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在古代就是重鎮(zhèn),有幾處古城遺址。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是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駐地。
一、行政區(qū)域建制
武川縣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脈北麓,內蒙古高原南緣,大青山脈由西向東橫貫縣境南部。東、東南與卓資縣、呼和浩特市郊區(qū)相連,南、西南與土默特左、右旗接壤,西與包頭市固陽縣為鄰,北、東北與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交界。縣境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60公里,面積4885平方公里。人口17.2萬,其中非農業(yè)人口3萬。1998年全縣的國內生產總值58 828萬元,城鎮(zhèn)職工年人均工資5269元,農村居民均純收入1364元。行政區(qū)劃代碼150125。
武川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zhèn),管轄區(qū)域劃分為1鎮(zhèn)19鄉(xiāng),計20個基層行政區(qū)域建制單位。轄123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
可可以力更鎮(zhèn)位于縣境中東部,大青山北麓,距呼和浩特市45公里。民國4年(1915年)為武川縣政府駐地。解放初是武川縣一區(qū),1958年成立城關鎮(zhèn)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1984年恢復鎮(zhèn)。面積317平方公里,人口2.2萬。鎮(zhèn)人大和人民政府轄6個居民委員會和福如東村民委員會。鎮(zhèn)內有大青山英雄紀念碑。
大青山鄉(xiāng)位于縣境南,距縣政府11公里。鄉(xiāng)境內有趙、秦古長城、北魏行宮遺址??谷諔?zhàn)爭時期為綏蒙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1953年建南烏蘭不浪鄉(xiāng),1957年更名井爾溝鄉(xiāng),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大青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鄉(xiāng)。面積527.9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烏蘭不浪。轄烏蘭不浪、干只汗(干只汗毛都)、五道溝、種地窯、東灘(亦稱東馬蓮灘)、大興有、壩頂、井爾溝(前柜)8個村民委員會。
大豆鋪鄉(xiāng)位于縣境東,距縣政府15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車鋪鄉(xiāng),1958年屬哈樂人民公社,1962年分設車鋪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大豆鋪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56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豆鋪。轄大豆鋪、車鋪、唐坊、三道營、義興元、大前地、振興元、卜圪素8個村民委員會。
大藍旗鄉(xiāng)位于縣境東,距縣政府35公里。1956年建大藍旗鄉(xiāng),1958年成立大藍旗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紅旗人民公社,1981年恢復大藍旗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87.3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藍旗。轄查干腦包、德勝營、永和泉、前窯子、烏素圖、黃岱溝6個村民委員會。
西紅山子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60公里。1956年建西紅山子鄉(xiāng),1958年屬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劃設西紅山子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356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紅山子。轄廠漢此老(發(fā)現有明代土城)、黑浪壕、白彥花、黑沙圖、奶母溝、姚家、老來毛、討號圖8個村民委員會。
哈拉哈少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距縣政府60公里。1955年為哈拉哈少區(qū),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343.4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哈拉哈少村。轄哈拉哈少、公忽洞、半溝、腦包、廟渠子5個村民委員會。
東土城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5公里。境內東土城村西有北魏古城。1958年成立東土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土城村。轄南土城、芨灘、馬王廟、三間房、五家、三道河、烏蘭陶勒蓋、蒙獨腦包8個村民委員會。
安字號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2公里。清道光十年(1830年),這里墾務放地,分遠、阜、充、營、裕、久、安、吉、巨、豐10字排村序,安字號為一村之名。1957年建安字號鄉(xiāng),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安字號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67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河邊村。轄福興元、巨字號、大興昌、三圣太、安字號、天力木圖、大水圪洞、烏蘭忽洞、廣勝興、定襄營10個村民委員會。
