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建立民族自治旗的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是其聚居區(qū)。2010年全旗人口為27.7520萬人,鄂倫春族人口2584人。使用鄂倫春語,屬于阿爾仄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一般通用漢文。主要從事狩獵和農牧業(yè)等。多信奉薩滿教。
一、婚俗
有“認親同房”的民間婚俗。男方求婚得到女方應允后,男方由母親、親友和媒人陪同,攜酒肉前往女方家人認親。女方邀集親友,設認親宴招待男方來客,如男女雙方已成年則就由女方安排同房。姑娘要修眉、梳鬢、盤頭,還要給小伙子換上新裝和紅布坎肩,然后雙雙面對面用一雙筷子、一只碗吃“考勞太”(即粘粥),以示互敬互愛,白頭到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認親同房”的習俗已不存在。在行過彩禮之后,即擇期舉行婚禮。婚禮中,還要舉行對歌,歌手由雙方家長指派的婚禮司儀進行,其他人也可以即興對歌。歌詞的內容多以擬人的手法,頌贊新娘善良、賢慧和溫柔以及新郎英勇、無私和真誠?;槎Y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二、宅居
鄂倫春人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以游獵為主,在定居前多居住在被稱為“楚倫昂嘎”的簡易房屋里?!俺惏焊隆庇?SPAN lang=EN-US>30~40根松木桿或樺桿搭成圓錐形木架,其外覆蓋經過蒸煮處理過的樺樹皮,四端用繩索系緊固定?!俺惏焊隆钡拇笮‰S人口多少和季節(jié)有所不同,黨中央置一用于做飯、取暖的火塘。三面設臥席。鋪墊獸皮和干草,屋門朝南或東南。正對門的臥席稱為瑪魯,上方多掛有神像,是未婚男性、小孩和男客的臥席。左右兩側稱奧如,右側為長輩坐臥之處,左側為年輕夫婦坐臥之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鄂倫春人都已搬進固定的磚瓦新居?!皧W倫”是鄂倫春人放置物品的離地面
三、服飾
舊時鄂倫春人以狩獵為主,其民間服飾多以狍、鹿等獸皮制成。狍頭皮帽鄂倫春語稱“蔑塔哈”,系用帶角的抱頭皮制成,既可保暖防寒,又可用于狩獵時隱蔽自己。為防止狩獵時誤傷獵人,常將原狍子頭的兩耳豁下,換上用其他部位的毛皮縫制的假耳朵。鄂倫春人的袍子也用狍皮制成,冬季則選用毛長絨厚的狍皮制作,稱為“蘇恩”。鄂倫春人皮袍男女不同,男袍通常前后開襟,系黑色腰帶,女袍略長于男袍,多系黃、紫、藍色腰帶或素色腰帶。狍皮褲分皮褲和套褲兩種,前者稱“額日克”,用有毛絨的冬皮,后者用褪毛的短毛冬皮或短毛無絨的夏皮制作,僅有褲筒,沒有褲檔和褲腰,用皮繩系于腰帶上,套穿在褲子外面起保護作用。鄂倫春人的皮靴稱“奇哈密”,分高筒和矮筒兩種,用狍、鹿的腿皮縫制而成,冬季穿時內襯烏拉草,并穿上狍皮襪子。鄂倫春人在冬季還穿一種稱為“奧路奇”的鞋,鞋幫用布制作。還用狍皮制成皮手套、皮被、皮睡袋等。
四、禮儀
鄂倫春人注重禮節(jié),尊敬老人。如三五日不見,就要給長輩請安。途中遇到長輩或近鄰的老人,要在遠處下馬,走過去給老人請安。分別時間不長,就請蹲禮。男性為雙腳并攏后,右腳向后錯半步,雙手扶作膝關節(jié),身體向下一蹲即起。女性雙腿并攏后,兩手扶膝上,口說“阿雅”下蹲一下即可。如果較長時間未見,則無論男女都要請大安。即左腿向前邁一步,彎成直角,右手觸地面,然后起立問候。受禮者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口說“阿雅”。
