就更加顯得重要了。所以各地都有所謂“先賢傳”“耆舊記”“風俗傳”之類的著作出現(xiàn)。開始時也許就是人物傳記,但不久便與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相會合,這便是最早的方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方志的雛形——地記。當然,這種“地記”,有的是稱“某地記”,有的則仍舊稱傳,如《南陽風俗傳》《關(guān)東風俗傳》等,自然不能把它們看作單純的人物傳記。[28]

    由地方性的人物傳記與地方性的地理著作相匯合而形成了地記,這就是方志發(fā)展的早期形式。當然,在最初的時候,人們對于名稱并不大注意,因此有的稱志,有的稱傳,有的稱記,有的稱錄,也有的稱圖經(jīng),名稱并不統(tǒng)一。但從后來發(fā)展趨勢看,稱記者為多,稱志者也不少,如《陳留志》《南中志》《豫章舊志》等,不過這種志,是與記的意思一樣,就是記事的意思??磥硇纬?/span>“方志”這個專有名稱,還是有一個相當?shù)臍v史過程的。盡管當時出現(xiàn)的名稱不一,但這種地記的內(nèi)容,不外乎都有山脈河流、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人物傳記等方面的內(nèi)容。[29]

    另有學者指出:方志之名始見于《周禮》。《周禮·春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據(jù)鄭氏解釋,“志者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其實這些都是一國的史書,和后來的方志不盡相同,較為具體的,則是《后漢書·西域傳》中所提出的“二漢方志”。當時不僅有方志名稱,而且方志的著作也是相當?shù)姆倍嗔恕,F(xiàn)在傳世的尚有《三輔黃圖》和《三秦記》等,雖屬輯本,但大體可見一斑。[30]

    上述學者關(guān)于方志起源的論述雖不盡一致,但大體上主張方志起源于兩漢或漢魏時期,并在否定方志起源于《周官》這一點上達成一致。

    方志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學術(shù)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釋:

    [1]參見劉緯毅:《中國地方志》,新華出版社,1991年,第19~23頁。

    [2](北宋)司馬光:《河南志·序》,《司馬溫公傳家集》卷六十八。

    [3]《夏官司馬》下,《周禮》卷八。

    [4]《地官司徒》下,《周禮》卷四。

    [5]《地官司徒》下,《周禮·鄭氏注》卷四。

    [6]《地官司徒》下,《周禮》卷四。

    [7]《地官司徒》下,《周禮·鄭氏注》卷四。

    [8]《文史通義》外篇一,《方志立三書議》。

    [9]參見王德恒、許明輝、賈輝銘:《中國方志學》,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年,第1~3頁。

    [1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十五,《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3)。

    [11]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25~26頁。

    [12]參見(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圖志》卷首,目錄。

    [13]參見(北宋)王存纂《元豐九域志》卷首,目錄。

    [14](南宋)王應(yīng)麟輯《玉?!肪淼谑?,地理,元豐郡縣志。

    [15]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7頁。

    [16]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5~99頁。

    [17](清)洪亮吉:《新修澄城縣志·序》,清乾隆《澄城縣志》卷二十,序錄十八。

    [18](清)廖寅:《??慈A陽國志〉序》。

    [19]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第十二章,《越絕書》與《華陽國志》。

    [20]李泰棻:《方志學》第一章,概論。

    [2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246頁。

    [22]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0~100頁。

    [23]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0~104頁。

    [24](元)許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圭塘小稿》卷五,序。

    [25](清)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序》,《山海經(jīng)箋疏圖說》。

    [26](清)畢沅:《山海經(jīng)古今本篇目考》,《山海經(jīng)箋疏圈說》。

    [27]參見王德恒、許明輝、賈輝銘:《中國方志學》,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年,第7~8頁。

    [28]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31~44頁。

    [29]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44~52頁。

    [30]參見史念海、曹爾琴:《方志芻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頁。

     


上一篇:
方志的起源(三)
下一篇:
地方綜合年鑒的裝幀設(shè)計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方志的起源(四)

發(fā)布時間:2023-05-26 來源:《當代志書編纂教程》        【字體:
  • 七、方志起源于兩漢之地記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探索方志起源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即方志是在需要及可能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任何一種著作體裁,應(yīng)當說都是應(yīng)社會需要而產(chǎn)生的,方志自然也不例外。方志的名稱,較早時候,史家多稱為“郡書”“郡國之書”“郡國地志”等,這就說明,它是記載以地方行政區(qū)劃郡縣為范圍的一種著作。后來的發(fā)展,也正是沿著這樣的方向,所以隨著行政區(qū)劃的變動,就有府志、州志這一類名稱。眾所周知,郡縣制度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才在全國確立推行的。既然如此,那么在郡縣制度尚未確立之前,自然就不可能產(chǎn)生反映這種制度的著作。因此,方志這一著作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

    首先,戰(zhàn)國時期歷史觀由重天命敬鬼神向重人事的變化,促使人物傳記的產(chǎn)生,《史記》的誕生直接推動著人物傳記的發(fā)展。人物傳記乃是方志著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種人物傳到司馬遷著作《史記》時才創(chuàng)立,先秦史書中雖敘述了各種不同人物,但作為人物傳的形式當時并沒有產(chǎn)生。《史記》的誕生在我國史學史上和文學史上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它的影響下,劉向首先寫出了獨立的傳記著作《列女傳》。此后,脫離正史,專寫人物傳記的風氣從而逐漸盛行起來。特別是到了東漢、三國以后,更是非常發(fā)達,并出現(xiàn)了分類傳記,如《高士傳》《高僧傳》《逸士傳》等,分地域的傳記,如《襄陽耆舊記》《會稽先賢傳》《汝南先賢傳》等。這就為方志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些地方性的人物傳記,與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著作相會合,便產(chǎn)生了最早的方志——地記。

