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陷區(qū) “滿蒙”、“蒙疆”建制
民國16年(1927年)
1.偽滿洲國撤盟設分?。ㄊ。┲?SPAN lang=EN-US>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內蒙古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呼倫貝爾和西布特哈地區(qū)相繼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民國21年(1932年)
(1)偽興安南(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3月,撤銷哲里木盟建制,設偽興安南分省,分省公署駐鄭家屯(原名遼源)。轄科爾沁左翼前旗(駐西扎哈齊)、科爾沁左翼中旗(駐巴彥塔拉)、科爾沁左翼后旗(駐吉爾格朗圖)、科爾沁右翼前旗(駐烏蘭哈達)、科爾沁右翼中旗(駐代欽塔拉)、科爾沁右翼后旗(駐察爾森)、扎賚特旗,計7旗。7月,將科爾沁左翼前、中、后3旗更名為東科前旗、東科中旗、東科后旗,將科爾沁右翼前、中、后3旗更名為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將興安鎮(zhèn)恢復王爺廟。將原屬哲里木盟管轄的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郭爾羅斯后旗劃歸新建的濱江省,杜爾伯特旗劃歸新建的龍江省,通遼縣改隸奉天省。民國23年(1934年)
(2)偽新安北(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6月,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建立偽興安北分省,分省公署駐海拉爾。撤銷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和呼倫貝爾市政籌備處。將原新巴爾虎右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爾虎右旗(駐阿爾坦額莫勒);將原新巴爾虎左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爾虎左旗(駐阿穆古郎);將索倫右翼4旗合并,建立索倫右翼旗;將原索倫左翼白旗、鑲黃旗合并,建立索倫左翼旗。民國22年(1933年)10月,又將索倫左翼旗、索倫右翼旗、額魯特旗、布里亞特旗合并,建立索倫旗。同年,撤銷室韋縣、奇乾縣,分置額爾古納左旗(駐奈如穆圖,今三河鎮(zhèn));額爾古納右旗(駐吉如穆圖)。還轄有陳巴爾虎旗、滿洲里。民國23年(1934年)
(3)偽興安東(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6月,在西布特哈地區(qū)建立偽興安東分省,分省公署初駐齊齊哈爾(1933年遷駐扎蘭屯)。撤銷雅魯縣,分置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1941年5月,將布特哈左、右2旗合并設置布特哈旗,駐扎蘭屯);將鄂倫春族游獵的托河路一帶置鄂倫春旗(1933年7月,撤銷鄂倫春旗,其區(qū)域劃歸興安北?。?;將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索倫設治局改為索倫縣(1941年改為喜扎嘎爾旗)。民國22年(1933年),在西布特哈總管公署和設治局區(qū)域,析置莫力達瓦旗(駐尼爾基);巴彥旗(駐額爾和);阿榮旗(駐紅花梁子,1941年遷駐那吉屯)。民國23年(1934年)
(4)偽興安西(分)省 民國22年(1933年)3月,撤銷昭烏達盟,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qū),建立興安西分省,分省公署駐開魯縣城。轄克什克騰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魯特左旗、扎魯特右旗(1935年將扎魯特左、右2旗合并置扎魯特旗,駐魯北街)、阿魯科爾沁旗、林西縣、開魯縣。民國23年(1934年)
(5)偽熱河省 民國22年(1933年)3月,撤銷卓索圖盟,在原熱河省范圍內、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qū),建立偽熱河省,省公署駐承德。轄區(qū)包括:原卓索圖盟的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唐古特喀爾喀旗、庫倫旗(民國24年、1935年3月將喀爾喀左翼旗、唐古特喀爾喀旗并入庫倫旗,并將庫倫旗劃入偽興安南省);原昭烏達盟的敖漢左旗、敖漢右旗、敖漢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奈曼旗;赤峰、寧城、綏東等15個縣(民國24年、1935年3月,撤銷綏東縣,其區(qū)域并入庫倫旗、奈曼旗,并劃入偽興安南省)。
