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穿衣服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冬暖夏涼,保護身體,它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考察北方民族的服裝時,都是以能夠保護人的生命體和使之在馬上伸展自由,更加活躍和保暖為標準,以能夠使人的生命力及外在的美更加顯耀,并為其增添光彩與魅力為標準。這就是北方民族服裝本質(zhì)的美。實踐證明歷史、地理、氣候、科學技術(shù)、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經(jīng)濟條件、文化水平、勞動方式等等,總是在影響著人們衣服質(zhì)地和樣式。蒙古高原的干燥寒冷,風沙漫卷,騎射的游牧生活,幾千年以來,使得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一直穿蒙古袍,系帶飾,足蹬靴子,頭戴風雪帽,以御寒擋風,這與南方各兄弟民族所處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地方的清秀之衣是不同的。
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布于燕山以北,西拉沐倫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是北方青銅文化,是東胡文化。東胡是東北部的古老民族,早在商代初年東胡就居住在商王朝北方。
“東胡人身著短衣,腰間系帶,行動靈活,擅長騎射,戰(zhàn)斗力強。在東胡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了四羊頭飾,整體呈月牙形,外弧成齒狀,內(nèi)弧為兩兩相對的四只羊形動物,這是北方民族比較完整的精致頭飾。在寧城縣大甸子鄉(xiāng)東胡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了金銀飾品,編織成的金絲環(huán),金質(zhì)指甲形飾,金別扣,為嵌卡在衣領(lǐng)或袖邊,下緣的別扣飾,這是北方民族早期的金銀裝飾品,可見當時服飾的講究,東胡貴族服飾之豪華?!?sup>⑦
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墓中出土小玉人,頭上戴角形冠子,衣小袖長袍,腰無帶鉤。古中山國屬于北狄,這種裝飾很可能是在帶鉤未普遍使用前的,此為北方民族一般人的衣著款式。當時東胡與中山國的青銅器繁榮時,工藝美術(shù)很發(fā)達,其服飾藝術(shù)也是非常先進的,所以引起了趙武靈王等中原各國的注意和學習。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于騎射。
趙武靈王每與齊、秦、中山發(fā)生戰(zhàn)爭,三胡(東胡、林胡、樓煩)便從背后襲來,東胡的騎兵從無窮之門進來,林胡、樓煩的騎兵則縱橫馳騁于趙國西北山區(qū),趙國當時只有車兵和步兵,無騎射之備,趙武靈王認為胡服騎射才是加強其軍隊建設(shè)的根本措施。這樣趙武靈王帶頭穿胡服,用胡馬,收編胡兵,把步兵改編為騎兵,最后戰(zhàn)勝了三胡。
據(jù)應(yīng)劭《漢官儀》說:漢時的貂蟬冠始于趙武靈王行“胡服”。胡廣說:“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绷怼吨腥A古今注》說:“塔耳帽之制,本以韋為云,以羔毛絡(luò)縫。武靈王更以綾絹皇色為始,并應(yīng)其名爪牙帽子,蓋軍戎之服也。”《學齋占畢》中說,古時“有履而無靴,故靴字不見于經(jīng)。至武靈王作胡服,方變履為靴”,武靈王還把鞋改為皮靴。他起初穿黃皮短靿靴,后來發(fā)展成為長靿靴,規(guī)定從軍官到士兵都必須穿靴子,穿長袍的文官也要穿黑靿靴子。⑧
《后漢書·輿服志》載:“武冠,俗謂之大冠,環(huán)纓無鶡,以素系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之?!冰熣吖艜r一善斗的鳥,其斗對一死乃止,故武靈王以表武士。這可能是軍官的帽子,上有一圈纓子而不下垂,用青絲繩做帽帶子,左右插著兩根野雞翎子。這種帽子也叫鶡冠,用來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從甘肅黑山舞蹈巖畫中看到了這種鶡冠舞蹈,看來這種冠帽形成比較古老,流傳也很廣,是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的舞蹈。從后來的元朝武將的圖案中也看到了插野雞尾的鶡冠。
從以上片段的記述中可以對戎狄或戰(zhàn)國以前的北方民族服飾有個大體的了解。北方民族在那個時期就有裝飾美觀、適合自己生活的服飾,塔爾帽以韋為主,說明這時加工獸皮技術(shù),熟皮的水平已經(jīng)很高了。各種服飾品種較多,不僅受到本民族的熱愛,而且也影響了中原的各兄弟民族。
注釋:
