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盒最開始由硯蓋演變而來,用以保護圖飾和銘文,防止塵埃入硯,且對硯起裝飾作用。
遼代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1992年出土于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該硯盒長18.4厘米,寬11~13.6厘米,高7.6厘米。捶揲焊接成型,鏨刻紋飾,拋光、鎏金。硯盒由硯蓋、盒身、石硯組成。硯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石硯置盒中。硯蓋平面略呈梯形,盝頂?,F(xiàn)收藏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為國家一級文物。
《萬歲臺硯》一文中記載: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蓋正面為棲頂式樣,凹凸有形,錯落有致。下端鏨刻波濤,翻滾奔騰,蓄勢待發(fā);中部橫沖騰龍,曲身回首,虬髯飄逸,極具視覺沖擊力;三枝立蓮穿繞于龍身,其中一朵盛開,經(jīng)龍嘴銜立于龍頭頂部,花蕊之上豎刻“萬歲臺”三字。
鏨花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zhàn)國,到唐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具特色、工藝精湛的傳統(tǒng)技藝,遼代對其進行了傳承和借鑒。
此硯盒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金花銀是銀器制作工藝的一種,先在銀器上鏨出圖案,后在圖案上鎏金,這樣既突出了圖案,又產(chǎn)生了黃白相間、相互映襯的視覺效果,工藝雖顯繁縟,但可使銀器富麗堂皇,富有立體感。
遼代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不僅是遼代工藝美術(shù)的杰出代表,也是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為研究遼代歷史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硯盒最開始由硯蓋演變而來,用以保護圖飾和銘文,防止塵埃入硯,且對硯起裝飾作用。
遼代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1992年出土于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該硯盒長18.4厘米,寬11~13.6厘米,高7.6厘米。捶揲焊接成型,鏨刻紋飾,拋光、鎏金。硯盒由硯蓋、盒身、石硯組成。硯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石硯置盒中。硯蓋平面略呈梯形,盝頂?,F(xiàn)收藏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為國家一級文物。
《萬歲臺硯》一文中記載: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蓋正面為棲頂式樣,凹凸有形,錯落有致。下端鏨刻波濤,翻滾奔騰,蓄勢待發(fā);中部橫沖騰龍,曲身回首,虬髯飄逸,極具視覺沖擊力;三枝立蓮穿繞于龍身,其中一朵盛開,經(jīng)龍嘴銜立于龍頭頂部,花蕊之上豎刻“萬歲臺”三字。
鏨花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zhàn)國,到唐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具特色、工藝精湛的傳統(tǒng)技藝,遼代對其進行了傳承和借鑒。
此硯盒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金花銀是銀器制作工藝的一種,先在銀器上鏨出圖案,后在圖案上鎏金,這樣既突出了圖案,又產(chǎn)生了黃白相間、相互映襯的視覺效果,工藝雖顯繁縟,但可使銀器富麗堂皇,富有立體感。
遼代金花銀龍紋“萬歲臺”硯盒不僅是遼代工藝美術(shù)的杰出代表,也是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為研究遼代歷史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