同年(1933年),在翁牛特左旗西部析置烏丹縣。民國23年(1934年),將翁牛特左旗、奈曼旗劃入偽興安西省。
民國24年(1935年),在敖漢左、右、南3旗境析置新惠縣,隸屬熱河省。民國26年(1937年),將翁牛特左旗再次劃入熱河省。民國29年(1940年)1月,撤銷新惠縣,并將敖漢左、右、南3旗一并撤銷,設置敖漢旗,(駐新惠);撤銷烏丹縣,其區(qū)域劃歸翁牛特左旗,旗公署駐烏丹;撤銷赤峰縣,其區(qū)域劃歸翁牛特右旗,旗公署駐赤峰;撤銷寧城縣,其區(qū)域分別劃歸喀喇沁中旗(旗公署駐平泉)、喀喇沁右旗(駐平莊);撤銷建平縣,其區(qū)域劃歸喀喇沁右旗;撤銷建昌縣和凌源縣,其區(qū)域劃歸喀喇沁左旗(駐公營子)。
(6)偽錦州省 民國23年(1934年)12月,將原卓索圖盟所屬的、已劃入熱河省的朝陽、阜新2縣和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劃歸偽錦州省管轄。
(7)偽興安總省 民國32年(1943年)
2.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建制
(1)偽蒙古軍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日本侵略軍打著“復興蒙古”旗號,將其侵略范圍向西擴展。9月,日本侵略軍函邀察哈爾左翼八旗(牧群)總管開會,討論日后“復興蒙古”重要關系事件。會后,駐多倫特務機關宣布設立“察綏蒙古各盟旗聯合辦事處”。同年,在多倫成立“察東特別自治區(qū)”。翌年(1934年)3月上旬,成立“察東特別自治區(qū)行政長官公署”,將烏珠穆沁旗、商都縣也劃入“察東特別自治區(qū)”。民國25年(1936年),成立“察(哈爾)盟公署”(駐張北縣)。同時將寶昌縣和沽源縣合并為寶源縣;將化德設治局改為縣;將察哈爾明安牧場改置明安旗;將商都牧場改置商都旗;將太仆寺左翼牧場改置太仆寺左旗;將太仆寺右翼牧場改置太仆寺右旗。察哈爾盟轄察哈爾正藍、正白、鑲白、鑲黃、明安、商都、太仆寺左、太仆寺右8旗,多倫、寶源、商都、化德等8縣。同年(1936年)
(2)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向華北進犯。民國26年(1937年)
(3)“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蒙疆自治邦政府” 民國26年(1937年)
民國28年(1939年)
民國34年(1945年)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淪陷區(qū) “滿蒙”、“蒙疆”建制
民國16年(1927年)
1.偽滿洲國撤盟設分省(?。┲?SPAN lang=EN-US>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內蒙古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呼倫貝爾和西布特哈地區(qū)相繼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民國21年(1932年)
(1)偽興安南(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3月,撤銷哲里木盟建制,設偽興安南分省,分省公署駐鄭家屯(原名遼源)。轄科爾沁左翼前旗(駐西扎哈齊)、科爾沁左翼中旗(駐巴彥塔拉)、科爾沁左翼后旗(駐吉爾格朗圖)、科爾沁右翼前旗(駐烏蘭哈達)、科爾沁右翼中旗(駐代欽塔拉)、科爾沁右翼后旗(駐察爾森)、扎賚特旗,計7旗。7月,將科爾沁左翼前、中、后3旗更名為東科前旗、東科中旗、東科后旗,將科爾沁右翼前、中、后3旗更名為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將興安鎮(zhèn)恢復王爺廟。將原屬哲里木盟管轄的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郭爾羅斯后旗劃歸新建的濱江省,杜爾伯特旗劃歸新建的龍江省,通遼縣改隸奉天省。民國23年(1934年)
(2)偽新安北(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6月,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建立偽興安北分省,分省公署駐海拉爾。撤銷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和呼倫貝爾市政籌備處。將原新巴爾虎右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爾虎右旗(駐阿爾坦額莫勒);將原新巴爾虎左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爾虎左旗(駐阿穆古郎);將索倫右翼4旗合并,建立索倫右翼旗;將原索倫左翼白旗、鑲黃旗合并,建立索倫左翼旗。民國22年(1933年)10月,又將索倫左翼旗、索倫右翼旗、額魯特旗、布里亞特旗合并,建立索倫旗。同年,撤銷室韋縣、奇乾縣,分置額爾古納左旗(駐奈如穆圖,今三河鎮(zhèn));額爾古納右旗(駐吉如穆圖)。還轄有陳巴爾虎旗、滿洲里。民國23年(1934年)
