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順元年(1330),今烏審旗境屬陜西行省延安路轄地,在今旗境南設(shè)察罕腦兒站。當(dāng)時“站赤”為“元制”中“以通達邊情,宣布號令”的驛站。明初,今旗境屬東勝衛(wèi)。明正德五年(1510)后,屬蒙古鄂爾多斯萬戶的右翼伯速臺、烏審二部牧地。明萬歷十年(1582)時,今旗境屬“襖兒都司”轄地。
清順治六年(1649),編為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俗稱烏審旗(當(dāng)時轄境相當(dāng)于今烏審旗的全部和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靖邊縣三縣市長城以北地區(qū)及伊金霍洛旗一小部分地區(qū)),下設(shè)10參領(lǐng)、42佐領(lǐng)。清乾隆元年(1736),析旗境東部三參領(lǐng)區(qū)另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薩克旗)。
民國初年,旗制從清。民國3年(1914),烏審旗隨伊克昭盟劃歸綏遠特別區(qū)。
元至順元年(1330),今烏審旗境屬陜西行省延安路轄地,在今旗境南設(shè)察罕腦兒站。當(dāng)時“站赤”為“元制”中“以通達邊情,宣布號令”的驛站。明初,今旗境屬東勝衛(wèi)。明正德五年(1510)后,屬蒙古鄂爾多斯萬戶的右翼伯速臺、烏審二部牧地。明萬歷十年(1582)時,今旗境屬“襖兒都司”轄地。
清順治六年(1649),編為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俗稱烏審旗(當(dāng)時轄境相當(dāng)于今烏審旗的全部和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靖邊縣三縣市長城以北地區(qū)及伊金霍洛旗一小部分地區(qū)),下設(shè)10參領(lǐng)、42佐領(lǐng)。清乾隆元年(1736),析旗境東部三參領(lǐng)區(qū)另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薩克旗)。
民國初年,旗制從清。民國3年(1914),烏審旗隨伊克昭盟劃歸綏遠特別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