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朝在北部邊境地帶修筑防御用的界壕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shù)長城;近現(xiàn)代出版物和當代影視劇中,有的又稱其為“成吉思汗邊墻”。自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由東北向西南至武川縣西南陰山山脈大青山北麓。占地長度按直線距離,總計約5500公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約4600公里,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也有的分為外線、內(nèi)線和支線。經(jīng)過興安盟境內(nèi)的是北線主線、東西支線和南線4條。
12世紀初,女真族雄起東北的松花江上游。金天會三年(1125),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王朝。繼而與宋朝聯(lián)合推翻遼王朝,又乘勝南下逐鹿中原,攻進宋朝京師開封府,俘虜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宋朝被迫遷都臨安府,中國大地形成宋、金、西夏三足鼎力的局面。正當金王朝野心勃勃掠占中原的時候,世居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后裔各部族乘機興起,塔塔兒部成為金王朝后方的威脅。金天會年間(1123—1137),金人便在今興安嶺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既嶺北線,也叫舊長城,全長700公里,防御塔塔兒人南進。繼后,蒙古部在首領鐵木真率領下崛起,戰(zhàn)勝塔塔兒部,統(tǒng)一室韋后裔各部,勢力范圍擴展到大興安嶺一線。大定年間(1161年始),金完顏雍在大興安嶺南麓的東北路邊境動工修筑金界壕北線、南線及支線,又叫新長城,金承安三年(1198)竣工,全長近5000公里。
金界壕北線為主線和兩條支線。
主線的東北端起點在大興安嶺東南麓嫩江西岸,今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子村附近,西南延伸經(jīng)阿榮旗、扎蘭屯市南境時,以界壕墻體為與黑龍江省份界線。向西南經(jīng)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和東烏珠穆沁旗等地北部,伸入蒙古國境。再自阿巴嘎旗吉爾嘎朗圖蘇木北部復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西南延伸經(jīng)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至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蘇木魯其根中斷。這部分后被改造為南線。北線的主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全長約1545公里。
北線西支線,東端自扎賚特旗巴彥烏拉蘇木額爾吐北從主線分出,向西經(jīng)科右前旗北部伸入蒙古國境,折向西北,終止在貝爾湖西南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長約270公里。它本是北線的西段,后來北線改筑向西南方伸延,這段形成放棄不用的支線。
東支線在扎賚特旗阿拉達爾蘇木吉日根從主線分出,西南經(jīng)科爾沁右翼前旗大石寨等地,伸延至突泉縣寶石鄉(xiāng)北崗村與南線主線相接,這是后來改筑南線形成的,全長125公里。金明昌年間(1190—1196),金軍遭到弘吉剌部攻擊敗退,只好在原有界壕南方再修金界壕南線,重點防御臨潢府北面及東北方與東北路交界地帶,并在南北交通要道附近的界壕上加筑副壕和副堤。東北端起點在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子村南,與北線的東北端起點相距約3.5公里,西行約15公里至北邊墻壕村與北線相接。西南行經(jīng)阿榮旗、扎蘭屯市南境、扎賚特旗北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長約500公里地段,基本沿用原有北線,只局部改造成雙壕雙墻。自滿族屯向西南伸延的南線全部是新挖掘的。它經(jīng)科爾沁右翼中旗、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再西經(jīng)林西縣凌家營子、板石房子等地,再西行克什克騰旗北部,折向西南經(jīng)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至商都縣北部的馮家村折向西,經(jīng)察哈爾右翼后旗北部、蘇尼特右旗南境,再折向西北至四子王旗魯其根與北線相匯繼續(xù)西行。至達茂聯(lián)合旗額爾登敖包折向西南,至武川縣三份于村折向東南,至武川縣后石背圖村至磁窯村,再折向西南行,至土城子村又折向東南行至上廟溝村南的大青山北麓終止。南線全長1652公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其中武川縣三份子村至后石背圖村間一小段為西北至東南走向,是利用漢外長城遺跡改造的,所以形成之字形。金承安年間,金軍遭到蒙古軍攻擊,臨潢府境內(nèi)的契丹人起事響應。于是,又一次將界壕南移。東北端自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西縣凌家營子,伸向西南經(jīng)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赤峰市松山區(qū)、河北省圍場縣、豐寧縣,再西行內(nèi)蒙古多倫縣、正藍旗南部,向西南經(jīng)太仆寺旗,西經(jīng)河北省康??h,至化德縣折向西北經(jīng)二吉淖爾至商都縣馮家村與原有的主線相合,直至陰山北麓的草原地帶。復線總長約705公里,也就是金代最后挖掘的界壕。在臨潢府、西北路境內(nèi)倉促挖掘一條復線,圍場縣自三義永至桃山間約200公里利用燕秦長城改造,太仆寺旗駱駝山至商都縣二吉淖爾間利用大興安嶺以南的界壕修葺完善,從而形成兩條主線。
