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井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大召前街,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山門檐下“九邊第一泉”的匾額就是贊譽(yù)這眼井的。明朝稱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偏頭(太原)、固原九處要鎮(zhèn)為“九邊”,意為歸化城之玉泉井在九邊眾多井泉中是居首位的。
據(jù)民間傳說,玉泉井是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路經(jīng)歸化城時(shí),他的御馬踏出來的。當(dāng)時(shí)正值六月酷暑,人困馬乏,口渴難耐,突然御馬千里駒飛鬃長鳴,前蹄奮起,只見蹄踏處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頓解三軍之渴。后人們在其上覆石為井,取“御”之諧音定名“玉泉井”。井深丈余,井臺北端兩側(cè)各豎石鑿旗桿一根,南端原有一座木制小廟——井神廟,早年人們說“石頭旗桿木頭廟”即指此而言。
相傳,玉泉之水澇不增,旱不減,多汲不降,少汲不升,水質(zhì)純正,泡茶分外清香,能明目養(yǎng)神,消暑祛疾,甚至有“玉泉水可治百病”之說,井邊汲水者從早到晚絡(luò)繹不絕。
玉泉水,曾給大召前街帶來繁榮,茶館、飯館、酒樓、劇場、商家字號日益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召前成了呼市最繁華的地方。由于玉泉井聞名遐邇,不少商號飯館曾以其命名,“玉泉區(qū)”也因此得名。還有些詩社以“九邊第一泉”為題征詩邀稿。
1976年2月26日,玉泉井東側(cè)一片房屋突然塌陷下沉,井水隨之枯竭。1983年5月,修復(fù),并添繪《御馬刨泉》壁畫一幅。中間空地豎有《萬古流芳》石碑一通,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重修玉泉井之碑記。
玉泉井雖已干涸,但它是本區(qū)區(qū)名之淵源,仍不失為古城一景。
玉泉井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大召前街,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山門檐下“九邊第一泉”的匾額就是贊譽(yù)這眼井的。明朝稱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偏頭(太原)、固原九處要鎮(zhèn)為“九邊”,意為歸化城之玉泉井在九邊眾多井泉中是居首位的。
據(jù)民間傳說,玉泉井是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路經(jīng)歸化城時(shí),他的御馬踏出來的。當(dāng)時(shí)正值六月酷暑,人困馬乏,口渴難耐,突然御馬千里駒飛鬃長鳴,前蹄奮起,只見蹄踏處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頓解三軍之渴。后人們在其上覆石為井,取“御”之諧音定名“玉泉井”。井深丈余,井臺北端兩側(cè)各豎石鑿旗桿一根,南端原有一座木制小廟——井神廟,早年人們說“石頭旗桿木頭廟”即指此而言。
相傳,玉泉之水澇不增,旱不減,多汲不降,少汲不升,水質(zhì)純正,泡茶分外清香,能明目養(yǎng)神,消暑祛疾,甚至有“玉泉水可治百病”之說,井邊汲水者從早到晚絡(luò)繹不絕。
玉泉水,曾給大召前街帶來繁榮,茶館、飯館、酒樓、劇場、商家字號日益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召前成了呼市最繁華的地方。由于玉泉井聞名遐邇,不少商號飯館曾以其命名,“玉泉區(qū)”也因此得名。還有些詩社以“九邊第一泉”為題征詩邀稿。
1976年2月26日,玉泉井東側(cè)一片房屋突然塌陷下沉,井水隨之枯竭。1983年5月,修復(fù),并添繪《御馬刨泉》壁畫一幅。中間空地豎有《萬古流芳》石碑一通,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重修玉泉井之碑記。
玉泉井雖已干涸,但它是本區(qū)區(qū)名之淵源,仍不失為古城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