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四)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字體:
  • (接上期)

    四、浙東重鎮(zhèn),學術中心

    宋元之際,尤其是南宋以來,浙江一直是佛教中心,名剎眾多,高僧云集,宗派活躍,思想薈萃。作為浙東重鎮(zhèn),四明又是浙江佛教的中心地區(qū)之一,嘉定年間,“余杭徑山,錢塘靈隱、凈慈,寧波天童、育王等寺為禪院五山。錢塘中竺,湖州道場,溫州江心,金華雙林,寧波雪竇,臺州國清,福州雪峰,建康靈谷,蘇州萬壽、虎丘為禪院十剎。又錢塘上竺、下竺,溫州能仁,寧波白蓮等寺為教院五山。錢塘集慶、演福、普福,湖州慈感,寧波寶陀,紹興湖心,蘇州大善、北寺,松江延慶,建康瓦棺,為教院十剎”[47]。在官方評出的五山十剎、教院五山十剎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浙江地區(qū)的寺院,而這其中,又以錢塘和寧波為最多。錢塘是南宋國都,占據(jù)多重有利因素,除錢塘外,寧波便是浙江佛教另一中心,究其原因,既有統(tǒng)治者的扶持等政治因素,更有全國文化中心南移、浙東成為當時學術思想中心等文化因素。

    (一)官府扶持,制度完備

    北宋自立國以來,便一反前代北周抑佛排佛的政策,歷代皇帝都極其崇佛,浙江佛教不似北方佛教受到北周政權的壓制,在吳越國時本就根基頗深,至北宋更迎來了黃金期。如雪竇寺就因宋仁宗夢游到此,得仁宗御賜諸多寶物及“應夢道場”號,由此進入鼎盛。靖康之變后,宋室南渡,偏安杭州,眾多文人士大夫、高僧大德避亂江南。加之政局動蕩,人心不穩(wěn),統(tǒng)治者亦需借助佛教勸善誡世等功能安定人心,使人暫脫塵世之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求慰藉,浙江便成為全國佛教中心。元代立國,雖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國教,但元統(tǒng)治者素來對各種宗教都采取寬容扶植態(tài)度。世祖忽必烈?guī)ь^崇信漢地佛教,與虎巖禪師、云峰禪師、定演法師等多位高僧過從甚密,并從經濟政策等方面對寺院予以多方照顧,“自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蠲免之,并令緇侶安心辦道。世祖實錄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弘教為己任”[48]。在他的積極扶持下,“元世祖二十七年,天下寺宇達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qū),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49],可謂數(shù)量驚人。世祖后諸帝,也都一以貫之對漢傳佛教的鼓勵政策,如元英宗“大永福寺成,賜金五百兩、銀二千五百兩、鈔五十萬貫、幣帛萬匹”[50]??梢?,漢地佛教在終元一代并未受到太大影響,而是始終得到統(tǒng)治者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其繁榮發(fā)展是必然結果。

    不僅如此,元統(tǒng)治者進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為佛教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元代的僧官制度較宋、金更為完善和復雜,黨中央一級的僧務機構先后有釋教總統(tǒng)所、總制院、宣政院和功德使司;地方上也設立了一些與元朝的路、府、州、縣的行政體制相適應的地方僧務機構,主要有各路的僧錄司、各州的僧正司、各府的僧綱司。黨中央和地方的僧務機構相互配合,管理宗教事務,從制度上保證了寺院的昌盛。延祐《四明志》對此多有記載,如景德寺“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食懺?,有司移文,例復僧判呂輦真重建”[51];西壽昌寺“宋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食猎迥辏兴纠龔团f重建。;大德元年,殿拓聿新[52]”天封院“嘉定十一年火,廢為民居?;食猎?,有司例復建,猶未完”[53]。這些都是地方僧官直接干預寺廟修繕、重建工作的記載,如無強大完善的體制支持,要使為數(shù)眾多的寺院得以保存和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乃至迎來又一繁盛期,是不可想象的。

