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會寺,是席力圖召的避暑廟,位于希拉穆仁草原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席力圖召第六世活佛阿旺羅桑達瓦,掌握了席力圖召僧教之權(quán)后,為答謝皇恩,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自籌資金,在希拉穆仁河畔修建一座召廟,報請皇室命名時,皇帝贈送一匾,命名為“普會寺”。
二百余年來,普會寺幾經(jīng)修葺擴建,形成今日規(guī)模。這座寺廟,造型精巧別致,宏偉壯觀,主要殿宇有“四大天王”過殿、大雄寶殿、后殿、西院正殿等。西院正殿為錫埒圖六世阿旺羅桑達瓦“坐化”(一些僧人臨終時端坐而逝,故名。也稱“坐脫”,“跏趺而化”)圓寂之地。此“坐化”真人容顏與手臂鍍金,似如有寂魂之人坐于經(jīng)堂首席,直到1966年“文革”時遭破壞之前仍保存完好。近幾年來,經(jīng)政府撥款整修,普會寺已成為一處法事活動場所和旅游勝地。
——來源于《內(nèi)蒙古旅游志·光盤版》
普會寺,是席力圖召的避暑廟,位于希拉穆仁草原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席力圖召第六世活佛阿旺羅桑達瓦,掌握了席力圖召僧教之權(quán)后,為答謝皇恩,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自籌資金,在希拉穆仁河畔修建一座召廟,報請皇室命名時,皇帝贈送一匾,命名為“普會寺”。
二百余年來,普會寺幾經(jīng)修葺擴建,形成今日規(guī)模。這座寺廟,造型精巧別致,宏偉壯觀,主要殿宇有“四大天王”過殿、大雄寶殿、后殿、西院正殿等。西院正殿為錫埒圖六世阿旺羅桑達瓦“坐化”(一些僧人臨終時端坐而逝,故名。也稱“坐脫”,“跏趺而化”)圓寂之地。此“坐化”真人容顏與手臂鍍金,似如有寂魂之人坐于經(jīng)堂首席,直到1966年“文革”時遭破壞之前仍保存完好。近幾年來,經(jīng)政府撥款整修,普會寺已成為一處法事活動場所和旅游勝地。
——來源于《內(nèi)蒙古旅游志·光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