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2年,全盟累計遷入188895人,遷出165896人,遷入人數(shù)比遷出人數(shù)多22999人,占1952年全盟人口總量的6.70%。
1953—1957年,遷入539639人,遷出344942人,比1949—1952年遷入、遷出人數(shù)分別增加305744人、179046人。遷入比遷出多194697人,占1957年全盟人口總量的31.97%。
1958—1962年,累計遷入1250272人、遷出1017676人,比1953—1957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710633人、672734人。遷入比遷出多232596人,占1962年全盟人口總量的24.35%。
1963—1965年(調(diào)整時期),累計遷入330384人、遷出298937人,比1958—1962年遷入、遷出分別減少91988人、718739人。遷入比遷出多31447人,占1965年全盟人口總數(shù)的2.81%。
1966—1970年,累計遷入35922人、遷出375046人,比1963—1965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28837人、76109人。遷入比遷出少15825人,為197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1.16%。
1971—1975年,累計遷入653957人、遷出411013人,比1966—1970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294736人、35967人。遷入比遷出多242944人,為1975年全盟人口總量的13.04%。
1976—1980年,累計遷入661626人、遷出489850人,比1971—1975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7669人、78837人。遷入比遷出多171776人,為198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7.61%。
1981—1985年,累計遷入488475人、遷出507742人,比1976—1980年少遷入173151人,遷出增加17892人。遷入比遷出少19267人,為1985年全盟人口總量的0.81%。
1986—1990年,累計遷入492741人、遷出479753人,比1981—1985年多遷入4226人,遷出減少27898人。遷入比遷出多12988人,為199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0.5%。
1949—1990年,總計遷入4965210人,遷出4070855人,遷入比遷出多894355人,為199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34.72%。42年中,1949年、1961年、1962年、1966年、1969年、1970年、1975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90年(共11個年份)遷入人數(shù)小于遷出人數(shù),其余年份遷入均大于遷出,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人口機械增長呈上升趨勢。
呼倫貝爾盟歷年人口機械變動之主要原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發(fā)大興安嶺林區(qū),興辦農(nóng)墾企業(yè)和開礦業(yè),延伸鐵路和新線建設,從盟外招收一批批工人,安置一些外籍的復退和轉(zhuǎn)業(yè)軍人,他們的家屬也隨之逐步遷入。1953年遷入83183人,1954年遷入104981人,比1953年增長26.20%,占當年全盟人口總量為23.91%;1957年遷入人口157329人,比1956年增長72.11%,占當年全盟人口總量的25.84%。
2.1960年遷出人數(shù)151472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12.62%;1961年遷出349326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33.13%,比1960年遷出增加1.3倍;1962年遷出229645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24.04%,使全盟人口總量由1961年的1054403人,下降到1962年的954910人,減少9.44%。
3.1955年5月,由政府組織,從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扎魯特旗及山東泰安、曹縣、禹城、臨沂、郯城、肥城等縣,向呼倫貝爾盟農(nóng)區(qū)移民5791人(1956年返回原籍1961人),占當年遷入總數(shù)的5.63%。
4.1958—1964年,是外省區(qū)自流人口流入呼倫貝爾盟的第一個高峰期,1970年以后為第二個高峰期,流入地主要是阿榮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旗的偏僻荒山和林緣地帶。1958—1980年,呼倫貝爾盟共安置自流人口近50萬人。
1949—1990年呼倫貝爾盟人口機械變動情況表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1949—1952年,全盟累計遷入188895人,遷出165896人,遷入人數(shù)比遷出人數(shù)多22999人,占1952年全盟人口總量的6.70%。
1953—1957年,遷入539639人,遷出344942人,比1949—1952年遷入、遷出人數(shù)分別增加305744人、179046人。遷入比遷出多194697人,占1957年全盟人口總量的31.97%。
1958—1962年,累計遷入1250272人、遷出1017676人,比1953—1957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710633人、672734人。遷入比遷出多232596人,占1962年全盟人口總量的24.35%。
1963—1965年(調(diào)整時期),累計遷入330384人、遷出298937人,比1958—1962年遷入、遷出分別減少91988人、718739人。遷入比遷出多31447人,占1965年全盟人口總數(shù)的2.81%。
1966—1970年,累計遷入35922人、遷出375046人,比1963—1965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28837人、76109人。遷入比遷出少15825人,為197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1.16%。
1971—1975年,累計遷入653957人、遷出411013人,比1966—1970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294736人、35967人。遷入比遷出多242944人,為1975年全盟人口總量的13.04%。
1976—1980年,累計遷入661626人、遷出489850人,比1971—1975年遷入、遷出分別增加7669人、78837人。遷入比遷出多171776人,為198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7.61%。
1981—1985年,累計遷入488475人、遷出507742人,比1976—1980年少遷入173151人,遷出增加17892人。遷入比遷出少19267人,為1985年全盟人口總量的0.81%。
1986—1990年,累計遷入492741人、遷出479753人,比1981—1985年多遷入4226人,遷出減少27898人。遷入比遷出多12988人,為199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0.5%。
1949—1990年,總計遷入4965210人,遷出4070855人,遷入比遷出多894355人,為1990年全盟人口總量的34.72%。42年中,1949年、1961年、1962年、1966年、1969年、1970年、1975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90年(共11個年份)遷入人數(shù)小于遷出人數(shù),其余年份遷入均大于遷出,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人口機械增長呈上升趨勢。
呼倫貝爾盟歷年人口機械變動之主要原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發(fā)大興安嶺林區(qū),興辦農(nóng)墾企業(yè)和開礦業(yè),延伸鐵路和新線建設,從盟外招收一批批工人,安置一些外籍的復退和轉(zhuǎn)業(yè)軍人,他們的家屬也隨之逐步遷入。1953年遷入83183人,1954年遷入104981人,比1953年增長26.20%,占當年全盟人口總量為23.91%;1957年遷入人口157329人,比1956年增長72.11%,占當年全盟人口總量的25.84%。
2.1960年遷出人數(shù)151472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12.62%;1961年遷出349326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33.13%,比1960年遷出增加1.3倍;1962年遷出229645人,占當年人口總量的24.04%,使全盟人口總量由1961年的1054403人,下降到1962年的954910人,減少9.44%。
3.1955年5月,由政府組織,從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扎魯特旗及山東泰安、曹縣、禹城、臨沂、郯城、肥城等縣,向呼倫貝爾盟農(nóng)區(qū)移民5791人(1956年返回原籍1961人),占當年遷入總數(shù)的5.63%。
4.1958—1964年,是外省區(qū)自流人口流入呼倫貝爾盟的第一個高峰期,1970年以后為第二個高峰期,流入地主要是阿榮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旗的偏僻荒山和林緣地帶。1958—1980年,呼倫貝爾盟共安置自流人口近50萬人。
1949—1990年呼倫貝爾盟人口機械變動情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