    (二)學術中心,儒、釋融合

    自南宋以來,全國經濟中心完成南移,浙東地區(qū)經濟發(fā)達,物產豐饒,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上,逐步成為全國文化中心。這里名人輩出,大師云集,教育發(fā)達,是名副其實的學術重鎮(zhèn),呂祖謙、葉適、陳亮、陸九淵等思想大家都與浙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浙東地區(qū)的核心,四明始終處于發(fā)展前列,以“明州淳熙四先生”為代表的“四明學派”曾大力傳播心學,活躍一時。延祐《四明志》中為他們作了專傳:“舒先生璘,字元質,奉化人?!瓗煆埿珫颍謴年懳陌补艤Y與朱文公及呂成公兄弟講磨,躬行愈力,嘗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刻苦磨礪,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勿畔云爾?!?SPAN lang=EN-US>[54] “沈先生煥,字叔晦?!c臨川陸先生九齡為友,一日盡舍所學,以師禮事焉。”[55]“楊先生簡,字敬仲?!懳陌补珌砀魂?,長先生二歲,指以心學之要,遂北面師事焉?!?SPAN lang=EN-US>[56] “袁先生燮,字和叔,鄞人?!胩珜W見陸先生九齡,德容睟盎,親炙之。同里沈楊舒三公皆聚于學,朝夕以道義切磨。……常病世學者襲先儒緒言,未能自得于心,不足以為學,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篤實,是為道本?!?SPAN lang=EN-US>[57]清楚地勾畫出四先生雖師承經歷各不相同,但都與陸氏兄弟交往甚密,共同探討學問,切磋研磨,深受陸氏心學影響。后四人所創(chuàng)“四明學派”以大力弘揚心學為宗旨,成為心學在浙東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分支。眾所周知,心學與佛學、尤其是禪宗思想密切相連,兩者雖是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但卻有諸多相通之處,如都以“心”為作為思想宗要,都把“心”看作認識的主體、目的和手段,都認為認識外在世界是通過認識“本心”來實現(xiàn)的,等等。[58]如袁燮“吾心即道,不假外求”語,就明顯受到了禪宗極大影響。因此宋元之際,作為心學重鎮(zhèn)的四明,同時也是禪宗中心。

    同樣,宋代思想界另一與心學并駕齊驅的主流思想就是理學,這也是有宋一代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雖然理學家往往站在儒家立場嚴厲批評佛教,但“他們隱蔽而有效地吸收、運用佛教的思維方式,借助宗派佛教哲學的重要范疇、概念以及命題,建立起理學的本體論哲學體系” [59]已是學界共識。同時,在四明曾最為輝煌的天臺宗則是以最擅長講“義理”之學而立于佛教各派之中,智大師的諸多思想已粗具理學形態(tài),至于山家、山外之爭,實質上也是一場義理大論辯,以知禮為首的四明學對理學產生了深刻影響。而華嚴宗、禪宗等其他各派,也都在汲取天臺、理學學說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闡釋,將各自的思想內涵大大提升。事實上,在宋代,儒釋道三家合一的趨勢日漸明顯,相比道教,釋家在哲學思辨上更勝一籌,與儒家之間的碰撞融合也就更為顯著。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崇佛,與高僧往來密切,名僧大德們也多熟知儒家思想,僧俗交游、互相辯論,儒釋兩家取長補短、求同存異成為時代特色。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浙東學派自誕生以來,便有很強的史學意識和深厚的史學傳統(tǒng),受此影響,四明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優(yōu)秀的佛教史學家和史學名著,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天臺僧人志磐所著《佛祖統(tǒng)紀》。他歷時12年,殫精竭慮,終著成這部紀傳體佛教史巨著,是四明僧人在佛教史學的一塊豐碑。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類,每大類下有若干子目,無論大類還是子目都以小序為首,敘述撰寫用意,正文中則夾帶小注。九篇志是全書最具價值之處,尤其《法運通塞志》,將佛教大事與社會政治、思想情況相聯(lián)系,使得佛教史融入了整個歷史進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這集中體現(xiàn)了志磐高明的史家之識。[60]此外,還有天臺僧人宗曉編,記錄知禮著作的《四明尊者教行錄》等。雖然從佛教思想來說,佛教本身是沒有歷史的,但從現(xiàn)實而言,天臺學僧們的史學傳統(tǒng)和史學實踐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史學成果,保存了大量珍貴資料,在佛教史、學術史、文化史上的意義深遠,不容忽視。