廟溝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距縣政府80公里。1953年建廟溝鄉(xiāng),1956年更名土城子鄉(xiāng)。1958年成立廟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47.9平方公里,人口0.4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下廟溝。轄廟溝、榆樹店、烏蘭烏素、土城子(有漢代古城遺址)4個村民委員會。
上禿亥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6公里。1953年建上禿亥鄉(xiāng),1958年屬廠漢木臺人民公社,1961年設上禿亥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29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上禿亥村。轄上禿亥、小西灘、東房子、黑沙圖4個村民委員會。
納令溝鄉(xiāng)位于縣境南,距縣政府35公里。1953年建納令溝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納令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73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酒館村。轄納令溝、大有城、大路壕、前窯子、東坡5個村民委員會。
哈拉門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75公里。1957年建哈拉門獨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47.7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窯村。轄東窯、大廟、后營子、花圪臺、腮忽洞5個村民委員會。
哈樂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距縣政府25公里。1950年為一區(qū),1953年建哈樂鄉(xiāng),1958年成立哈樂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61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哈樂。轄八股地、圪料壩、舊營子、白沙泉、腮烏素、哈樂6個村民委員會。
壕賴山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距縣政府30公里。1958年東部屬哈樂人民公社,西部屬廠漢木臺人民公社,1961年劃建壕賴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壕賴山鄉(xiāng)。面積159.2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壕賴山。轄壕賴山、大沙岱、五福堂、南房子、小西灘、東小泉、圪頂蓋、大沙窩、黃羊渠9個村民委員會。
廠漢木臺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政府20公里。1953年建廠漢木臺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63.8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廠漢木臺。轄白泥壕、下灘、劉家小泉、麻迷圖、七號、圪奔、六合營7個村民委員會。
蘑菇窯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政府30公里。1939~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和綏中專員公署駐鄉(xiāng)境。1953年建蘑菇窯鄉(xiāng),1958年屬東土城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蘑菇窯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0.3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后營子。轄圪塔子、黑沙圖、大順成、毛林壩、小堿灘5個村民委員會。
中后河鄉(xiāng)位于縣境北,距縣政府35公里。清康熙年間放墾建村。1956年建中后河鄉(xiāng),1958年屬“八一”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中后河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62平方公里,人口0.9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中后河。轄什八臺、四大永、巨寶山、大以克、東后河、紅山子6個村民委員會。
東紅勝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距縣政府58公里。1956年建東紅勝鄉(xiāng),1958年屬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東紅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88.4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紅勝。轄西紅勝、南泉子、灣圖河、花牛卜子、雙玉成、南蘇計6個村民委員會。
西烏蘭不浪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45公里。1950年設四區(qū),1953年為六區(qū),1955年稱烏蘭不浪區(qū),1956年建鄉(xiāng),1958年成立“八一”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西烏蘭不浪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356.3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西烏蘭不浪。轄西烏蘭不浪、大灘、三號、圪妥、廟營子、后灣圖、什拉圖7個村民委員會。
