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段、燕山北麓、內(nèi)蒙古高原與西遼河平原的復合截接部位。高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種地形俱全,以山地丘陵居多。高平原(含益合公玄武巖臺地)占13.5%;山地(中低山區(qū))占59.1%;丘陵(含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臺地)占14.2%;平原(沖湖積平原、河谷沖積平原)占13.2%。總觀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西北向東東南漸降,構(gòu)成三層階梯:大致由南西而北東一線的七老圖山脈—益合公熔巖臺地—克什克騰西部高平原—黃崗梁—北大山—小罕山—烏蘭壩—大罕山等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區(qū)構(gòu)成第一階梯;中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中游地帶—東南部努魯兒虎山脈等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區(qū)構(gòu)成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則為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下游,烏力吉木倫河中游地帶海拔280~400米左右的西遼河上游平原和興安嶺南段波狀平原。全市最高點為介于赤峰市郊區(qū)、克旗、河北省圍場縣之間的大光頂子山,海拔2067米。最低處為海力圖—東伙房一天合隆一線,海拔280米左右,相對高差1790米。河流基本順自然地勢自西而東,匯入西遼河入海,水流湍急,落差較大。
山地,按其形態(tài)和高程大致分作兩個地貌單元。大興安嶺西南段—七老圖中低山地:最高海拔2067米,最低海拔900米,一般海拔1000~1200米。山多尖頂狀、長梁狀,山頂多鋸齒狀,近山頂多峭壁,山坡平直,溝深谷窄且多狹谷、障谷。谷內(nèi)堆積亂石灘和倒石錐。脊線多為北東、北北東向,局部為東西向。由侏羅系火山巖及燕山期花崗巖組成。為全市最高分水嶺。大興安嶺西南段—努魯兒虎低中山地:最高海拔1630.4米,最低海拔600米,一般海拔700~900米。山頂多圓狀、渾圓狀且平直不連續(xù),凸坡、山谷較寬,多呈“U”字型。沖溝發(fā)育,密度3~10條/平方公里。主要由前震旦系變質(zhì)巖、侏羅系凝灰質(zhì)砂礫巖、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第四系粘性土組成,為全市第二分水嶺。
丘陵,指大興安嶺西南段和赤峰—敖漢黃土臺地丘陵(含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而言。最高海拔853.1米,最低海拔320米,一般海拔400~600米。丘多饅頭狀、長梁狀、渾圓狀,丘頂平寬散立,凸坡一般高出地表10~15米,個別達100米,長軸方向一般為北東向。丘間洼地寬淺,一般海拔450~500米。沖溝發(fā)育,多為“V”字型,一般切深5~10米,密度2~4條/平方公里。局部積水成濕地、沼澤或小湖泊。山麓斜坡地帶有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多呈樹枝狀,有水溪川流。由第四系亞粘土、亞砂土和砂礫卵石組成。
平原,包括沖積—湖積平原和河谷沖積平原。地勢開闊,崗地、洼地相互平行排列,起伏較大,一般海拔300~370米。沖積—湖積平原為西遼河上游平原。最高海拔401.3米,最低海拔277.7米,個別山峰達900米以上。地勢遼闊坦蕩,起伏不大,崗地、洼地相間。由第四系沖積—湖積粉細沙土和灰黑色亞粘土組成;河谷沖積平原:由河漫灘、沖積階地構(gòu)成,多狀樹枝狀、條帶狀。河床位于最低洼地帶,一般主谷中河床寬50~100米,最寬400~500米,支谷一般小于主谷20米左右。河漫灘位于河床兩側(cè),富存地下水資源。沖積階地多呈條帶狀分布在主谷和較大支谷中。漫灘、階地以陡坎相接。主要由第四系沖積亞砂土、粉細砂、砂礫石組成。
高平原,指克旗西部高平原和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而言。克旗西部高平原:最高海拔1588.2米,最低海拔1220米,一般海拔1225~1330米。地勢遼闊,其上內(nèi)陸河湖發(fā)育,南部為沙丘覆蓋,北部屬熔巖臺地。主要由更新統(tǒng)沖積—湖積灰黑色亞粘土、粉細沙、湖沼堆積草炭及火山熔巖組成;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地勢開闊,其上多饅頭狀、長梁狀孤丘,一般高出地表100~500米。沖溝發(fā)育,溝深谷窄。沖溝切深一般40~100米,最深200~260米,溝內(nèi)有流水,溝頭有泉點。由第三系漸新世玄武巖組成。