五、交通工具
除馬匹外鄂倫春獵民還使用一種名“亭那”的滑雪板,可日行
六、祭熊
信奉薩滿教的鄂倫春人通常把熊作為圖騰來祟拜,因此也傳承一些關于熊的傳說和禁忌。獵人打死熊,要說“熊睡著了”,獵到熊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求熊“寬恕”。公熊在剝皮前,要先將睪丸割下用草包扎好,再把小腸取出繞熊脖子3圈,然后將熊頭割下用草包扎好,最后將四肢熊爪割下一起放在樹上謂之“樹葬”?!皹湓帷焙?,老獵人帶著同獵者一同向它叩頭、敬煙。肢解熊時不能割斷動脈,把血擠回心臟。馱熊肉時必須用騸馬,快到家時馱肉者要模仿烏鴉發(fā)出:“嘎嘎”的叫聲。熊肉煮熟后,要切成小塊并且拌上野蔥、野韭菜、燒熱的熊油,人們圍坐在一起食用。吃前要有一位老人發(fā)出:“嘎嘎”的叫聲,說:“不是鄂倫春人在吃你的肉,而是烏鴉在吃你的肉”。吃剩下的骨頭不能隨便扔,要收集起來,抬到遠處樹葬。
七、禁忌
鄂倫春人崇拜火,認為火是神靈,不可侵犯。因此禁止用利器捅火,不許往火里吐痰、倒臟物。劈燒柴時不得劈得過長,否則會拖延打獵時間。家里有人出去打獵時,小孩不能玩捉迷藏,認為野獸會躲起來。用狍哨引誘獵到的狍子,不能割斷脖子,否則以后會引誘不來。不讓直呼自家祖先和長輩的名字,也不能直呼別人長輩的名字,夫妻間不能直呼其名。
——源自《內蒙古自治區(qū)志·旅游志》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鄂倫春族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建立民族自治旗的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是其聚居區(qū)。2010年全旗人口為27.7520萬人,鄂倫春族人口2584人。使用鄂倫春語,屬于阿爾仄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一般通用漢文。主要從事狩獵和農牧業(yè)等。多信奉薩滿教。
一、婚俗
有“認親同房”的民間婚俗。男方求婚得到女方應允后,男方由母親、親友和媒人陪同,攜酒肉前往女方家人認親。女方邀集親友,設認親宴招待男方來客,如男女雙方已成年則就由女方安排同房。姑娘要修眉、梳鬢、盤頭,還要給小伙子換上新裝和紅布坎肩,然后雙雙面對面用一雙筷子、一只碗吃“考勞太”(即粘粥),以示互敬互愛,白頭到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認親同房”的習俗已不存在。在行過彩禮之后,即擇期舉行婚禮?;槎Y中,還要舉行對歌,歌手由雙方家長指派的婚禮司儀進行,其他人也可以即興對歌。歌詞的內容多以擬人的手法,頌贊新娘善良、賢慧和溫柔以及新郎英勇、無私和真誠。婚禮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二、宅居