    結語

    總體來看,宋元以來,浙東地區(qū)在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已不可動搖,南宋時期還是政治中心,而四明又是浙東最發(fā)達之地,無論是統(tǒng)治者的積極扶持,還是本地深厚的文化積淀,都使得佛教在此的興盛發(fā)展是勢之必然而非一時偶然。儒釋之間的采納吸收、共同發(fā)展,更成為當時的時代思潮,從四明一地學風亦可窺見兩宋學術思想之一斑,這也正是延祐《四明志》3卷《釋道考》的最大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47]郎锳:《七修類稿》卷5《天地類·五山十剎》,明刻本。

    [48]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48《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49]周良霄:《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5

    [50]宋濂:《元史》卷27《本紀第二十七·英宗一》,清武英殿刻本。

    [5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2]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3]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4]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5]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6]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7]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8]參見代力陽:《陸九淵心學與禪宗思想比較》,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59]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3卷《宋元明清近代卷》(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

    [60]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鳳凰出版社,2008年;陳榮富:《浙江佛教史》,華夏出版社,2001年。

    (完)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志》2018年第1期)

    往期閱讀: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一)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二)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三)

     

上一篇:
一部創(chuàng)新格的治書信史——記饒宗頤《潮州志》的纂修與重刊
下一篇:
方志應用理論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四)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方志中國        【字體:
  • (接上期)

    四、浙東重鎮(zhèn),學術中心

    宋元之際,尤其是南宋以來,浙江一直是佛教中心,名剎眾多,高僧云集,宗派活躍,思想薈萃。作為浙東重鎮(zhèn),四明又是浙江佛教的中心地區(qū)之一,嘉定年間,“余杭徑山,錢塘靈隱、凈慈,寧波天童、育王等寺為禪院五山。錢塘中竺,湖州道場,溫州江心,金華雙林,寧波雪竇,臺州國清,福州雪峰,建康靈谷,蘇州萬壽、虎丘為禪院十剎。又錢塘上竺、下竺,溫州能仁,寧波白蓮等寺為教院五山。錢塘集慶、演福、普福,湖州慈感,寧波寶陀,紹興湖心,蘇州大善、北寺,松江延慶,建康瓦棺,為教院十剎”[47]。在官方評出的五山十剎、教院五山十剎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浙江地區(qū)的寺院,而這其中,又以錢塘和寧波為最多。錢塘是南宋國都,占據(jù)多重有利因素,除錢塘外,寧波便是浙江佛教另一中心,究其原因,既有統(tǒng)治者的扶持等政治因素,更有全國文化中心南移、浙東成為當時學術思想中心等文化因素。

