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烏拉古城址位于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輝蘇木西北17公里,東距今輝河主河道10公里,西距輝河舊河道2公里,城址東1公里為巴彥烏拉,古城東墻緊靠一條已干涸的河岔。
古城近似方形,方向北偏西30度。城墻土筑,南北長410米,東西寬440米,周長約1700米,殘高1.3米~2米,底寬約15米,頂寬約4米,無馬面,四角有角樓,高約2.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城門,門寬約18米,無甕門。城墻外護(hù)城壕不明顯。內(nèi)城土墻高僅0.3米,坍寬約10米。城內(nèi)南門到北門呈一條中軸線,主要建筑均貫穿在這條中軸線上。最大建筑在黨中央,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2米,東西寬約40米,高約3米,其前方有長約10米、寬約20米的臺階。建筑址上殘磚碎瓦俯拾皆是。
柱礎(chǔ)坑排列成行,東北角上出露的玄武巖柱礎(chǔ)石,呈不規(guī)則六角形,質(zhì)樸無紋。其正北,有東西一字排開的3個方形建筑址,邊長約20米,高約1.5米,中間的建筑址正對黨中央的最大建筑,與其同在中軸線上,其間有青磚鋪砌的甬道相連,甬道長約66米、寬6米。黨中央建筑往南至南門之間也有青磚甬道,長156米、寬6米。黨中央建筑至東門之間有一條甬道,但鋪砌的青磚已所剩無幾。
城內(nèi)遺物主要為磚瓦等。磚為青灰色,個別帶有繩紋,長34厘米~35厘米,寬17厘米,厚4.5厘米~5.5厘米。瓦的種類較多,背面均帶布紋。大多為青灰色的板瓦和筒瓦,琉璃瓦的胎均為紅色,釉色分黃、綠兩種,有瓦滴、瓦當(dāng)、脊飾、筒瓦及飾半釉的板瓦等,圖案以有龍紋者最具特色。
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文物站米文平結(jié)合有關(guān)文獻(xiàn)進(jìn)行研究認(rèn)為,坐落在輝河岸邊的巴彥烏拉古城,即蒙古汗國時期的所謂“斡赤斤大帳”所在地,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故城。巴彥烏拉古城已成為呼倫貝爾盟地區(qū)第二座有史可查的城址。
巴彥烏拉古城址位于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輝蘇木西北17公里,東距今輝河主河道10公里,西距輝河舊河道2公里,城址東1公里為巴彥烏拉,古城東墻緊靠一條已干涸的河岔。
古城近似方形,方向北偏西30度。城墻土筑,南北長410米,東西寬440米,周長約1700米,殘高1.3米~2米,底寬約15米,頂寬約4米,無馬面,四角有角樓,高約2.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城門,門寬約18米,無甕門。城墻外護(hù)城壕不明顯。內(nèi)城土墻高僅0.3米,坍寬約10米。城內(nèi)南門到北門呈一條中軸線,主要建筑均貫穿在這條中軸線上。最大建筑在黨中央,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2米,東西寬約40米,高約3米,其前方有長約10米、寬約20米的臺階。建筑址上殘磚碎瓦俯拾皆是。
柱礎(chǔ)坑排列成行,東北角上出露的玄武巖柱礎(chǔ)石,呈不規(guī)則六角形,質(zhì)樸無紋。其正北,有東西一字排開的3個方形建筑址,邊長約20米,高約1.5米,中間的建筑址正對黨中央的最大建筑,與其同在中軸線上,其間有青磚鋪砌的甬道相連,甬道長約66米、寬6米。黨中央建筑往南至南門之間也有青磚甬道,長156米、寬6米。黨中央建筑至東門之間有一條甬道,但鋪砌的青磚已所剩無幾。
城內(nèi)遺物主要為磚瓦等。磚為青灰色,個別帶有繩紋,長34厘米~35厘米,寬17厘米,厚4.5厘米~5.5厘米。瓦的種類較多,背面均帶布紋。大多為青灰色的板瓦和筒瓦,琉璃瓦的胎均為紅色,釉色分黃、綠兩種,有瓦滴、瓦當(dāng)、脊飾、筒瓦及飾半釉的板瓦等,圖案以有龍紋者最具特色。
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文物站米文平結(jié)合有關(guān)文獻(xiàn)進(jìn)行研究認(rèn)為,坐落在輝河岸邊的巴彥烏拉古城,即蒙古汗國時期的所謂“斡赤斤大帳”所在地,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故城。巴彥烏拉古城已成為呼倫貝爾盟地區(qū)第二座有史可查的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