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力圖召雙耳白塔俗稱“白塔”,亦稱“長壽佛塔”。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區(qū)席力圖召院內。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該塔造型別致,是內蒙古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缽式佛塔。現(xiàn)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塔為覆缽式,全部用漢白玉雕刻壘砌而成。佛塔通高15米。塔體建在一座高1.6米,邊長10.66米的方形高石臺座上,臺座由條石筑成。臺座四周筑有漢白玉欄板,南面有臺階,可登座頂。
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須彌座式,平面呈方形,立面呈亞子形,底部和上部都有三層向內遞進的臺階,中間為雕有雙獅和佛寶圖案的束腰部位,四角配有蟠龍石柱。塔基之上為塔的座身。座身呈階梯型,分五級內收。座身上置一狀如覆缽的塔身。塔身南面設有拱形佛龕,內供長壽佛一尊。再上為塔剎部分。
塔剎又分為三部分組成,包括剎座、剎身、剎頂。剎座為方形,剎身為錐形,由13層相輪組成,稱“十三天”,立于方形的剎座之上。相輪上覆以傘蓋,傘蓋上冠以日、月二輪,組成剎頂。傘蓋、日、月皆為銅制鎏金體。塔剎的傘蓋上,掛有12只鍍金的風鈴,在傘蓋下還有左右對稱的銅制鎏金的流云紋大耳飾,其造型,精美程度極為罕見。
白塔表面遍布石刻,雕飾豐富,工藝精湛。除塔身和塔剎雕刻有大量的梵文經(jīng)字外,其他部位還雕有佛教的七珍、八寶、瑞獸、蟠龍、仙人、菩薩,火焰、祥云、纓絡,以及靈芝、如意、壽字等祝愿活佛吉祥如意、長壽多福的圖案。如此豐富的雕刻內容,既保留佛教文化的內容,又融進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潔白的佛塔,配以鎏金的飾件,再加上彩色的描繪,使整個佛塔更加精美絕倫。
據(jù)史料記載:該塔是席力圖召獨有的建筑。席力圖召,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呼和浩特最早建立和最著名的召廟之一,清乾隆年間,因席力圖召七世、八世活佛均年幼早逝,為此,席力圖召喇嘛建造佛塔供長壽佛,以乞求活佛長壽。故該塔又稱“長壽佛塔”。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席力圖召雙耳白塔俗稱“白塔”,亦稱“長壽佛塔”。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區(qū)席力圖召院內。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該塔造型別致,是內蒙古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缽式佛塔?,F(xiàn)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塔為覆缽式,全部用漢白玉雕刻壘砌而成。佛塔通高15米。塔體建在一座高1.6米,邊長10.66米的方形高石臺座上,臺座由條石筑成。臺座四周筑有漢白玉欄板,南面有臺階,可登座頂。
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須彌座式,平面呈方形,立面呈亞子形,底部和上部都有三層向內遞進的臺階,中間為雕有雙獅和佛寶圖案的束腰部位,四角配有蟠龍石柱。塔基之上為塔的座身。座身呈階梯型,分五級內收。座身上置一狀如覆缽的塔身。塔身南面設有拱形佛龕,內供長壽佛一尊。再上為塔剎部分。
塔剎又分為三部分組成,包括剎座、剎身、剎頂。剎座為方形,剎身為錐形,由13層相輪組成,稱“十三天”,立于方形的剎座之上。相輪上覆以傘蓋,傘蓋上冠以日、月二輪,組成剎頂。傘蓋、日、月皆為銅制鎏金體。塔剎的傘蓋上,掛有12只鍍金的風鈴,在傘蓋下還有左右對稱的銅制鎏金的流云紋大耳飾,其造型,精美程度極為罕見。
白塔表面遍布石刻,雕飾豐富,工藝精湛。除塔身和塔剎雕刻有大量的梵文經(jīng)字外,其他部位還雕有佛教的七珍、八寶、瑞獸、蟠龍、仙人、菩薩,火焰、祥云、纓絡,以及靈芝、如意、壽字等祝愿活佛吉祥如意、長壽多福的圖案。如此豐富的雕刻內容,既保留佛教文化的內容,又融進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潔白的佛塔,配以鎏金的飾件,再加上彩色的描繪,使整個佛塔更加精美絕倫。
據(jù)史料記載:該塔是席力圖召獨有的建筑。席力圖召,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呼和浩特最早建立和最著名的召廟之一,清乾隆年間,因席力圖召七世、八世活佛均年幼早逝,為此,席力圖召喇嘛建造佛塔供長壽佛,以乞求活佛長壽。故該塔又稱“長壽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