鄂倫春人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以游獵為主,在定居前多居住在被稱為“楚倫昂嘎”的簡易房屋里?!俺惏焊隆庇?SPAN lang=EN-US>30~40根松木桿或樺桿搭成圓錐形木架,其外覆蓋經過蒸煮處理過的樺樹皮,四端用繩索系緊固定?!俺惏焊隆钡拇笮‰S人口多少和季節(jié)有所不同,黨中央置一用于做飯、取暖的火塘。三面設臥席。鋪墊獸皮和干草,屋門朝南或東南。正對門的臥席稱為瑪魯,上方多掛有神像,是未婚男性、小孩和男客的臥席。左右兩側稱奧如,右側為長輩坐臥之處,左側為年輕夫婦坐臥之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鄂倫春人都已搬進固定的磚瓦新居。“奧倫”是鄂倫春人放置物品的離地面
三、服飾
舊時鄂倫春人以狩獵為主,其民間服飾多以狍、鹿等獸皮制成。狍頭皮帽鄂倫春語稱“蔑塔哈”,系用帶角的抱頭皮制成,既可保暖防寒,又可用于狩獵時隱蔽自己。為防止狩獵時誤傷獵人,常將原狍子頭的兩耳豁下,換上用其他部位的毛皮縫制的假耳朵。鄂倫春人的袍子也用狍皮制成,冬季則選用毛長絨厚的狍皮制作,稱為“蘇恩”。鄂倫春人皮袍男女不同,男袍通常前后開襟,系黑色腰帶,女袍略長于男袍,多系黃、紫、藍色腰帶或素色腰帶。狍皮褲分皮褲和套褲兩種,前者稱“額日克”,用有毛絨的冬皮,后者用褪毛的短毛冬皮或短毛無絨的夏皮制作,僅有褲筒,沒有褲檔和褲腰,用皮繩系于腰帶上,套穿在褲子外面起保護作用。鄂倫春人的皮靴稱“奇哈密”,分高筒和矮筒兩種,用狍、鹿的腿皮縫制而成,冬季穿時內襯烏拉草,并穿上狍皮襪子。鄂倫春人在冬季還穿一種稱為“奧路奇”的鞋,鞋幫用布制作。還用狍皮制成皮手套、皮被、皮睡袋等。
四、禮儀
鄂倫春人注重禮節(jié),尊敬老人。如三五日不見,就要給長輩請安。途中遇到長輩或近鄰的老人,要在遠處下馬,走過去給老人請安。分別時間不長,就請蹲禮。男性為雙腳并攏后,右腳向后錯半步,雙手扶作膝關節(jié),身體向下一蹲即起。女性雙腿并攏后,兩手扶膝上,口說“阿雅”下蹲一下即可。如果較長時間未見,則無論男女都要請大安。即左腿向前邁一步,彎成直角,右手觸地面,然后起立問候。受禮者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口說“阿雅”。
五、交通工具
除馬匹外鄂倫春獵民還使用一種名“亭那”的滑雪板,可日行
六、祭熊
信奉薩滿教的鄂倫春人通常把熊作為圖騰來祟拜,因此也傳承一些關于熊的傳說和禁忌。獵人打死熊,要說“熊睡著了”,獵到熊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求熊“寬恕”。公熊在剝皮前,要先將睪丸割下用草包扎好,再把小腸取出繞熊脖子3圈,然后將熊頭割下用草包扎好,最后將四肢熊爪割下一起放在樹上謂之“樹葬”?!皹湓帷焙?,老獵人帶著同獵者一同向它叩頭、敬煙。肢解熊時不能割斷動脈,把血擠回心臟。馱熊肉時必須用騸馬,快到家時馱肉者要模仿烏鴉發(fā)出:“嘎嘎”的叫聲。熊肉煮熟后,要切成小塊并且拌上野蔥、野韭菜、燒熱的熊油,人們圍坐在一起食用。吃前要有一位老人發(fā)出:“嘎嘎”的叫聲,說:“不是鄂倫春人在吃你的肉,而是烏鴉在吃你的肉”。吃剩下的骨頭不能隨便扔,要收集起來,抬到遠處樹葬。
七、禁忌
鄂倫春人崇拜火,認為火是神靈,不可侵犯。因此禁止用利器捅火,不許往火里吐痰、倒臟物。劈燒柴時不得劈得過長,否則會拖延打獵時間。家里有人出去打獵時,小孩不能玩捉迷藏,認為野獸會躲起來。用狍哨引誘獵到的狍子,不能割斷脖子,否則以后會引誘不來。不讓直呼自家祖先和長輩的名字,也不能直呼別人長輩的名字,夫妻間不能直呼其名。
——源自《內蒙古自治區(qū)志·旅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