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游牧記》,張穆編纂,何秋濤校補。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16卷。卷1~6為內(nèi)蒙古(漠南蒙古)四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卷7~10為外蒙古(漠北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卷11~16為衛(wèi)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各部落盟旗。
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熱河、呼倫貝爾及伊犁各內(nèi)屬蒙古旗和駐防旗未載。大致以各旗為篇,分總敘和分?jǐn)刹糠???倲⒅饕獢⑹龈鞑柯浞种?,分布境域、地理沿革、歸附清政府先后、管轄旗數(shù)等;分?jǐn)⒅饕浭龈髅似旖ㄖ孟群?、世系傳承、爵秩遞嬗、牧地分布、道里四至等。對漠北和漠西地區(qū)的山川形勢、地理沿革情況的闡述尤詳。
志書從明邊防角度出發(fā),記載中俄交界地區(qū)的互市、卡倫、臺站、中俄界碑的設(shè)置情況,簡要記述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狀況。對清朝皇帝在木蘭圍場的木蘭秋狝、滿蒙聯(lián)姻、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都詳加記載。
重視計算地理位置,以京師為中心,以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為起點確定方位,表明從此四口至各部的里數(shù)以及各部至京師的里數(shù)。
摘自《方志百科全書》
《蒙古游牧記》,張穆編纂,何秋濤校補。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16卷。卷1~6為內(nèi)蒙古(漠南蒙古)四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卷7~10為外蒙古(漠北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卷11~16為衛(wèi)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各部落盟旗。
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熱河、呼倫貝爾及伊犁各內(nèi)屬蒙古旗和駐防旗未載。大致以各旗為篇,分總敘和分?jǐn)刹糠???倲⒅饕獢⑹龈鞑柯浞种?,分布境域、地理沿革、歸附清政府先后、管轄旗數(shù)等;分?jǐn)⒅饕浭龈髅似旖ㄖ孟群?、世系傳承、爵秩遞嬗、牧地分布、道里四至等。對漠北和漠西地區(qū)的山川形勢、地理沿革情況的闡述尤詳。
志書從明邊防角度出發(fā),記載中俄交界地區(qū)的互市、卡倫、臺站、中俄界碑的設(shè)置情況,簡要記述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狀況。對清朝皇帝在木蘭圍場的木蘭秋狝、滿蒙聯(lián)姻、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都詳加記載。
重視計算地理位置,以京師為中心,以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為起點確定方位,表明從此四口至各部的里數(shù)以及各部至京師的里數(shù)。
摘自《方志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