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沿襲清制,翁牛特右翼旗仍隸昭烏達盟(今赤峰市),赤峰直隸州改隸順天府熱河特別區(qū)。廢牌約,改設六區(qū):公家地為一區(qū),烏丹為二區(qū),招蘇、步步屯為三區(qū),公主陵為四區(qū),翁牛府、喇嘛柵為五區(qū),東大屯、三眼井、桃來圖為六區(qū)。今紅山區(qū)境屬第六區(qū)。
民國2年(1913)7月,撤赤峰直隸州,復赤峰縣,隸熱河特別區(qū)(?。?,轄翁牛特左右二旗。
民國22年(1933)3月,日本侵略軍侵占赤峰。同年,日偽當局將翁牛特左翼旗劃入興安西?。晃膛L赜乙砥?、赤峰縣并存,分別隸屬偽滿卓索圖盟、熱河省,治所均在赤峰(后旗治遷回王爺府)。
民國29年(1940),實行蒙旗制,赤峰縣并入翁牛特右旗,治所赤峰,轄區(qū)、隸屬不變,設一街(赤峰)、27個村。赤峰街又分設東、南、西、北4個區(qū)。
民國34年(1945)5月,中共冀熱遼區(qū)委建立寧(城)赤(峰)聯(lián)合縣。8月,赤峰光復,析翁牛特右旗置赤峰市、赤峰縣,隸熱中分區(qū)。
民國35年(1946)1月,恢復翁牛特右旗,與赤峰市、縣同時并存。10月,國民黨政府軍占據(jù)赤峰,撤市復縣,翁牛特右旗同時成立,治所赤峰??h城改稱中華鎮(zhèn),下置若干保甲。
1947年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恢復赤峰市建制,境域、隸屬、區(qū)劃與前赤峰市相同。11月,赤峰市并入赤峰縣,與翁牛特右旗并存,在縣城設城關一區(qū)、二區(qū),在農村設7個區(qū)。
1948年10月,赤峰縣析置赤峰市,隸熱河省。市境東至紅山根,西至新地,南至南山北坡,北至六大份。
1949年3月,撤銷翁牛特右旗,蒙漢分治、旗縣并存制度至此結束。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翁牛特右翼旗仍隸昭烏達盟(今赤峰市),赤峰直隸州改隸順天府熱河特別區(qū)。廢牌約,改設六區(qū):公家地為一區(qū),烏丹為二區(qū),招蘇、步步屯為三區(qū),公主陵為四區(qū),翁牛府、喇嘛柵為五區(qū),東大屯、三眼井、桃來圖為六區(qū)。今紅山區(qū)境屬第六區(qū)。
民國2年(1913)7月,撤赤峰直隸州,復赤峰縣,隸熱河特別區(qū)(省),轄翁牛特左右二旗。
民國22年(1933)3月,日本侵略軍侵占赤峰。同年,日偽當局將翁牛特左翼旗劃入興安西??;翁牛特右翼旗、赤峰縣并存,分別隸屬偽滿卓索圖盟、熱河省,治所均在赤峰(后旗治遷回王爺府)。
民國29年(1940),實行蒙旗制,赤峰縣并入翁牛特右旗,治所赤峰,轄區(qū)、隸屬不變,設一街(赤峰)、27個村。赤峰街又分設東、南、西、北4個區(qū)。
民國34年(1945)5月,中共冀熱遼區(qū)委建立寧(城)赤(峰)聯(lián)合縣。8月,赤峰光復,析翁牛特右旗置赤峰市、赤峰縣,隸熱中分區(qū)。
民國35年(1946)1月,恢復翁牛特右旗,與赤峰市、縣同時并存。10月,國民黨政府軍占據(jù)赤峰,撤市復縣,翁牛特右旗同時成立,治所赤峰??h城改稱中華鎮(zhèn),下置若干保甲。
1947年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恢復赤峰市建制,境域、隸屬、區(qū)劃與前赤峰市相同。11月,赤峰市并入赤峰縣,與翁牛特右旗并存,在縣城設城關一區(qū)、二區(qū),在農村設7個區(qū)。
1948年10月,赤峰縣析置赤峰市,隸熱河省。市境東至紅山根,西至新地,南至南山北坡,北至六大份。
1949年3月,撤銷翁牛特右旗,蒙漢分治、旗縣并存制度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