    (一)官府扶持,制度完備

    北宋自立國以來,便一反前代北周抑佛排佛的政策,歷代皇帝都極其崇佛,浙江佛教不似北方佛教受到北周政權的壓制,在吳越國時本就根基頗深,至北宋更迎來了黃金期。如雪竇寺就因宋仁宗夢游到此,得仁宗御賜諸多寶物及“應夢道場”號,由此進入鼎盛。靖康之變后,宋室南渡,偏安杭州,眾多文人士大夫、高僧大德避亂江南。加之政局動蕩,人心不穩(wěn),統(tǒng)治者亦需借助佛教勸善誡世等功能安定人心,使人暫脫塵世之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求慰藉,浙江便成為全國佛教中心。元代立國,雖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國教,但元統(tǒng)治者素來對各種宗教都采取寬容扶植態(tài)度。世祖忽必烈?guī)ь^崇信漢地佛教,與虎巖禪師、云峰禪師、定演法師等多位高僧過從甚密,并從經濟政策等方面對寺院予以多方照顧,“自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蠲免之,并令緇侶安心辦道。世祖實錄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弘教為己任”[48]。在他的積極扶持下,“元世祖二十七年,天下寺宇達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qū),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49],可謂數(shù)量驚人。世祖后諸帝,也都一以貫之對漢傳佛教的鼓勵政策,如元英宗“大永福寺成,賜金五百兩、銀二千五百兩、鈔五十萬貫、幣帛萬匹”[50]??梢?,漢地佛教在終元一代并未受到太大影響,而是始終得到統(tǒng)治者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其繁榮發(fā)展是必然結果。

    不僅如此,元統(tǒng)治者進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為佛教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元代的僧官制度較宋、金更為完善和復雜,黨中央一級的僧務機構先后有釋教總統(tǒng)所、總制院、宣政院和功德使司;地方上也設立了一些與元朝的路、府、州、縣的行政體制相適應的地方僧務機構,主要有各路的僧錄司、各州的僧正司、各府的僧綱司。黨中央和地方的僧務機構相互配合,管理宗教事務,從制度上保證了寺院的昌盛。延祐《四明志》對此多有記載,如景德寺“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食懺辏兴疽莆?,例復僧判呂輦真重建”[51];西壽昌寺“宋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皇朝至元二十五年,有司例復舊重建。;大德元年,殿拓聿新[52]”天封院“嘉定十一年火,廢為民居?;食猎辏兴纠龔徒?,猶未完”[53]。這些都是地方僧官直接干預寺廟修繕、重建工作的記載,如無強大完善的體制支持,要使為數(shù)眾多的寺院得以保存和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乃至迎來又一繁盛期,是不可想象的。

    (二)學術中心,儒、釋融合

    自南宋以來,全國經濟中心完成南移,浙東地區(qū)經濟發(fā)達,物產豐饒,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上,逐步成為全國文化中心。這里名人輩出,大師云集,教育發(fā)達,是名副其實的學術重鎮(zhèn),呂祖謙、葉適、陳亮、陸九淵等思想大家都與浙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浙東地區(qū)的核心,四明始終處于發(fā)展前列,以“明州淳熙四先生”為代表的“四明學派”曾大力傳播心學,活躍一時。延祐《四明志》中為他們作了專傳:“舒先生璘,字元質,奉化人?!瓗煆埿珫?,又從陸文安公九淵與朱文公及呂成公兄弟講磨,躬行愈力,嘗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刻苦磨礪,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勿畔云爾。’”[54] “沈先生煥,字叔晦。……與臨川陸先生九齡為友,一日盡舍所學,以師禮事焉。”[55]“楊先生簡,字敬仲?!懳陌补珌砀魂?,長先生二歲,指以心學之要,遂北面師事焉?!?SPAN lang=EN-US>[56] “袁先生燮,字和叔,鄞人?!胩珜W見陸先生九齡,德容睟盎,親炙之。同里沈楊舒三公皆聚于學,朝夕以道義切磨?!2∈缹W者襲先儒緒言,未能自得于心,不足以為學,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篤實,是為道本?!?SPAN lang=EN-US>[57]清楚地勾畫出四先生雖師承經歷各不相同,但都與陸氏兄弟交往甚密,共同探討學問,切磋研磨,深受陸氏心學影響。后四人所創(chuàng)“四明學派”以大力弘揚心學為宗旨,成為心學在浙東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分支。眾所周知,心學與佛學、尤其是禪宗思想密切相連,兩者雖是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但卻有諸多相通之處,如都以“心”為作為思想宗要,都把“心”看作認識的主體、目的和手段,都認為認識外在世界是通過認識“本心”來實現(xiàn)的,等等。[58]如袁燮“吾心即道,不假外求”語,就明顯受到了禪宗極大影響。因此宋元之際,作為心學重鎮(zhèn)的四明,同時也是禪宗中心。