二份子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距縣政府70公里。有北魏古城遺址和金界壕遺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百靈廟墾務放地劃分十份,此為二份子地。解放初為七區(qū),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29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二份子。轄二份子、五份子、納令河、奎素、哈拉圖、藺家圪卜5個村民委員會。
二、當代行政區(qū)劃調整
1948年9~10月,華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察綏戰(zhàn)役,解放了包括武川縣以東廣大地區(qū)。綏蒙政府將武川縣東北至東南一線劃出,設置武東縣,駐大灘(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大灘鄉(xiāng)),隸屬綏蒙政府。1949年9月19日,武川縣和平解放。1950年4月,組成武川縣人民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zhèn)。當時,全縣劃分為1鎮(zhèn)(街人民政府),5個區(qū)(公所),57個行政村(相當于小鄉(xiāng))。1952年11月27日,武川縣隸屬綏遠省集寧區(qū)專員公署。1954年3月,武川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qū)平地泉行政區(qū)。1957年12月21日,呼和浩特市與武川縣就郊區(qū)攸攸板鄉(xiāng)與烏蘭不浪鄉(xiāng)劃分區(qū)域界線達成協(xié)議。1958年4月,武川縣劃歸烏蘭察布盟。同年4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5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武東縣建制,將西部的廠漢此老、高家溝、西河子、東梁底等4個鄉(xiāng)劃歸武川縣。1958年全縣在“人民公社化”中建立城關、哈樂、大藍旗、二份子、哈拉哈少、東士城、廟溝、廠漢木臺、東風(納令溝)、哈拉門獨、八一(中后河)等11個人民公社。1984年全縣進行“改社建鄉(xiāng)”,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1987年6月,全縣劃分為1鎮(zhèn)19鄉(xiāng),131村。1995年5月18日,將烏蘭察布盟所屬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三、歷史沿革
漢代在武川縣南境有:莎爾登古城(今縣青山鄉(xiāng)),是控制山前(土默川)與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遺址中發(fā)現有漢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縣廟溝鄉(xiāng)),城東北為山河環(huán)繞,西南有孤山作屏障,東通黑牛溝,南達美岱溝,北通草地。武川縣北境為匈奴統(tǒng)轄地。東漢時,今武川縣境為鮮卑族統(tǒng)轄地。三國、西晉時,今縣境為拓跋鮮卑政權統(tǒng)治區(qū)內。東晉十六國時期,代建國二十九年(366年),今縣境屬代統(tǒng)治區(qū)內;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縣境屬前秦(氐族苻氏)政權統(tǒng)轄區(qū)內。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設置武川鎮(zhèn)(治所今縣大青山鄉(xiāng))是“六鎮(zhèn)之一”。隋朝今縣境屬定襄郡轄區(qū)內。唐朝今縣境屬單于都護府北境。遼代今縣境屬豐州“兼領山北地”。金代今縣境屬凈州天山縣。元朝置有甸城(古名白道谷,今稱蜈蚣壩),在今大青山鄉(xiāng)與呼和浩特市攸攸板鄉(xiāng)交界地帶,稱這里是甸城路(后人所記:“為歸武二縣交通孔道”)。明朝為土默特部駐牧地。清朝初“為西土默特及烏盟四子王部落、喀爾喀右翼等三旗設立界堆分牧之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克克伊爾根(今可可以力更鎮(zhèn))屬歸化城土默特左翼旗區(qū)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達爾罕旗交界之農業(yè)區(qū)設置武川撫民理事通判廳(治所寄駐歸化城),隸屬歸綏道。
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武川廳為武川縣,改通判為知事,隸屬綏遠城將軍監(jiān)轄。民國3年(1914年)1月,武川隸屬綏遠特區(qū)都統(tǒng)。同年8月,屬綏遠特區(qū)新設的綏遠道(道尹)管轄。民國4年(1915年),劃歸綏縣北區(qū)的可可以力更鎮(zhèn)歸屬武川縣,縣治所由歸綏遷到該鎮(zhèn)。民國8年(1919年),劃出武川縣原轄達爾罕地、茂明安地歸屬固陽縣管轄。民國17年(1928年)9月20日,武川縣隸屬綏遠臨時區(qū)政府(主席)管轄。民國18年(1929年)1月,武川縣隸屬綏遠省政府。同時,武川縣署(知事)改為武川縣政府(縣長)。民國26年(1937年)11月14日,偽武川縣公署成立,隸屬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所屬巴彥塔拉盟管轄(民國28年,1939年9月,偽武川縣公署隸屬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巴彥塔拉盟管轄)。
民國27年(1938年)8月,大青山抗日支隊進入武川縣。同年11月綏遠省委書記白如冰等從伊克昭盟來到大青山。綏遠省委機關駐武川縣大南溝,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李井泉等駐大灘等地。12月,建立中共歸武工作委員會。民國28年(1939年)8月,中共綏遠省委決定,以武川縣城為中心,將武川縣一分為四。以歸綏至武川公路為界,路東北成立武川縣,路東南成立歸武縣,路西北成立武固(陽)縣,路西南成立武歸縣,開展對日偽的游擊戰(zhàn)爭。民國31年(1942年)7月,在日軍大掃蕩時,武川縣境內的井兒溝、得勝溝曾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駐地。民國34年(1945年)8月16日,武川縣城解放。8月26日,國民黨傅作義部占領武川縣城。10月5日,賀龍部隊再度解放武川縣城,10月6日武川縣人民政府成立(郝秀山任縣長)。后武川縣被國民黨軍隊占領。民國36年(1947年)8月,武川縣政府屬綏遠省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武川在古代就是重鎮(zhèn),有幾處古城遺址。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是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駐地。
