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扎賚特旗為東胡族游牧地。西漢屬鮮卑,東漢至西晉基本上分屬于鮮卑、夫余,南北朝屬室韋。隋大業(yè)八年(612),今旗境屬室韋(南室韋)。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今旗境屬河北道室韋都督府轄區(qū)。遼天慶元年(1111),設(shè)置興國縣(治所在今扎賚特旗東南),隸屬上京道長春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今旗屬北京路臨潢府泰州境,德昌軍節(jié)度使轄。兵事屬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招討司設(shè)在泰州,是金東北的軍事中心,保護金界壕的指揮部。
元至順元年(1330),今旗境大部屬泰寧路,東南部部分地區(qū)屬朵因溫都兀良哈千戶所,隸屬開元路。明宣德八年(1433),今旗境屬奴兒干都司朵顏衛(wèi)轄區(qū)。清天聰五年(1631),清朝將扎賚特部編定扎賚特旗(為札薩克旗)。扎賚特旗札薩克參加哲里木會盟,屬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扎賚特旗札薩克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城東南,扎賚特旗境內(nèi)有綽爾城,均隸屬哲里木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扎賚特旗境內(nèi)放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扎賚特旗為東胡族游牧地。西漢屬鮮卑,東漢至西晉基本上分屬于鮮卑、夫余,南北朝屬室韋。隋大業(yè)八年(612),今旗境屬室韋(南室韋)。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今旗境屬河北道室韋都督府轄區(qū)。遼天慶元年(1111),設(shè)置興國縣(治所在今扎賚特旗東南),隸屬上京道長春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今旗屬北京路臨潢府泰州境,德昌軍節(jié)度使轄。兵事屬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招討司設(shè)在泰州,是金東北的軍事中心,保護金界壕的指揮部。
元至順元年(1330),今旗境大部屬泰寧路,東南部部分地區(qū)屬朵因溫都兀良哈千戶所,隸屬開元路。明宣德八年(1433),今旗境屬奴兒干都司朵顏衛(wèi)轄區(qū)。清天聰五年(1631),清朝將扎賚特部編定扎賚特旗(為札薩克旗)。扎賚特旗札薩克參加哲里木會盟,屬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扎賚特旗札薩克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城東南,扎賚特旗境內(nèi)有綽爾城,均隸屬哲里木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扎賚特旗境內(nèi)放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