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志起源于《禹貢》說
當(dāng)代有學(xué)者認(rèn)為,綜覽古今有關(guān)方志論述,雖主張方志導(dǎo)源于《禹貢》者較少,居于次要地位,但因此觀點歷來為人廣泛傳述,因此同樣值得重視。首先,從體例來考察,后世纂修的許多方志,特別是全國性的區(qū)域志,不少是昉自《禹貢》的。例如,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圖志》,就是依《禹貢》別九州之例,將天下分為關(guān)內(nèi)、河南、河?xùn)|、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及隴右等十道來進行載述的。[12]又如,宋王存纂《元豐九域志》,也依《禹貢》別九州之例,按宋制將天下分為四京及京東、京西、兩浙、江南、荊湖、梓州、夔州、福建、廣南諸路等,而確立其全書結(jié)構(gòu)。[13]這都說明后世方志在體例方面同《禹貢》存在著源流關(guān)系。其次,后世有些方志的若干載述內(nèi)容也昉自《禹貢》。例如,《元豐九域志》在確定了分天下為四京及京東、京西等諸路的體例結(jié)構(gòu)后,又于各路之下分別條例本路地理、戶口、土貢及屬縣等。這在內(nèi)容敘述方面與《禹貢》諸州記載略同。此外,元人朱思本在所撰《九域志·自序》中敘述其志所本時,還曾明確自稱是以《禹貢》為準(zhǔn)。
四、方志起源于《山海經(jīng)》說
探索方志源流,所以要述及《山海經(jīng)》,首先是因為有些舊方志敘述纂修緣起時,每每提及此書。宋元豐間,王存纂《九域志》,據(jù)《玉?!份d稱:至“紹圣四年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黃裳言:‘今《九域志》所載甚略,愿詔職方取四方郡縣山川、民俗、物產(chǎn)、古跡之類,輯為一書,補綴遺缺?!t:‘秘省錄《山海經(jīng)》等送職方檢閱’?!?/span>[14]黃裳所要輯補的即是后來成書之《紹圣九域志補遺》。此志雖纂者不詳,且已亡佚,但從“詔:‘秘省錄《山海經(jīng)》等送職方檢閱’”來看,當(dāng)是以《山海經(jīng)》為主要源本。
《禹貢》記物產(chǎn)而不及風(fēng)俗,然《山海經(jīng)》所述,既有風(fēng)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這些不僅補《禹貢》之無,而且正同后世方志風(fēng)俗、人物門類吻合。此外,后世方志多有祠廟、碑碣、仙事、異聞等記錄,考之《山海經(jīng)》,亦有祭祀、巫醫(yī)、神祇、怪異等載述。由此亦可見方志某些內(nèi)容有來源于《山海經(jīng)》之痕跡。所以,若謂《山海經(jīng)》亦是后世方志源頭之一,確無不可。[15]
應(yīng)當(dāng)指出,后世方志與《山海經(jīng)》相比,無論內(nèi)容還是體例結(jié)構(gòu),畢竟在多方面大異其趣。就可信程度來考察,方志雖也記載神怪異聞,但屬末節(jié),主要部分是紀(jì)實,因而較為可信;而《山海經(jīng)》,雖經(jīng)后人考證確定,知其中載有較為真實的地理和物產(chǎn)材料,然而大部分仍屬神話傳說,難以憑信,因而二者也互異。所以,《山海經(jīng)》不僅談不上是方志,而且即使確定它同方志有淵源,也只能說是次要源頭之一。[16]
三、方志起源于《禹貢》說
當(dāng)代有學(xué)者認(rèn)為,綜覽古今有關(guān)方志論述,雖主張方志導(dǎo)源于《禹貢》者較少,居于次要地位,但因此觀點歷來為人廣泛傳述,因此同樣值得重視。首先,從體例來考察,后世纂修的許多方志,特別是全國性的區(qū)域志,不少是昉自《禹貢》的。例如,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圖志》,就是依《禹貢》別九州之例,將天下分為關(guān)內(nèi)、河南、河?xùn)|、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及隴右等十道來進行載述的。[12]又如,宋王存纂《元豐九域志》,也依《禹貢》別九州之例,按宋制將天下分為四京及京東、京西、兩浙、江南、荊湖、梓州、夔州、福建、廣南諸路等,而確立其全書結(jié)構(gòu)。[13]這都說明后世方志在體例方面同《禹貢》存在著源流關(guān)系。其次,后世有些方志的若干載述內(nèi)容也昉自《禹貢》。例如,《元豐九域志》在確定了分天下為四京及京東、京西等諸路的體例結(jié)構(gòu)后,又于各路之下分別條例本路地理、戶口、土貢及屬縣等。這在內(nèi)容敘述方面與《禹貢》諸州記載略同。此外,元人朱思本在所撰《九域志·自序》中敘述其志所本時,還曾明確自稱是以《禹貢》為準(zhǔn)。
四、方志起源于《山海經(jīng)》說
探索方志源流,所以要述及《山海經(jīng)》,首先是因為有些舊方志敘述纂修緣起時,每每提及此書。宋元豐間,王存纂《九域志》,據(jù)《玉?!份d稱:至“紹圣四年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黃裳言:‘今《九域志》所載甚略,愿詔職方取四方郡縣山川、民俗、物產(chǎn)、古跡之類,輯為一書,補綴遺缺。’詔:‘秘省錄《山海經(jīng)》等送職方檢閱’。”[14]黃裳所要輯補的即是后來成書之《紹圣九域志補遺》。此志雖纂者不詳,且已亡佚,但從“詔:‘秘省錄《山海經(jīng)》等送職方檢閱’”來看,當(dāng)是以《山海經(jīng)》為主要源本。
《禹貢》記物產(chǎn)而不及風(fēng)俗,然《山海經(jīng)》所述,既有風(fēng)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這些不僅補《禹貢》之無,而且正同后世方志風(fēng)俗、人物門類吻合。此外,后世方志多有祠廟、碑碣、仙事、異聞等記錄,考之《山海經(jīng)》,亦有祭祀、巫醫(yī)、神祇、怪異等載述。由此亦可見方志某些內(nèi)容有來源于《山海經(jīng)》之痕跡。所以,若謂《山海經(jīng)》亦是后世方志源頭之一,確無不可。[15]
應(yīng)當(dāng)指出,后世方志與《山海經(jīng)》相比,無論內(nèi)容還是體例結(jié)構(gòu),畢竟在多方面大異其趣。就可信程度來考察,方志雖也記載神怪異聞,但屬末節(jié),主要部分是紀(jì)實,因而較為可信;而《山海經(jīng)》,雖經(jīng)后人考證確定,知其中載有較為真實的地理和物產(chǎn)材料,然而大部分仍屬神話傳說,難以憑信,因而二者也互異。所以,《山海經(jīng)》不僅談不上是方志,而且即使確定它同方志有淵源,也只能說是次要源頭之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