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城北線起自呼和浩特武川縣,向西行,越過蒙古國,再進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東北境。長城內外發(fā)現(xiàn)有漢代烽燧址遺址,分布在阿拉善右旗和阿拉善左旗境內。
1.阿拉善右旗烽燧。阿拉善右旗境內有兩列東西并列的烽燧。一列位于該旗西部,在龍首山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通過。東南自甘肅永昌縣進入額日布蓋蘇木西南查呼太,向西北行經(jīng)龍首山、桃呼拉山、狼娃山、腦公布勒格,至努日蓋蘇木喇伯敦,向北伸入額濟納旗古日乃蘇木境內,在長約200公里地段有燧址25座,間距2 500~10 000米,筑于山頂或高地上,有石塊壘砌和砂土夯筑兩種。最大的一座呈正方形,邊長11米,殘高約9米,最小的一座呈長方形,長7米、寬5米、殘高5米,燧址散布有灰陶片。
另一列燧在阿拉善右旗東半部,從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面通過。南起自巴丹吉林沙漠東南邊緣雅布賴山,在此山南坡中段的塔興敖包,向東北行經(jīng)孟根布拉蘇木西北部,再東北經(jīng)阿拉騰敖包蘇木西部,折向西北至塔木素格布拉格蘇木烏蘭超恩吉中斷,在長約350公里地段內共有燧址54座,間距3 000~10 000米:烽燧大多用石塊壘砌,少數(shù)用土夯筑,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燧址上發(fā)現(xiàn)有灰陶片。
2.阿拉善左旗烽燧。境內現(xiàn)存2座漢代烽燧址,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北部的哈烏拉山之北,亞瑪雷克沙漠之南的山地上。兩座烽燧東西橫列,西方與阿拉善右旗筍布日列燧相望,東經(jīng)狼山可通至朔方郡內,它是漢長城南面的條東西向通信設施。因這一帶地區(qū)沙化嚴重,其他燧址已無存。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漢長城北線起自呼和浩特武川縣,向西行,越過蒙古國,再進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東北境。長城內外發(fā)現(xiàn)有漢代烽燧址遺址,分布在阿拉善右旗和阿拉善左旗境內。
1.阿拉善右旗烽燧。阿拉善右旗境內有兩列東西并列的烽燧。一列位于該旗西部,在龍首山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通過。東南自甘肅永昌縣進入額日布蓋蘇木西南查呼太,向西北行經(jīng)龍首山、桃呼拉山、狼娃山、腦公布勒格,至努日蓋蘇木喇伯敦,向北伸入額濟納旗古日乃蘇木境內,在長約200公里地段有燧址25座,間距2 500~10 000米,筑于山頂或高地上,有石塊壘砌和砂土夯筑兩種。最大的一座呈正方形,邊長11米,殘高約9米,最小的一座呈長方形,長7米、寬5米、殘高5米,燧址散布有灰陶片。
另一列燧在阿拉善右旗東半部,從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面通過。南起自巴丹吉林沙漠東南邊緣雅布賴山,在此山南坡中段的塔興敖包,向東北行經(jīng)孟根布拉蘇木西北部,再東北經(jīng)阿拉騰敖包蘇木西部,折向西北至塔木素格布拉格蘇木烏蘭超恩吉中斷,在長約350公里地段內共有燧址54座,間距3 000~10 000米:烽燧大多用石塊壘砌,少數(shù)用土夯筑,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燧址上發(fā)現(xiàn)有灰陶片。
2.阿拉善左旗烽燧。境內現(xiàn)存2座漢代烽燧址,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北部的哈烏拉山之北,亞瑪雷克沙漠之南的山地上。兩座烽燧東西橫列,西方與阿拉善右旗筍布日列燧相望,東經(jīng)狼山可通至朔方郡內,它是漢長城南面的條東西向通信設施。因這一帶地區(qū)沙化嚴重,其他燧址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