沙地,全市有三大片沙地。東片分布于西拉木倫河中下游與老哈河下游之間,屬科爾沁沙地西緣。由沙坨、沙沼、草甸組成,植被稀疏;西片分布于克旗白土井子—達里諾爾一線以南,屬渾善達克沙地一部,由固定、半固定和丘間“塔拉”(甸子地)組成,植被良好;南部在英金河——老哈河一帶,呈斷續(xù)條狀沙地。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赤峰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段、燕山北麓、內(nèi)蒙古高原與西遼河平原的復合截接部位。高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種地形俱全,以山地丘陵居多。高平原(含益合公玄武巖臺地)占13.5%;山地(中低山區(qū))占59.1%;丘陵(含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臺地)占14.2%;平原(沖湖積平原、河谷沖積平原)占13.2%??傆^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西北向東東南漸降,構(gòu)成三層階梯:大致由南西而北東一線的七老圖山脈—益合公熔巖臺地—克什克騰西部高平原—黃崗梁—北大山—小罕山—烏蘭壩—大罕山等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區(qū)構(gòu)成第一階梯;中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中游地帶—東南部努魯兒虎山脈等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區(qū)構(gòu)成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則為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下游,烏力吉木倫河中游地帶海拔280~400米左右的西遼河上游平原和興安嶺南段波狀平原。全市最高點為介于赤峰市郊區(qū)、克旗、河北省圍場縣之間的大光頂子山,海拔2067米。最低處為海力圖—東伙房一天合隆一線,海拔280米左右,相對高差1790米。河流基本順自然地勢自西而東,匯入西遼河入海,水流湍急,落差較大。
山地,按其形態(tài)和高程大致分作兩個地貌單元。大興安嶺西南段—七老圖中低山地:最高海拔2067米,最低海拔900米,一般海拔1000~1200米。山多尖頂狀、長梁狀,山頂多鋸齒狀,近山頂多峭壁,山坡平直,溝深谷窄且多狹谷、障谷。谷內(nèi)堆積亂石灘和倒石錐。脊線多為北東、北北東向,局部為東西向。由侏羅系火山巖及燕山期花崗巖組成。為全市最高分水嶺。大興安嶺西南段—努魯兒虎低中山地:最高海拔1630.4米,最低海拔600米,一般海拔700~900米。山頂多圓狀、渾圓狀且平直不連續(xù),凸坡、山谷較寬,多呈“U”字型。沖溝發(fā)育,密度3~10條/平方公里。主要由前震旦系變質(zhì)巖、侏羅系凝灰質(zhì)砂礫巖、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第四系粘性土組成,為全市第二分水嶺。
丘陵,指大興安嶺西南段和赤峰—敖漢黃土臺地丘陵(含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而言。最高海拔853.1米,最低海拔320米,一般海拔400~600米。丘多饅頭狀、長梁狀、渾圓狀,丘頂平寬散立,凸坡一般高出地表10~15米,個別達100米,長軸方向一般為北東向。丘間洼地寬淺,一般海拔450~500米。沖溝發(fā)育,多為“V”字型,一般切深5~10米,密度2~4條/平方公里。局部積水成濕地、沼澤或小湖泊。山麓斜坡地帶有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多呈樹枝狀,有水溪川流。由第四系亞粘土、亞砂土和砂礫卵石組成。
平原,包括沖積—湖積平原和河谷沖積平原。地勢開闊,崗地、洼地相互平行排列,起伏較大,一般海拔300~370米。沖積—湖積平原為西遼河上游平原。最高海拔401.3米,最低海拔277.7米,個別山峰達900米以上。地勢遼闊坦蕩,起伏不大,崗地、洼地相間。由第四系沖積—湖積粉細沙土和灰黑色亞粘土組成;河谷沖積平原:由河漫灘、沖積階地構(gòu)成,多狀樹枝狀、條帶狀。河床位于最低洼地帶,一般主谷中河床寬50~100米,最寬400~500米,支谷一般小于主谷20米左右。河漫灘位于河床兩側(cè),富存地下水資源。沖積階地多呈條帶狀分布在主谷和較大支谷中。漫灘、階地以陡坎相接。主要由第四系沖積亞砂土、粉細砂、砂礫石組成。
高平原,指克旗西部高平原和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而言。克旗西部高平原:最高海拔1588.2米,最低海拔1220米,一般海拔1225~1330米。地勢遼闊,其上內(nèi)陸河湖發(fā)育,南部為沙丘覆蓋,北部屬熔巖臺地。主要由更新統(tǒng)沖積—湖積灰黑色亞粘土、粉細沙、湖沼堆積草炭及火山熔巖組成;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地勢開闊,其上多饅頭狀、長梁狀孤丘,一般高出地表100~500米。沖溝發(fā)育,溝深谷窄。沖溝切深一般40~100米,最深200~260米,溝內(nèi)有流水,溝頭有泉點。由第三系漸新世玄武巖組成。
沙地,全市有三大片沙地。東片分布于西拉木倫河中下游與老哈河下游之間,屬科爾沁沙地西緣。由沙坨、沙沼、草甸組成,植被稀疏;西片分布于克旗白土井子—達里諾爾一線以南,屬渾善達克沙地一部,由固定、半固定和丘間“塔拉”(甸子地)組成,植被良好;南部在英金河——老哈河一帶,呈斷續(xù)條狀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