(3)偽興安東(分)省 民國21年(1932年)6月,在西布特哈地區(qū)建立偽興安東分省,分省公署初駐齊齊哈爾(1933年遷駐扎蘭屯)。撤銷雅魯縣,分置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1941年5月,將布特哈左、右2旗合并設置布特哈旗,駐扎蘭屯);將鄂倫春族游獵的托河路一帶置鄂倫春旗(1933年7月,撤銷鄂倫春旗,其區(qū)域劃歸興安北?。?;將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索倫設治局改為索倫縣(1941年改為喜扎嘎爾旗)。民國22年(1933年),在西布特哈總管公署和設治局區(qū)域,析置莫力達瓦旗(駐尼爾基);巴彥旗(駐額爾和);阿榮旗(駐紅花梁子,1941年遷駐那吉屯)。民國23年(1934年)
(4)偽興安西(分)省 民國22年(1933年)3月,撤銷昭烏達盟,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qū),建立興安西分省,分省公署駐開魯縣城。轄克什克騰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魯特左旗、扎魯特右旗(1935年將扎魯特左、右2旗合并置扎魯特旗,駐魯北街)、阿魯科爾沁旗、林西縣、開魯縣。民國23年(1934年)
(5)偽熱河省 民國22年(1933年)3月,撤銷卓索圖盟,在原熱河省范圍內、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qū),建立偽熱河省,省公署駐承德。轄區(qū)包括:原卓索圖盟的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唐古特喀爾喀旗、庫倫旗(民國24年、1935年3月將喀爾喀左翼旗、唐古特喀爾喀旗并入庫倫旗,并將庫倫旗劃入偽興安南?。辉褳踹_盟的敖漢左旗、敖漢右旗、敖漢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奈曼旗;赤峰、寧城、綏東等15個縣(民國24年、1935年3月,撤銷綏東縣,其區(qū)域并入庫倫旗、奈曼旗,并劃入偽興安南?。?SPAN lang=EN-US>
同年(1933年),在翁牛特左旗西部析置烏丹縣。民國23年(1934年),將翁牛特左旗、奈曼旗劃入偽興安西省。
民國24年(1935年),在敖漢左、右、南3旗境析置新惠縣,隸屬熱河省。民國26年(1937年),將翁牛特左旗再次劃入熱河省。民國29年(1940年)1月,撤銷新惠縣,并將敖漢左、右、南3旗一并撤銷,設置敖漢旗,(駐新惠);撤銷烏丹縣,其區(qū)域劃歸翁牛特左旗,旗公署駐烏丹;撤銷赤峰縣,其區(qū)域劃歸翁牛特右旗,旗公署駐赤峰;撤銷寧城縣,其區(qū)域分別劃歸喀喇沁中旗(旗公署駐平泉)、喀喇沁右旗(駐平莊);撤銷建平縣,其區(qū)域劃歸喀喇沁右旗;撤銷建昌縣和凌源縣,其區(qū)域劃歸喀喇沁左旗(駐公營子)。
(6)偽錦州省 民國23年(1934年)12月,將原卓索圖盟所屬的、已劃入熱河省的朝陽、阜新2縣和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劃歸偽錦州省管轄。
(7)偽興安總省 民國32年(1943年)
2.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建制
(1)偽蒙古軍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日本侵略軍打著“復興蒙古”旗號,將其侵略范圍向西擴展。9月,日本侵略軍函邀察哈爾左翼八旗(牧群)總管開會,討論日后“復興蒙古”重要關系事件。會后,駐多倫特務機關宣布設立“察綏蒙古各盟旗聯合辦事處”。同年,在多倫成立“察東特別自治區(qū)”。翌年(1934年)3月上旬,成立“察東特別自治區(qū)行政長官公署”,將烏珠穆沁旗、商都縣也劃入“察東特別自治區(qū)”。民國25年(1936年),成立“察(哈爾)盟公署”(駐張北縣)。同時將寶昌縣和沽源縣合并為寶源縣;將化德設治局改為縣;將察哈爾明安牧場改置明安旗;將商都牧場改置商都旗;將太仆寺左翼牧場改置太仆寺左旗;將太仆寺右翼牧場改置太仆寺右旗。察哈爾盟轄察哈爾正藍、正白、鑲白、鑲黃、明安、商都、太仆寺左、太仆寺右8旗,多倫、寶源、商都、化德等8縣。同年(1936年)
(2)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向華北進犯。民國26年(1937年)
(3)“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蒙疆自治邦政府” 民國26年(1937年)
民國28年(1939年)
民國34年(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