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城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zhèn)西南。始建于金朝,因為是在烏桓游牧故地,故命名為“桓州”。蒙古語稱庫爾圖巴爾哈遜,當?shù)厝艘卜Q四郎城。
城址呈方形,分外城和內城,四面城墻多為土建,周長達4公里。據(jù)考證,侍郎城為金人桓州所造,是金朝皇帝賜于官員的封地。
侍郎城南臨上都河,北靠呼爾虎山,呈方形。東西長1052.5米,城周長約4公里。古城東北角有方形子城,東西距離約289.2米,古城中部及西部,以及中部平偏南,有建筑臺基,散布著較多的殘磚散瓦,瓦皆素面,反面布紋。殘垣高2米~3米,尚清晰可見,城墻外側設有護壁臺,城墻上等距離設有馬面,在外墻和內墻之間都設有繞城河。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外側部分地段包砌石塊。該城曾出土制作粗糙的灰色石雕龍頭,蓮花紋基石等石質建筑構件,并出土灰色紋瓦片,粗瓷雙耳、鐵斧等。
古城遺址1987年,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侍郎城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zhèn)西南。始建于金朝,因為是在烏桓游牧故地,故命名為“桓州”。蒙古語稱庫爾圖巴爾哈遜,當?shù)厝艘卜Q四郎城。
城址呈方形,分外城和內城,四面城墻多為土建,周長達4公里。據(jù)考證,侍郎城為金人桓州所造,是金朝皇帝賜于官員的封地。
侍郎城南臨上都河,北靠呼爾虎山,呈方形。東西長1052.5米,城周長約4公里。古城東北角有方形子城,東西距離約289.2米,古城中部及西部,以及中部平偏南,有建筑臺基,散布著較多的殘磚散瓦,瓦皆素面,反面布紋。殘垣高2米~3米,尚清晰可見,城墻外側設有護壁臺,城墻上等距離設有馬面,在外墻和內墻之間都設有繞城河。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外側部分地段包砌石塊。該城曾出土制作粗糙的灰色石雕龍頭,蓮花紋基石等石質建筑構件,并出土灰色紋瓦片,粗瓷雙耳、鐵斧等。
古城遺址1987年,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