一、行政區(qū)域建制
武川縣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脈北麓,內蒙古高原南緣,大青山脈由西向東橫貫縣境南部。東、東南與卓資縣、呼和浩特市郊區(qū)相連,南、西南與土默特左、右旗接壤,西與包頭市固陽縣為鄰,北、東北與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交界??h境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60公里,面積4885平方公里。人口17.2萬,其中非農業(yè)人口3萬。1998年全縣的國內生產總值58 828萬元,城鎮(zhèn)職工年人均工資5269元,農村居民均純收入1364元。行政區(qū)劃代碼150125。
武川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zhèn),管轄區(qū)域劃分為1鎮(zhèn)19鄉(xiāng),計20個基層行政區(qū)域建制單位。轄123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
可可以力更鎮(zhèn)位于縣境中東部,大青山北麓,距呼和浩特市45公里。民國4年(1915年)為武川縣政府駐地。解放初是武川縣一區(qū),1958年成立城關鎮(zhèn)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1984年恢復鎮(zhèn)。面積317平方公里,人口2.2萬。鎮(zhèn)人大和人民政府轄6個居民委員會和福如東村民委員會。鎮(zhèn)內有大青山英雄紀念碑。
大青山鄉(xiāng)位于縣境南,距縣政府11公里。鄉(xiāng)境內有趙、秦古長城、北魏行宮遺址??谷諔?zhàn)爭時期為綏蒙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1953年建南烏蘭不浪鄉(xiāng),1957年更名井爾溝鄉(xiāng),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大青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鄉(xiāng)。面積527.9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烏蘭不浪。轄烏蘭不浪、干只汗(干只汗毛都)、五道溝、種地窯、東灘(亦稱東馬蓮灘)、大興有、壩頂、井爾溝(前柜)8個村民委員會。
大豆鋪鄉(xiāng)位于縣境東,距縣政府15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車鋪鄉(xiāng),1958年屬哈樂人民公社,1962年分設車鋪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大豆鋪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56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豆鋪。轄大豆鋪、車鋪、唐坊、三道營、義興元、大前地、振興元、卜圪素8個村民委員會。
大藍旗鄉(xiāng)位于縣境東,距縣政府35公里。1956年建大藍旗鄉(xiāng),1958年成立大藍旗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紅旗人民公社,1981年恢復大藍旗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87.3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藍旗。轄查干腦包、德勝營、永和泉、前窯子、烏素圖、黃岱溝6個村民委員會。
西紅山子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60公里。1956年建西紅山子鄉(xiāng),1958年屬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劃設西紅山子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356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紅山子。轄廠漢此老(發(fā)現有明代土城)、黑浪壕、白彥花、黑沙圖、奶母溝、姚家、老來毛、討號圖8個村民委員會。
哈拉哈少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距縣政府60公里。1955年為哈拉哈少區(qū),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343.4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哈拉哈少村。轄哈拉哈少、公忽洞、半溝、腦包、廟渠子5個村民委員會。
東土城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5公里。境內東土城村西有北魏古城。1958年成立東土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土城村。轄南土城、芨灘、馬王廟、三間房、五家、三道河、烏蘭陶勒蓋、蒙獨腦包8個村民委員會。
安字號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2公里。清道光十年(1830年),這里墾務放地,分遠、阜、充、營、裕、久、安、吉、巨、豐10字排村序,安字號為一村之名。1957年建安字號鄉(xiāng),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安字號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67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大河邊村。轄福興元、巨字號、大興昌、三圣太、安字號、天力木圖、大水圪洞、烏蘭忽洞、廣勝興、定襄營10個村民委員會。
