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爾,又稱抄兀爾,蒙古族拉弦樂器,產(chǎn)生于13世紀蒙古草原。早在14世紀成書的《成吉思汗箴言》中,就有關于成吉思汗時代民間和宮廷里演奏潮爾的記載,是2009年(第二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外弓弦樂器,聲音渾厚、悠揚。先民在祭祀、慶典、婚宴、那達慕、民間娛樂等活動中用來伴奏、說唱、蟒古斯因·烏力格爾、民歌演唱以及獨奏和合奏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成為早期宮廷音樂的主要樂器之一。
早期的潮爾制作工藝比較簡單,琴頭是長方形的,沒有任何裝飾。之后琴師和匠人在琴頭的造型上做一些裝飾。選優(yōu)質的木料做琴桿、琴箱。琴頭雕刻的樣式較多,如龍頭、馬頭、鹿頭、人頭(人頭顱骨),還有其他一些傳統(tǒng)的雕刻式樣。琴箱有倒梯形、方形、六邊形等。琴箱前后用羊皮、馬皮、牛皮或蟒皮蒙面,背面設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底部,連接到琴頭部兩個弦軸上,琴碼分上下兩個。琴弦和弓弦均用馬尾制作,兩根琴弦外高音,內低音。
潮爾低音弦一般不演奏旋律,常與高音弦同時拉響,奏出持續(xù)音,與高音弦律聲部形成二聲部。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歌舞、說唱伴奏。
傳統(tǒng)的定弦法蒙古語叫“掃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還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拇指、食指、無名指、小指緊貼著琴弦上下滑動,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還有揉弦、壓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
潮爾是蒙古民族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產(chǎn)物,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它的音色具有粗獷、奔放、悠遠的特色。古老的潮爾記載著蒙古族歷史文化,它對研究蒙古民族文化藝術、民俗民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潮爾,又稱抄兀爾,蒙古族拉弦樂器,產(chǎn)生于13世紀蒙古草原。早在14世紀成書的《成吉思汗箴言》中,就有關于成吉思汗時代民間和宮廷里演奏潮爾的記載,是2009年(第二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外弓弦樂器,聲音渾厚、悠揚。先民在祭祀、慶典、婚宴、那達慕、民間娛樂等活動中用來伴奏、說唱、蟒古斯因·烏力格爾、民歌演唱以及獨奏和合奏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成為早期宮廷音樂的主要樂器之一。
早期的潮爾制作工藝比較簡單,琴頭是長方形的,沒有任何裝飾。之后琴師和匠人在琴頭的造型上做一些裝飾。選優(yōu)質的木料做琴桿、琴箱。琴頭雕刻的樣式較多,如龍頭、馬頭、鹿頭、人頭(人頭顱骨),還有其他一些傳統(tǒng)的雕刻式樣。琴箱有倒梯形、方形、六邊形等。琴箱前后用羊皮、馬皮、牛皮或蟒皮蒙面,背面設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底部,連接到琴頭部兩個弦軸上,琴碼分上下兩個。琴弦和弓弦均用馬尾制作,兩根琴弦外高音,內低音。
潮爾低音弦一般不演奏旋律,常與高音弦同時拉響,奏出持續(xù)音,與高音弦律聲部形成二聲部。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歌舞、說唱伴奏。
傳統(tǒng)的定弦法蒙古語叫“掃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還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拇指、食指、無名指、小指緊貼著琴弦上下滑動,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還有揉弦、壓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
潮爾是蒙古民族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產(chǎn)物,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它的音色具有粗獷、奔放、悠遠的特色。古老的潮爾記載著蒙古族歷史文化,它對研究蒙古民族文化藝術、民俗民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