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在北部邊境地帶修筑防御用的界壕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長城;近現(xiàn)代出版物和當代影視劇中,有的又稱其為“成吉思汗邊墻”。自今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由東北向西南至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南陰山山脈大青山北麓。占地長度按直線距離,總計約5500千米,在中國境內(nèi)約4600千米,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也有的分為外線、內(nèi)線和支線。
12世紀初,女真族雄起于東北的松花江上游。金天會三年(1125),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繼而與宋朝聯(lián)合推翻遼朝,又乘勝南下逐鹿中原,攻進宋朝京師開封府,俘虜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宋朝被迫遷都臨安府,中國大地形成宋、金、西夏三足鼎力的局面。正當金朝占領中原的時候,世居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后裔各部族乘機興起,塔塔兒部成為金朝后方的威脅。金天會年間(1123—1137),金人便在今興安嶺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既嶺北線,也叫舊長城,全長700千米,防御塔塔兒人南進。繼后,蒙古部在首領鐵木真率領下崛起,戰(zhàn)勝塔塔兒部,統(tǒng)一室韋后裔各部,勢力范圍擴展到大興安嶺一線。金大定年間(1161年始),金世宗完顏雍在大興安嶺南麓的東北路邊境動工修筑金界壕北線、南線及支線,又叫新長城,金承安三年(1198)竣工,全長近5000千米。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金朝在北部邊境地帶修筑防御用的界壕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長城;近現(xiàn)代出版物和當代影視劇中,有的又稱其為“成吉思汗邊墻”。自今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由東北向西南至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南陰山山脈大青山北麓。占地長度按直線距離,總計約5500千米,在中國境內(nèi)約4600千米,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也有的分為外線、內(nèi)線和支線。
12世紀初,女真族雄起于東北的松花江上游。金天會三年(1125),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繼而與宋朝聯(lián)合推翻遼朝,又乘勝南下逐鹿中原,攻進宋朝京師開封府,俘虜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宋朝被迫遷都臨安府,中國大地形成宋、金、西夏三足鼎力的局面。正當金朝占領中原的時候,世居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后裔各部族乘機興起,塔塔兒部成為金朝后方的威脅。金天會年間(1123—1137),金人便在今興安嶺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既嶺北線,也叫舊長城,全長700千米,防御塔塔兒人南進。繼后,蒙古部在首領鐵木真率領下崛起,戰(zhàn)勝塔塔兒部,統(tǒng)一室韋后裔各部,勢力范圍擴展到大興安嶺一線。金大定年間(1161年始),金世宗完顏雍在大興安嶺南麓的東北路邊境動工修筑金界壕北線、南線及支線,又叫新長城,金承安三年(1198)竣工,全長近5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