廟溝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距縣政府80公里。1953年建廟溝鄉(xiāng),1956年更名土城子鄉(xiāng)。1958年成立廟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47.9平方公里,人口0.4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下廟溝。轄廟溝、榆樹店、烏蘭烏素、土城子(有漢代古城遺址)4個村民委員會。
上禿亥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6公里。1953年建上禿亥鄉(xiāng),1958年屬廠漢木臺人民公社,1961年設上禿亥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29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上禿亥村。轄上禿亥、小西灘、東房子、黑沙圖4個村民委員會。
納令溝鄉(xiāng)位于縣境南,距縣政府35公里。1953年建納令溝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納令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73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酒館村。轄納令溝、大有城、大路壕、前窯子、東坡5個村民委員會。
哈拉門獨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75公里。1957年建哈拉門獨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47.7平方公里,人口0.5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窯村。轄東窯、大廟、后營子、花圪臺、腮忽洞5個村民委員會。
哈樂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距縣政府25公里。1950年為一區(qū),1953年建哈樂鄉(xiāng),1958年成立哈樂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61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哈樂。轄八股地、圪料壩、舊營子、白沙泉、腮烏素、哈樂6個村民委員會。
壕賴山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距縣政府30公里。1958年東部屬哈樂人民公社,西部屬廠漢木臺人民公社,1961年劃建壕賴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壕賴山鄉(xiāng)。面積159.2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壕賴山。轄壕賴山、大沙岱、五福堂、南房子、小西灘、東小泉、圪頂蓋、大沙窩、黃羊渠9個村民委員會。
廠漢木臺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政府20公里。1953年建廠漢木臺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63.8平方公里,人口1.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廠漢木臺。轄白泥壕、下灘、劉家小泉、麻迷圖、七號、圪奔、六合營7個村民委員會。
蘑菇窯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政府30公里。1939~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和綏中專員公署駐鄉(xiāng)境。1953年建蘑菇窯鄉(xiāng),1958年屬東土城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蘑菇窯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0.3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后營子。轄圪塔子、黑沙圖、大順成、毛林壩、小堿灘5個村民委員會。
中后河鄉(xiāng)位于縣境北,距縣政府35公里。清康熙年間放墾建村。1956年建中后河鄉(xiāng),1958年屬“八一”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中后河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262平方公里,人口0.9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中后河。轄什八臺、四大永、巨寶山、大以克、東后河、紅山子6個村民委員會。
東紅勝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距縣政府58公里。1956年建東紅勝鄉(xiāng),1958年屬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東紅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188.4平方公里,人口0.7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東紅勝。轄西紅勝、南泉子、灣圖河、花牛卜子、雙玉成、南蘇計6個村民委員會。
西烏蘭不浪鄉(xiāng)位于縣境西,距縣政府45公里。1950年設四區(qū),1953年為六區(qū),1955年稱烏蘭不浪區(qū),1956年建鄉(xiāng),1958年成立“八一”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西烏蘭不浪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xiāng)。面積356.3平方公里,人口1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西烏蘭不浪。轄西烏蘭不浪、大灘、三號、圪妥、廟營子、后灣圖、什拉圖7個村民委員會。
