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女真滅遼,建立金國。金襲遼制,原豐州稱西京道豐州。今賽罕區(qū)屬豐州管轄。元朝沿用金制,稱西京路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今賽罕區(qū)為其轄地。
明嘉靖十一年(1532),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故又得名“土默川”,今賽罕區(qū)為其一部分。明萬歷九年(1581),阿拉坦汗建成庫庫和屯,明朝賜名“歸化城”,今賽罕區(qū)為其屬地。
清統(tǒng)一后,于乾隆四年(1739)建立綏遠城。民國2年(1913),歸化、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民國3年(1914),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qū)。民國18年(1929),綏遠縣政府成立,將歸綏縣城區(qū)(原歸化、綏遠城區(qū))稱歸綏市,其城郊作為歸綏縣。從此,市、縣、旗(土默特兩旗)共存。
歸綏縣設4個區(qū),今賽罕區(qū)部分地區(qū)分屬第二、第三、第四區(qū)。民國27年(1938)1月10日,歸綏縣改稱巴彥縣,同年8月6日撤銷,劃歸“厚和特別市”。民國34年(1945),恢復“歸綏縣”,仍與市割界分治。民國27年(1948),厚和特別市改稱歸綏市。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北宋末年,女真滅遼,建立金國。金襲遼制,原豐州稱西京道豐州。今賽罕區(qū)屬豐州管轄。元朝沿用金制,稱西京路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今賽罕區(qū)為其轄地。
明嘉靖十一年(1532),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故又得名“土默川”,今賽罕區(qū)為其一部分。明萬歷九年(1581),阿拉坦汗建成庫庫和屯,明朝賜名“歸化城”,今賽罕區(qū)為其屬地。
清統(tǒng)一后,于乾隆四年(1739)建立綏遠城。民國2年(1913),歸化、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民國3年(1914),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qū)。民國18年(1929),綏遠縣政府成立,將歸綏縣城區(qū)(原歸化、綏遠城區(qū))稱歸綏市,其城郊作為歸綏縣。從此,市、縣、旗(土默特兩旗)共存。
歸綏縣設4個區(qū),今賽罕區(qū)部分地區(qū)分屬第二、第三、第四區(qū)。民國27年(1938)1月10日,歸綏縣改稱巴彥縣,同年8月6日撤銷,劃歸“厚和特別市”。民國34年(1945),恢復“歸綏縣”,仍與市割界分治。民國27年(1948),厚和特別市改稱歸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