勞民傷財而修筑的金代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并沒有阻擋住蒙古的狂飆鐵騎。13世紀初期,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各部,金泰和六年(1206)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多次穿越金界壕,進駐金中部(今北京市)北郊,攻克河北、山西等地,界壕的軍事防御作用隨之消失,逐漸變成一條斷續(xù)不全的遺跡,供后人憑吊。
金界壕作為軍事防御工程,主要是利用壕和墻抗拒騎兵的沖擊。其構(gòu)筑別具一格,壕墻相輔、就地取材,挖取土方翻于內(nèi)側(cè),夯實筑墻,墻高5~6米。界壕由外壕、主墻、內(nèi)壕、副墻組成,寬30~60米。主墻每60~80米或200米,在墻身外側(cè)筑有瞭望臺,呈半圓形,高出墻身30~50厘米,在轉(zhuǎn)折處加筑距離就近些,以便相互聯(lián)系。原來考古界把它叫做馬面,但它不是作戰(zhàn)時拼殺用,只是作為瞭望,所以改稱瞭望臺。每5~10公里筑一邊堡,現(xiàn)殘墻一般高0.5米,壕墻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界壕沿線的土堡有3種。第一種是臨靠界壕或利用壕墻為一面堡墻的小堡,直徑20~40米之間,只能屯住少量官兵,建筑在山口外一側(cè),屬于前方哨所,稱為戍堡。第二種是在南北交通要隘的界壕上興建。兩側(cè)是界壕,土堡南北都有門,南北通行時必須穿過堡內(nèi),堡子規(guī)模略同于戍堡,它是控制南北交通的關卡,稱為關隘。第三種是在界壕以南10~20公里以外修筑的大堡,一般都是邊長500米的方形土堡,四墻上加筑馬面,南面正中開門,堡內(nèi)有較大的建筑臺基,可以屯住大量官兵,是沿邊戍堡、關隘的指揮中心,管領守衛(wèi)界壕數(shù)十公里地段,稱為邊堡。在承安三年(1198)以前修筑的界壕邊堡,沿線配置的瞭望臺、戍堡、關隘和邊堡都有較完整配套,尤其是東北路、臨潢府邊境地帶。承安以后在西北路、西南路邊境興建的,就只見邊堡,基本沒有其他設施。
2001年6月25日,金界壕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金王朝在北部邊境地帶修筑防御用的界壕邊堡,統(tǒng)稱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shù)長城;近現(xiàn)代出版物和當代影視劇中,有的又稱其為“成吉思汗邊墻”。自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由東北向西南至武川縣西南陰山山脈大青山北麓。占地長度按直線距離,總計約5500公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約4600公里,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也有的分為外線、內(nèi)線和支線。經(jīng)過興安盟境內(nèi)的是北線主線、東西支線和南線4條。
12世紀初,女真族雄起東北的松花江上游。金天會三年(1125),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王朝。繼而與宋朝聯(lián)合推翻遼王朝,又乘勝南下逐鹿中原,攻進宋朝京師開封府,俘虜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宋朝被迫遷都臨安府,中國大地形成宋、金、西夏三足鼎力的局面。正當金王朝野心勃勃掠占中原的時候,世居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后裔各部族乘機興起,塔塔兒部成為金王朝后方的威脅。金天會年間(1123—1137),金人便在今興安嶺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既嶺北線,也叫舊長城,全長700公里,防御塔塔兒人南進。繼后,蒙古部在首領鐵木真率領下崛起,戰(zhàn)勝塔塔兒部,統(tǒng)一室韋后裔各部,勢力范圍擴展到大興安嶺一線。大定年間(1161年始),金完顏雍在大興安嶺南麓的東北路邊境動工修筑金界壕北線、南線及支線,又叫新長城,金承安三年(1198)竣工,全長近5000公里。
金界壕北線為主線和兩條支線。
主線的東北端起點在大興安嶺東南麓嫩江西岸,今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子村附近,西南延伸經(jīng)阿榮旗、扎蘭屯市南境時,以界壕墻體為與黑龍江省份界線。向西南經(jīng)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和東烏珠穆沁旗等地北部,伸入蒙古國境。再自阿巴嘎旗吉爾嘎朗圖蘇木北部復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西南延伸經(jīng)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至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蘇木魯其根中斷。這部分后被改造為南線。北線的主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全長約1545公里。
