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呼舒廟遺址位于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zhèn)區(qū)西部。明澈見底的霍林河蜿蜒流過廟宇南邊。
巴彥呼舒廟的建筑年代較早。據史料記載:清崇德年間(1627—1636),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附近大黃帽洞禪定的內齊托音(乃濟陀音)來到科爾沁部傳播黃教。他利用俗權——蒙古族王公貴族政權力量,消除薩滿教抵抗,終于在嫩科爾沁十旗中傳播了黃教。
之后,嫩科爾沁十旗王公們商議為內齊托音建一座寺廟,于是選定水草豐美的巴彥呼舒,開始修建喇嘛寺廟。經過多年的建造,形成雄偉壯觀的巴彥呼舒廟,為哲里木盟十旗供奉之廟。
巴彥呼舒廟建筑規(guī)模龐大,氣勢宏偉,莊重威嚴。主殿為二層建筑,是喇嘛集中誦經的經堂(朝克沁都根),內供金銀銅佛尊,有各種雕刻畫像。該廟后院有一藏經殿,藏有《甘珠爾》《丹珠爾》等經卷數(shù)千函。廟院后邊有一座高聳的白色佛塔(相傳于1651年內齊托音一世95壽辰時建成),塔高21米,塔頂有銅制日月模型,從遠處望去,廟、塔相互輝映,十分壯觀。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巴彥呼舒廟遺址位于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zhèn)區(qū)西部。明澈見底的霍林河蜿蜒流過廟宇南邊。
巴彥呼舒廟的建筑年代較早。據史料記載:清崇德年間(1627—1636),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附近大黃帽洞禪定的內齊托音(乃濟陀音)來到科爾沁部傳播黃教。他利用俗權——蒙古族王公貴族政權力量,消除薩滿教抵抗,終于在嫩科爾沁十旗中傳播了黃教。
之后,嫩科爾沁十旗王公們商議為內齊托音建一座寺廟,于是選定水草豐美的巴彥呼舒,開始修建喇嘛寺廟。經過多年的建造,形成雄偉壯觀的巴彥呼舒廟,為哲里木盟十旗供奉之廟。
巴彥呼舒廟建筑規(guī)模龐大,氣勢宏偉,莊重威嚴。主殿為二層建筑,是喇嘛集中誦經的經堂(朝克沁都根),內供金銀銅佛尊,有各種雕刻畫像。該廟后院有一藏經殿,藏有《甘珠爾》《丹珠爾》等經卷數(shù)千函。廟院后邊有一座高聳的白色佛塔(相傳于1651年內齊托音一世95壽辰時建成),塔高21米,塔頂有銅制日月模型,從遠處望去,廟、塔相互輝映,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