二份子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距縣政府70公里。有北魏古城遺址和金界壕遺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百靈廟墾務放地劃分十份,此為二份子地。解放初為七區(qū),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面積229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xiāng)人大和人民政府駐二份子。轄二份子、五份子、納令河、奎素、哈拉圖、藺家圪卜5個村民委員會。
二、當代行政區(qū)劃調整
1948年9~10月,華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察綏戰(zhàn)役,解放了包括武川縣以東廣大地區(qū)。綏蒙政府將武川縣東北至東南一線劃出,設置武東縣,駐大灘(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大灘鄉(xiāng)),隸屬綏蒙政府。1949年9月19日,武川縣和平解放。1950年4月,組成武川縣人民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zhèn)。當時,全縣劃分為1鎮(zhèn)(街人民政府),5個區(qū)(公所),57個行政村(相當于小鄉(xiāng))。1952年11月27日,武川縣隸屬綏遠省集寧區(qū)專員公署。1954年3月,武川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qū)平地泉行政區(qū)。1957年12月21日,呼和浩特市與武川縣就郊區(qū)攸攸板鄉(xiāng)與烏蘭不浪鄉(xiāng)劃分區(qū)域界線達成協(xié)議。1958年4月,武川縣劃歸烏蘭察布盟。同年4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5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武東縣建制,將西部的廠漢此老、高家溝、西河子、東梁底等4個鄉(xiāng)劃歸武川縣。1958年全縣在“人民公社化”中建立城關、哈樂、大藍旗、二份子、哈拉哈少、東士城、廟溝、廠漢木臺、東風(納令溝)、哈拉門獨、八一(中后河)等11個人民公社。1984年全縣進行“改社建鄉(xiāng)”,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1987年6月,全縣劃分為1鎮(zhèn)19鄉(xiāng),131村。1995年5月18日,將烏蘭察布盟所屬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三、歷史沿革
漢代在武川縣南境有:莎爾登古城(今縣青山鄉(xiāng)),是控制山前(土默川)與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遺址中發(fā)現有漢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縣廟溝鄉(xiāng)),城東北為山河環(huán)繞,西南有孤山作屏障,東通黑牛溝,南達美岱溝,北通草地。武川縣北境為匈奴統(tǒng)轄地。東漢時,今武川縣境為鮮卑族統(tǒng)轄地。三國、西晉時,今縣境為拓跋鮮卑政權統(tǒng)治區(qū)內。東晉十六國時期,代建國二十九年(366年),今縣境屬代統(tǒng)治區(qū)內;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縣境屬前秦(氐族苻氏)政權統(tǒng)轄區(qū)內。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設置武川鎮(zhèn)(治所今縣大青山鄉(xiāng))是“六鎮(zhèn)之一”。隋朝今縣境屬定襄郡轄區(qū)內。唐朝今縣境屬單于都護府北境。遼代今縣境屬豐州“兼領山北地”。金代今縣境屬凈州天山縣。元朝置有甸城(古名白道谷,今稱蜈蚣壩),在今大青山鄉(xiāng)與呼和浩特市攸攸板鄉(xiāng)交界地帶,稱這里是甸城路(后人所記:“為歸武二縣交通孔道”)。明朝為土默特部駐牧地。清朝初“為西土默特及烏盟四子王部落、喀爾喀右翼等三旗設立界堆分牧之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克克伊爾根(今可可以力更鎮(zhèn))屬歸化城土默特左翼旗區(qū)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達爾罕旗交界之農業(yè)區(qū)設置武川撫民理事通判廳(治所寄駐歸化城),隸屬歸綏道。
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武川廳為武川縣,改通判為知事,隸屬綏遠城將軍監(jiān)轄。民國3年(1914年)1月,武川隸屬綏遠特區(qū)都統(tǒng)。同年8月,屬綏遠特區(qū)新設的綏遠道(道尹)管轄。民國4年(1915年),劃歸綏縣北區(qū)的可可以力更鎮(zhèn)歸屬武川縣,縣治所由歸綏遷到該鎮(zhèn)。民國8年(1919年),劃出武川縣原轄達爾罕地、茂明安地歸屬固陽縣管轄。民國17年(1928年)9月20日,武川縣隸屬綏遠臨時區(qū)政府(主席)管轄。民國18年(1929年)1月,武川縣隸屬綏遠省政府。同時,武川縣署(知事)改為武川縣政府(縣長)。民國26年(1937年)11月14日,偽武川縣公署成立,隸屬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所屬巴彥塔拉盟管轄(民國28年,1939年9月,偽武川縣公署隸屬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巴彥塔拉盟管轄)。
民國27年(1938年)8月,大青山抗日支隊進入武川縣。同年11月綏遠省委書記白如冰等從伊克昭盟來到大青山。綏遠省委機關駐武川縣大南溝,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李井泉等駐大灘等地。12月,建立中共歸武工作委員會。民國28年(1939年)8月,中共綏遠省委決定,以武川縣城為中心,將武川縣一分為四。以歸綏至武川公路為界,路東北成立武川縣,路東南成立歸武縣,路西北成立武固(陽)縣,路西南成立武歸縣,開展對日偽的游擊戰(zhàn)爭。民國31年(1942年)7月,在日軍大掃蕩時,武川縣境內的井兒溝、得勝溝曾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駐地。民國34年(1945年)8月16日,武川縣城解放。8月26日,國民黨傅作義部占領武川縣城。10月5日,賀龍部隊再度解放武川縣城,10月6日武川縣人民政府成立(郝秀山任縣長)。后武川縣被國民黨軍隊占領。民國36年(1947年)8月,武川縣政府屬綏遠省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