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厄魯特部
厄魯特部人是來源于蒙古四衛(wèi)拉特的一部分,也是當今呼倫貝爾地區(qū)蒙古族中最早來到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駐牧的部落。
厄魯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稱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較為著名的部落。1731年11月,舍布騰旺布向清朝請求牧地,這與清雍正皇帝分散厄魯特降民、使其遠離準噶爾的計劃不謀而合。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爾喀河。2月,清廷又以“東方呼倫貝爾海拉爾河流域,水草美,林茂,獸、魚多,益于爾等生存的好去處”,派使者帶銀兩到舍布騰旺布處,協(xié)助遷往呼倫貝爾,并以舍布騰旺布為厄魯特部總管,游牧于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qū)。這一部分厄魯特蒙古因先期遷來,又稱為陳厄魯特。因舍布騰旺布是清朝駙馬,其部眾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準噶爾兵民被清軍俘獲,遣送到黑龍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他們是杜爾伯特部臺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孫和嘎拉珠得部落臺吉達西增伯、明嘎德部臺吉迪木其、布珠來等三個部落。1790年,經(jīng)黑龍江將軍奏請皇上允準,平分給陳厄魯特兩個蘇木,這一部分厄魯特又稱新厄魯特。
先后兩次遷入呼倫貝爾的厄魯特蒙古人共590戶,以戶均5口人計,當時厄魯特部人口應(yīng)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資料3000人的記載。但經(jīng)過幾次鼠疫之后,這部分厄魯特蒙古幾乎滅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幾十年的發(fā)展,到1990年,厄魯特蒙古已有169戶、751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鄂溫克旗伊敏蘇木。
三、布里亞特部
布里亞特部是蒙古族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睹晒琶厥贰穼懽鞑焕镅捞琛K麄兘y(tǒng)稱為浩里11姓,游牧于從貝加爾湖南岸到黑龍江的廣闊地區(qū)。
1207年,拙赤率領(lǐng)大軍,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亞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個部落一樣被征服,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一個部落。
16世紀中后期,代洪臺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北岸的烏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禿馬惕(布里亞特)人從此就游牧在額爾古納河至貝加爾湖、色楞格河的廣闊草原,直至20世紀初。
俄國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亞特地區(qū),布里亞特人中掀起向呼倫貝爾搬遷與不搬遷的激烈斗爭。正在爭論不休之際,俄國白匪阿塔曼、謝苗諾夫等殘部被蘇俄紅軍擊敗,退到布里亞特地區(qū)頑抗,使布里亞特人居住區(qū)變成戰(zhàn)場。他們到處搶劫役馬和財產(chǎn),綁架適齡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勢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亞特、哈木尼干(鄂溫克)牧民帶著家眷,趕著畜群,進入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翼地區(qū)。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將這批布里亞特人安置在錫尼河地區(qū)。1922年有160戶、700余人的首批布里亞特移民進入錫尼河地區(qū),建立布里亞特旗,轄4個蘇木。此后,布里亞特與哈木尼干(鄂溫克)人便不斷遷入,人口不斷增多,到1928年,達到3000人,擴建為8個蘇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爾虎、厄魯特、布里亞特部以外,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境內(nèi)還有主要從哲里木盟(今通遼市)、興安盟和自治區(qū)內(nèi)外遷入的蒙古族。1960年,為解決牧區(qū)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經(jīng)自治區(qū)批準,由扎賚特旗等地向新巴爾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戶、5000余人。鄂溫克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萬余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屬扎賚特、科爾沁部的后裔。其遷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調(diào)動和分配的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難而到此地謀生,或因投親靠友而來。其遷入的形式,以散在、個別為主,少有集體遷入者。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二、厄魯特部
厄魯特部人是來源于蒙古四衛(wèi)拉特的一部分,也是當今呼倫貝爾地區(qū)蒙古族中最早來到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駐牧的部落。
厄魯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稱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較為著名的部落。1731年11月,舍布騰旺布向清朝請求牧地,這與清雍正皇帝分散厄魯特降民、使其遠離準噶爾的計劃不謀而合。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爾喀河。2月,清廷又以“東方呼倫貝爾海拉爾河流域,水草美,林茂,獸、魚多,益于爾等生存的好去處”,派使者帶銀兩到舍布騰旺布處,協(xié)助遷往呼倫貝爾,并以舍布騰旺布為厄魯特部總管,游牧于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qū)。這一部分厄魯特蒙古因先期遷來,又稱為陳厄魯特。因舍布騰旺布是清朝駙馬,其部眾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準噶爾兵民被清軍俘獲,遣送到黑龍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他們是杜爾伯特部臺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孫和嘎拉珠得部落臺吉達西增伯、明嘎德部臺吉迪木其、布珠來等三個部落。1790年,經(jīng)黑龍江將軍奏請皇上允準,平分給陳厄魯特兩個蘇木,這一部分厄魯特又稱新厄魯特。
先后兩次遷入呼倫貝爾的厄魯特蒙古人共590戶,以戶均5口人計,當時厄魯特部人口應(yīng)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資料3000人的記載。但經(jīng)過幾次鼠疫之后,這部分厄魯特蒙古幾乎滅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幾十年的發(fā)展,到1990年,厄魯特蒙古已有169戶、751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鄂溫克旗伊敏蘇木。
三、布里亞特部
布里亞特部是蒙古族的一個古老的部落。《蒙古秘史》寫作不里牙惕。他們統(tǒng)稱為浩里11姓,游牧于從貝加爾湖南岸到黑龍江的廣闊地區(qū)。
1207年,拙赤率領(lǐng)大軍,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亞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個部落一樣被征服,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一個部落。
16世紀中后期,代洪臺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北岸的烏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禿馬惕(布里亞特)人從此就游牧在額爾古納河至貝加爾湖、色楞格河的廣闊草原,直至20世紀初。
俄國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亞特地區(qū),布里亞特人中掀起向呼倫貝爾搬遷與不搬遷的激烈斗爭。正在爭論不休之際,俄國白匪阿塔曼、謝苗諾夫等殘部被蘇俄紅軍擊敗,退到布里亞特地區(qū)頑抗,使布里亞特人居住區(qū)變成戰(zhàn)場。他們到處搶劫役馬和財產(chǎn),綁架適齡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勢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亞特、哈木尼干(鄂溫克)牧民帶著家眷,趕著畜群,進入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翼地區(qū)。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將這批布里亞特人安置在錫尼河地區(qū)。1922年有160戶、700余人的首批布里亞特移民進入錫尼河地區(qū),建立布里亞特旗,轄4個蘇木。此后,布里亞特與哈木尼干(鄂溫克)人便不斷遷入,人口不斷增多,到1928年,達到3000人,擴建為8個蘇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爾虎、厄魯特、布里亞特部以外,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境內(nèi)還有主要從哲里木盟(今通遼市)、興安盟和自治區(qū)內(nèi)外遷入的蒙古族。1960年,為解決牧區(qū)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經(jīng)自治區(qū)批準,由扎賚特旗等地向新巴爾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戶、5000余人。鄂溫克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萬余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屬扎賚特、科爾沁部的后裔。其遷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調(diào)動和分配的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難而到此地謀生,或因投親靠友而來。其遷入的形式,以散在、個別為主,少有集體遷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