    其次,兩漢魏晉的選舉制度促使著人物傳記的盛行。早在西漢初年,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選拔官吏,就已采取了由郡國舉薦賢良方正的措施。到了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逐漸形成漢代選拔官吏的察舉制度。后來這種察舉制度一般都以郡國名士主持的鄉(xiāng)閭評議為主要根據(jù),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魏晉以來,各朝則又相繼實行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實際上是漢代察舉制的發(fā)展。無論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用以選拔人才的制度,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被選拔的士人都要進行一番評論。既然政治上盛行對人物的評論,就必然直接影響到史學上也注重褒貶人物的風氣。

    再次,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地方勢力的強大是產(chǎn)生地記的社會基礎(chǔ)和政治條件。在西漢時期,許多豪族地主便大肆兼并土地,橫行鄉(xiāng)里。到了西漢后期,許多豪族地主占有土地以后,便采用莊園的經(jīng)營方式,東漢開始以后,這種莊園形式便逐漸在各地建立起來。這些豪族地主,當他們經(jīng)濟力量非常雄厚以后,便進而要取得政治權(quán)力以保持其既得的經(jīng)濟地位。于是他們便利用察舉選官這一制度,相互勾結(jié),互相標榜,相互推薦親屬故舊,這樣勢必要制造輿論,需要地方性的著作來為其服務(wù),“地記”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yīng)時而生。特別是到了“選舉而論族姓閥閱”“貢薦則必閥閱為前”的時候,宣揚顯赫的家世、打出祖先的旗號,就更加顯得重要了。所以各地都有所謂“先賢傳”“耆舊記”“風俗傳”之類的著作出現(xiàn)。開始時也許就是人物傳記,但不久便與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相會合,這便是最早的方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方志的雛形——地記。當然,這種“地記”,有的是稱“某地記”,有的則仍舊稱傳,如《南陽風俗傳》《關(guān)東風俗傳》等,自然不能把它們看作單純的人物傳記。[28]

    由地方性的人物傳記與地方性的地理著作相匯合而形成了地記,這就是方志發(fā)展的早期形式。當然,在最初的時候,人們對于名稱并不大注意,因此有的稱志,有的稱傳,有的稱記,有的稱錄,也有的稱圖經(jīng),名稱并不統(tǒng)一。但從后來發(fā)展趨勢看,稱記者為多,稱志者也不少,如《陳留志》《南中志》《豫章舊志》等,不過這種志,是與記的意思一樣,就是記事的意思??磥硇纬?/span>“方志”這個專有名稱,還是有一個相當?shù)臍v史過程的。盡管當時出現(xiàn)的名稱不一,但這種地記的內(nèi)容,不外乎都有山脈河流、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人物傳記等方面的內(nèi)容。[29]

    另有學者指出:方志之名始見于《周禮》?!吨芏Y·春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據(jù)鄭氏解釋,“志者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其實這些都是一國的史書,和后來的方志不盡相同,較為具體的,則是《后漢書·西域傳》中所提出的“二漢方志”。當時不僅有方志名稱,而且方志的著作也是相當?shù)姆倍嗔恕,F(xiàn)在傳世的尚有《三輔黃圖》和《三秦記》等,雖屬輯本,但大體可見一斑。[30]

    上述學者關(guān)于方志起源的論述雖不盡一致,但大體上主張方志起源于兩漢或漢魏時期,并在否定方志起源于《周官》這一點上達成一致。

    方志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學術(shù)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釋:

    [1]參見劉緯毅:《中國地方志》,新華出版社,1991年,第19~23頁。

    [2](北宋)司馬光:《河南志·序》,《司馬溫公傳家集》卷六十八。

    [3]《夏官司馬》下,《周禮》卷八。

    [4]《地官司徒》下,《周禮》卷四。

    [5]《地官司徒》下,《周禮·鄭氏注》卷四。

    [6]《地官司徒》下,《周禮》卷四。

    [7]《地官司徒》下,《周禮·鄭氏注》卷四。

    [8]《文史通義》外篇一,《方志立三書議》。

    [9]參見王德恒、許明輝、賈輝銘:《中國方志學》,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年,第1~3頁。

    [1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十五,《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3)。

    [11]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25~26頁。

    [12]參見(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圖志》卷首,目錄。

    [13]參見(北宋)王存纂《元豐九域志》卷首,目錄。

    [14](南宋)王應(yīng)麟輯《玉海》卷第十五,地理,元豐郡縣志。

    [15]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7頁。

    [16]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5~99頁。

    [17](清)洪亮吉:《新修澄城縣志·序》,清乾隆《澄城縣志》卷二十,序錄十八。

    [18](清)廖寅:《??慈A陽國志〉序》。

    [19]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第十二章,《越絕書》與《華陽國志》。

    [20]李泰棻:《方志學》第一章,概論。

    [2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246頁。

    [22]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0~100頁。

    [23]參見黃葦?shù)龋骸斗街緦W》,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0~104頁。

    [24](元)許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圭塘小稿》卷五,序。

    [25](清)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序》,《山海經(jīng)箋疏圖說》。

    [26](清)畢沅:《山海經(jīng)古今本篇目考》,《山海經(jīng)箋疏圈說》。

    [27]參見王德恒、許明輝、賈輝銘:《中國方志學》,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年,第7~8頁。

    [28]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31~44頁。

    [29]參見倉修良:《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第44~52頁。

    [30]參見史念海、曹爾琴:《方志芻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頁。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