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初,女真族建立金朝不久,蒙古族在其故地東北草原興起,成為與其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的勁敵。為防御蒙古騎兵南下,金朝在其北部邊境興筑界壕和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
從金熙宗起,至大定二十一年(1181),金朝在其北部大規(guī)模設置堡戍,屯駐兵馬,繼而連堡戍筑長城。到金承安年間,完成了東北端起自金山(今大興安嶺)南麓嫩江西岸(今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旗尼基爾鎮(zhèn)北),經(jīng)錫林郭勒草原向西南陰山山脈一線,至東勝州城東北(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城東黃河東岸臺地)33公里處的這一軍事屏障。
金界壕是在城墻外挖掘一條塹壕,筑有馬面與城墻連接,起瞭望和傳遞信息的作用。沿線密置堡戍,左右呼應,使防守更加嚴密。金界壕包括嶺北線、北線、南線3條主干線和北線西支、東支及南線西支3條支線。第一道界壕順犍河(額爾古納河右岸支流銀河,流經(jīng)今呼倫貝爾市境內)向西,在龍駒河(即克魯倫河,流經(jīng)今蒙古國肯特省、東方省和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注入呼倫湖)與斡里札河(即烏勒吉河,流經(jīng)今蒙古國肯特省、東方省境內)之間平行延伸,抵近肯特山;第二道邊堡位于外興安嶺以及陰山北部,中間不相接;第三道長城連接金東北路和西北路,是最長的一條界壕。這是一項浩大、宏偉的工程,所耗費人力、物力、十分巨大。錫林郭勒草原的東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蘇尼特右旗、鑲黃旗、太仆寺旗、正藍旗和多倫縣等地,至今仍留有大量金長城的遺存。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12世紀初,女真族建立金朝不久,蒙古族在其故地東北草原興起,成為與其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的勁敵。為防御蒙古騎兵南下,金朝在其北部邊境興筑界壕和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
從金熙宗起,至大定二十一年(1181),金朝在其北部大規(guī)模設置堡戍,屯駐兵馬,繼而連堡戍筑長城。到金承安年間,完成了東北端起自金山(今大興安嶺)南麓嫩江西岸(今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旗尼基爾鎮(zhèn)北),經(jīng)錫林郭勒草原向西南陰山山脈一線,至東勝州城東北(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城東黃河東岸臺地)33公里處的這一軍事屏障。
金界壕是在城墻外挖掘一條塹壕,筑有馬面與城墻連接,起瞭望和傳遞信息的作用。沿線密置堡戍,左右呼應,使防守更加嚴密。金界壕包括嶺北線、北線、南線3條主干線和北線西支、東支及南線西支3條支線。第一道界壕順犍河(額爾古納河右岸支流銀河,流經(jīng)今呼倫貝爾市境內)向西,在龍駒河(即克魯倫河,流經(jīng)今蒙古國肯特省、東方省和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注入呼倫湖)與斡里札河(即烏勒吉河,流經(jīng)今蒙古國肯特省、東方省境內)之間平行延伸,抵近肯特山;第二道邊堡位于外興安嶺以及陰山北部,中間不相接;第三道長城連接金東北路和西北路,是最長的一條界壕。這是一項浩大、宏偉的工程,所耗費人力、物力、十分巨大。錫林郭勒草原的東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蘇尼特右旗、鑲黃旗、太仆寺旗、正藍旗和多倫縣等地,至今仍留有大量金長城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