北線西支線,東端自扎賚特旗巴彥烏拉蘇木額爾吐北從主線分出,向西經(jīng)科右前旗北部伸入蒙古國境,折向西北,終止在貝爾湖西南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長約270公里。它本是北線的西段,后來北線改筑向西南方伸延,這段形成放棄不用的支線。
東支線在扎賚特旗阿拉達爾蘇木吉日根從主線分出,西南經(jīng)科爾沁右翼前旗大石寨等地,伸延至突泉縣寶石鄉(xiāng)北崗村與南線主線相接,這是后來改筑南線形成的,全長125公里。金明昌年間(1190—1196),金軍遭到弘吉剌部攻擊敗退,只好在原有界壕南方再修金界壕南線,重點防御臨潢府北面及東北方與東北路交界地帶,并在南北交通要道附近的界壕上加筑副壕和副堤。東北端起點在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子村南,與北線的東北端起點相距約3.5公里,西行約15公里至北邊墻壕村與北線相接。西南行經(jīng)阿榮旗、扎蘭屯市南境、扎賚特旗北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長約500公里地段,基本沿用原有北線,只局部改造成雙壕雙墻。自滿族屯向西南伸延的南線全部是新挖掘的。它經(jīng)科爾沁右翼中旗、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再西經(jīng)林西縣凌家營子、板石房子等地,再西行克什克騰旗北部,折向西南經(jīng)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至商都縣北部的馮家村折向西,經(jīng)察哈爾右翼后旗北部、蘇尼特右旗南境,再折向西北至四子王旗魯其根與北線相匯繼續(xù)西行。至達茂聯(lián)合旗額爾登敖包折向西南,至武川縣三份于村折向東南,至武川縣后石背圖村至磁窯村,再折向西南行,至土城子村又折向東南行至上廟溝村南的大青山北麓終止。南線全長1652公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其中武川縣三份子村至后石背圖村間一小段為西北至東南走向,是利用漢外長城遺跡改造的,所以形成之字形。金承安年間,金軍遭到蒙古軍攻擊,臨潢府境內(nèi)的契丹人起事響應。于是,又一次將界壕南移。東北端自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西縣凌家營子,伸向西南經(jīng)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赤峰市松山區(qū)、河北省圍場縣、豐寧縣,再西行內(nèi)蒙古多倫縣、正藍旗南部,向西南經(jīng)太仆寺旗,西經(jīng)河北省康??h,至化德縣折向西北經(jīng)二吉淖爾至商都縣馮家村與原有的主線相合,直至陰山北麓的草原地帶。復線總長約705公里,也就是金代最后挖掘的界壕。在臨潢府、西北路境內(nèi)倉促挖掘一條復線,圍場縣自三義永至桃山間約200公里利用燕秦長城改造,太仆寺旗駱駝山至商都縣二吉淖爾間利用大興安嶺以南的界壕修葺完善,從而形成兩條主線。
勞民傷財而修筑的金代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并沒有阻擋住蒙古的狂飆鐵騎。13世紀初期,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各部,金泰和六年(1206)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多次穿越金界壕,進駐金中部(今北京市)北郊,攻克河北、山西等地,界壕的軍事防御作用隨之消失,逐漸變成一條斷續(xù)不全的遺跡,供后人憑吊。
金界壕作為軍事防御工程,主要是利用壕和墻抗拒騎兵的沖擊。其構(gòu)筑別具一格,壕墻相輔、就地取材,挖取土方翻于內(nèi)側(cè),夯實筑墻,墻高5~6米。界壕由外壕、主墻、內(nèi)壕、副墻組成,寬30~60米。主墻每60~80米或200米,在墻身外側(cè)筑有瞭望臺,呈半圓形,高出墻身30~50厘米,在轉(zhuǎn)折處加筑距離就近些,以便相互聯(lián)系。原來考古界把它叫做馬面,但它不是作戰(zhàn)時拼殺用,只是作為瞭望,所以改稱瞭望臺。每5~10公里筑一邊堡,現(xiàn)殘墻一般高0.5米,壕墻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界壕沿線的土堡有3種。第一種是臨靠界壕或利用壕墻為一面堡墻的小堡,直徑20~40米之間,只能屯住少量官兵,建筑在山口外一側(cè),屬于前方哨所,稱為戍堡。第二種是在南北交通要隘的界壕上興建。兩側(cè)是界壕,土堡南北都有門,南北通行時必須穿過堡內(nèi),堡子規(guī)模略同于戍堡,它是控制南北交通的關卡,稱為關隘。第三種是在界壕以南10~20公里以外修筑的大堡,一般都是邊長500米的方形土堡,四墻上加筑馬面,南面正中開門,堡內(nèi)有較大的建筑臺基,可以屯住大量官兵,是沿邊戍堡、關隘的指揮中心,管領守衛(wèi)界壕數(shù)十公里地段,稱為邊堡。在承安三年(1198)以前修筑的界壕邊堡,沿線配置的瞭望臺、戍堡、關隘和邊堡都有較完整配套,尤其是東北路、臨潢府邊境地帶。承安以后在西北路、西南路邊境興建的,就只見邊堡,基本沒有其他設施。
2001年6月25日,金界壕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