⑦項春松著:《赤峰古代藝術(shù)》,393、397、583頁,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⑧何清谷撰:《趙武靈王和他的軍事改革》,陜西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論文集》第一集。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人們穿衣服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冬暖夏涼,保護身體,它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考察北方民族的服裝時,都是以能夠保護人的生命體和使之在馬上伸展自由,更加活躍和保暖為標準,以能夠使人的生命力及外在的美更加顯耀,并為其增添光彩與魅力為標準。這就是北方民族服裝本質(zhì)的美。實踐證明歷史、地理、氣候、科學技術(shù)、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經(jīng)濟條件、文化水平、勞動方式等等,總是在影響著人們衣服質(zhì)地和樣式。蒙古高原的干燥寒冷,風沙漫卷,騎射的游牧生活,幾千年以來,使得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一直穿蒙古袍,系帶飾,足蹬靴子,頭戴風雪帽,以御寒擋風,這與南方各兄弟民族所處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地方的清秀之衣是不同的。
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布于燕山以北,西拉沐倫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是北方青銅文化,是東胡文化。東胡是東北部的古老民族,早在商代初年東胡就居住在商王朝北方。
“東胡人身著短衣,腰間系帶,行動靈活,擅長騎射,戰(zhàn)斗力強。在東胡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了四羊頭飾,整體呈月牙形,外弧成齒狀,內(nèi)弧為兩兩相對的四只羊形動物,這是北方民族比較完整的精致頭飾。在寧城縣大甸子鄉(xiāng)東胡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了金銀飾品,編織成的金絲環(huán),金質(zhì)指甲形飾,金別扣,為嵌卡在衣領(lǐng)或袖邊,下緣的別扣飾,這是北方民族早期的金銀裝飾品,可見當時服飾的講究,東胡貴族服飾之豪華。”⑦
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墓中出土小玉人,頭上戴角形冠子,衣小袖長袍,腰無帶鉤。古中山國屬于北狄,這種裝飾很可能是在帶鉤未普遍使用前的,此為北方民族一般人的衣著款式。當時東胡與中山國的青銅器繁榮時,工藝美術(shù)很發(fā)達,其服飾藝術(shù)也是非常先進的,所以引起了趙武靈王等中原各國的注意和學習。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于騎射。
趙武靈王每與齊、秦、中山發(fā)生戰(zhàn)爭,三胡(東胡、林胡、樓煩)便從背后襲來,東胡的騎兵從無窮之門進來,林胡、樓煩的騎兵則縱橫馳騁于趙國西北山區(qū),趙國當時只有車兵和步兵,無騎射之備,趙武靈王認為胡服騎射才是加強其軍隊建設(shè)的根本措施。這樣趙武靈王帶頭穿胡服,用胡馬,收編胡兵,把步兵改編為騎兵,最后戰(zhàn)勝了三胡。
據(jù)應(yīng)劭《漢官儀》說:漢時的貂蟬冠始于趙武靈王行“胡服”。胡廣說:“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绷怼吨腥A古今注》說:“塔耳帽之制,本以韋為云,以羔毛絡(luò)縫。武靈王更以綾絹皇色為始,并應(yīng)其名爪牙帽子,蓋軍戎之服也?!薄秾W齋占畢》中說,古時“有履而無靴,故靴字不見于經(jīng)。至武靈王作胡服,方變履為靴”,武靈王還把鞋改為皮靴。他起初穿黃皮短靿靴,后來發(fā)展成為長靿靴,規(guī)定從軍官到士兵都必須穿靴子,穿長袍的文官也要穿黑靿靴子。⑧
《后漢書·輿服志》載:“武冠,俗謂之大冠,環(huán)纓無鶡,以素系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之?!冰熣吖艜r一善斗的鳥,其斗對一死乃止,故武靈王以表武士。這可能是軍官的帽子,上有一圈纓子而不下垂,用青絲繩做帽帶子,左右插著兩根野雞翎子。這種帽子也叫鶡冠,用來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從甘肅黑山舞蹈巖畫中看到了這種鶡冠舞蹈,看來這種冠帽形成比較古老,流傳也很廣,是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的舞蹈。從后來的元朝武將的圖案中也看到了插野雞尾的鶡冠。
從以上片段的記述中可以對戎狄或戰(zhàn)國以前的北方民族服飾有個大體的了解。北方民族在那個時期就有裝飾美觀、適合自己生活的服飾,塔爾帽以韋為主,說明這時加工獸皮技術(shù),熟皮的水平已經(jīng)很高了。各種服飾品種較多,不僅受到本民族的熱愛,而且也影響了中原的各兄弟民族。
注釋:
⑦項春松著:《赤峰古代藝術(shù)》,393、397、583頁,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⑧何清谷撰:《趙武靈王和他的軍事改革》,陜西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論文集》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