    同樣,宋代思想界另一與心學并駕齊驅的主流思想就是理學,這也是有宋一代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雖然理學家往往站在儒家立場嚴厲批評佛教,但“他們隱蔽而有效地吸收、運用佛教的思維方式,借助宗派佛教哲學的重要范疇、概念以及命題,建立起理學的本體論哲學體系” [59]已是學界共識。同時,在四明曾最為輝煌的天臺宗則是以最擅長講“義理”之學而立于佛教各派之中,智大師的諸多思想已粗具理學形態(tài),至于山家、山外之爭,實質上也是一場義理大論辯,以知禮為首的四明學對理學產生了深刻影響。而華嚴宗、禪宗等其他各派,也都在汲取天臺、理學學說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闡釋,將各自的思想內涵大大提升。事實上,在宋代,儒釋道三家合一的趨勢日漸明顯,相比道教,釋家在哲學思辨上更勝一籌,與儒家之間的碰撞融合也就更為顯著。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崇佛,與高僧往來密切,名僧大德們也多熟知儒家思想,僧俗交游、互相辯論,儒釋兩家取長補短、求同存異成為時代特色。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浙東學派自誕生以來,便有很強的史學意識和深厚的史學傳統(tǒng),受此影響,四明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優(yōu)秀的佛教史學家和史學名著,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天臺僧人志磐所著《佛祖統(tǒng)紀》。他歷時12年,殫精竭慮,終著成這部紀傳體佛教史巨著,是四明僧人在佛教史學的一塊豐碑。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類,每大類下有若干子目,無論大類還是子目都以小序為首,敘述撰寫用意,正文中則夾帶小注。九篇志是全書最具價值之處,尤其《法運通塞志》,將佛教大事與社會政治、思想情況相聯(lián)系,使得佛教史融入了整個歷史進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這集中體現(xiàn)了志磐高明的史家之識。[60]此外,還有天臺僧人宗曉編,記錄知禮著作的《四明尊者教行錄》等。雖然從佛教思想來說,佛教本身是沒有歷史的,但從現(xiàn)實而言,天臺學僧們的史學傳統(tǒng)和史學實踐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史學成果,保存了大量珍貴資料,在佛教史、學術史、文化史上的意義深遠,不容忽視。

    結語

    總體來看,宋元以來,浙東地區(qū)在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已不可動搖,南宋時期還是政治中心,而四明又是浙東最發(fā)達之地,無論是統(tǒng)治者的積極扶持,還是本地深厚的文化積淀,都使得佛教在此的興盛發(fā)展是勢之必然而非一時偶然。儒釋之間的采納吸收、共同發(fā)展,更成為當時的時代思潮,從四明一地學風亦可窺見兩宋學術思想之一斑,這也正是延祐《四明志》3卷《釋道考》的最大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47]郎锳:《七修類稿》卷5《天地類·五山十剎》,明刻本。

    [48]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48《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49]周良霄:《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5

    [50]宋濂:《元史》卷27《本紀第二十七·英宗一》,清武英殿刻本。

    [5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2]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3]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4]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5]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6]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7]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58]參見代力陽:《陸九淵心學與禪宗思想比較》,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59]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3卷《宋元明清近代卷》(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

    [60]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鳳凰出版社,2008年;陳榮富:《浙江佛教史》,華夏出版社,2001年。

    (完)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志》2018年第1期)

    往期閱讀: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一)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二)

    【理論文章】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 《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