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阿拉善旗建制,設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并將原阿拉善旗的區(qū)域分別劃歸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彥高勒市和烏達鎮(zhèn)。同年7月9日,烏達鎮(zhèn)改設烏達市(縣級),行政區(qū)域不變。1965年2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主席烏蘭夫主持召開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同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專區(qū)有關旗縣行政界線問題會議。雙方本著互諒、互讓、解決問題的共同愿望,經過協(xié)商,就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與同古浪、武威、民勤、永昌、臨澤、肅北各縣之間爭議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界線達成協(xié)議。
1967年11月,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成立,各旗縣市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管轄。197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烏達市,其區(qū)域并入烏海市(地級),直隸內蒙古自治區(qū)。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內蒙古自治區(qū)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區(qū)劃,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劃回內蒙古自治區(qū)。同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善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工作對外辦公。1980年5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長)成立,盟機關駐巴彥浩特鎮(zhèn),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1961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阿拉善旗建制,設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并將原阿拉善旗的區(qū)域分別劃歸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彥高勒市和烏達鎮(zhèn)。同年7月9日,烏達鎮(zhèn)改設烏達市(縣級),行政區(qū)域不變。1965年2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主席烏蘭夫主持召開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同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專區(qū)有關旗縣行政界線問題會議。雙方本著互諒、互讓、解決問題的共同愿望,經過協(xié)商,就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與同古浪、武威、民勤、永昌、臨澤、肅北各縣之間爭議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界線達成協(xié)議。
1967年11月,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成立,各旗縣市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管轄。197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烏達市,其區(qū)域并入烏海市(地級),直隸內蒙古自治區(qū)。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內蒙古自治區(qū)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區(qū)劃,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劃回內蒙古自治區(qū)。同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善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工作對外辦公。1980年5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長)成立,盟機關駐巴彥浩特鎮(zhèn),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