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入與發(fā)展
東正教又稱東方正統(tǒng)基督教,或稱希臘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別之一。
東正教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大規(guī)模傳入是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的。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東鐵路開始勘建時,大批俄國鐵路勘測工程技術人員進入呼倫貝爾境內(今呼倫貝爾市),預定筑路地域。以后隨著鐵路通車營運,俄國鐵路職工、家屬、工商業(yè)者等移民便在鐵路沿線“蜂屯蟻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東鐵路公司西部工區(qū)在滿洲里火車站南側修建了謝拉菲姆教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赤塔教會修士司祭米海依發(fā)動募捐,在滿洲里西二道街修建伊諾根其耶夫教堂,以及同年由中東鐵路公司投資在海拉爾鐵道北修建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主易圣容或譯基督變容)西部區(qū)中心教堂等。
與此同時,在呼倫貝爾境內還出現(xiàn)一些俄國人(基本上屬于非法越境者)進行東正教傳播活動。即那些趁清末邊防管理松弛,由額爾古納河以西俄方一側非法移人中國境內定居的后貝加爾俄國農民,在今額右旗境內的三河流域進行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生產(chǎn),形成許多俄國僑民聚居的村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已有24屯1031戶,興建教堂,從事宗教活動。
民國元年(1912年)初,呼倫貝爾“獨立”后,沿邊各卡倫被俄兵搗毀,使原來就不夠健全的邊防管理制度廢弛,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俄國人越河移住中國幾乎不受限制。有大批俄國邊民移住中國境內的額爾古納河以東,大舉耕墾。民國17年(1928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夕,呼倫貝爾盟中東鐵路沿線及額右旗三河一帶,俄國移民已達2萬余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又有數(shù)萬名被紅軍擊敗的白俄官兵整建制或零星地撤退到中國邊境地區(qū),他們中許多人后來在呼倫貝爾盟各地落戶。額爾古納河以西后貝加爾地區(qū)的俄國農民,或受白匪的威脅逼迫,或受反革命分子的蠱惑欺騙,或因逃避戰(zhàn)禍,也越界來到三河一帶安家落戶。20世紀30年代初,已形成大小近30個由俄國移民組成的村落和10余個中俄雜居的村屯,有的幾乎是全村村民全部搬了過來。
隨著呼倫貝爾盟東正教徒的急劇增多,東正教會的傳教活動以及教堂的建設也進入急劇發(fā)展時期。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滿洲里建成第一座東正教堂起,截至20世紀40年代末,在呼倫貝爾盟各地先后建有不同規(guī)模的東正教堂38座。其間,除個別關閉、拆遷或毀于戰(zhàn)火外,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僑大批回國前,全市有東正教堂共約30座(不含幾處臨時祈禱所)。
1954—1955年,根據(jù)蘇聯(lián)政府安排,呼倫貝爾盟有2萬余名蘇僑回國。大多數(shù)村屯的蘇僑連同教堂的神職人員一起離境,隨之各地東正教堂陸續(xù)關閉。
宗教活動
1956年中華東正教會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哈爾濱俄羅斯東正教會正式歸屬中華東正教會。不久,由北京派中國籍司祭杜弼寧接管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東正教堂,司祭姚寶順接管呼倫貝爾盟牙克石教堂。從此,結束了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呼倫貝爾盟的活動,而由中華東正教會本著“自傳、自信、自養(yǎng)”的“三自”愛國原則,進行宗教活動。1956年秋,中華東正教會派員接管呼倫貝爾盟教務時,作為教徒主體的全盟蘇僑或無國籍俄羅斯人,只剩3000余人,另外約有幾千人雖然也信奉該教,但其信教熱情遠不及俄僑。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市俄僑已不足600人,分散居住各地,且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中外混合國籍家庭成員,對宗教活動已失去熱情?!拔幕蟾锩鼻?,海拉爾、牙克石的東正教堂已顯現(xiàn)出破敗、冷落的狀況,“文化大革命”中紅衛(wèi)兵破“四舊”時被搗毀。
1978年以后,大多數(shù)信教群眾由家庭活動走向社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7016名華俄后裔人口中,約有2500余人信仰東正教。由于該旗原有的10余處東正教堂早已關閉,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被拆毀,信教群眾的嬰兒出生命名、洗禮及婚喪禮儀等無法進行。根據(jù)信教群眾的要求,額爾古納右旗人民政府自1988年以來幾次申請恢復重建部分東正教堂。
組 織
一、活動場所
在未建立正式教堂或臨時祈禱場所之前,俄羅斯人均能自覺地進行家庭宗教活動。教徒們胸前佩戴十字架,此架從出生經(jīng)過洗禮后帶上,從不摘掉。家家戶戶室內墻角設神龕,用以供奉基督耶穌和圣母瑪麗婭,旁邊擺放圣經(jīng)。每日三餐前后、就寢前、起床后及周末,都要對著圣像進行謝圣恩、禱告、懺悔等活動。
東正教教徒,嬰兒出生要到教堂命名、注冊和洗禮,男女婚嫁也要到教堂去注冊,由牧師主持婚禮儀式并予祝福。教徒死亡、喪葬也要到教堂舉行宗教儀式,并到教會指定的墓地下葬。此外,每年還例行公眾宗教活動,首先是每周例行禮拜活動,其次是一年中例行的13大節(jié)日,再就是每年一度的本教堂命名紀念日。
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東鐵路公司在滿洲里修建謝拉菲姆夫斯卡婭教堂起,至20世紀40年代末止,俄羅斯東正教在呼倫貝爾盟由西到東,而后自南而北,依托俄僑聚居區(qū)域,建成一大批教堂。其中,滿洲里轄區(qū)內有5所,海拉爾市有4所,牙克石市有8所,額爾古納右旗有15所,陳巴爾虎旗有4所,扎蘭屯市和新巴爾虎左旗各1所。教堂的建筑年代是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以前的有5所,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至民國9年(1911—1920年)的有8所,建于民國20—34年(1931—1945年)的有20所,其余5所是民國35年(1946年)后修建的。20世紀50年代初,全市東正教徒約在3.5萬~4萬人,大部分教堂在1956年前后蘇僑回國后關閉。
圣謝拉菲莫教堂 原址在滿洲里市南區(qū)今鐵路俱樂部處(又稱圣米哈伊爾教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東鐵路公司修建。東北淪陷時期,由于滿洲里市俄僑日漸稀少,且居住路北,同時路北也有教堂,予以封閉。民國35年(1946年),該教堂圣像、法器等物品陳設,全部移到該市圣伊諾根其耶夫教堂,教堂由蘇聯(lián)駐滿洲里領事館雇用房產(chǎn)管理員海曼維奇(蘇僑)兼管。
圣伊諾根其耶夫教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俄羅斯東正教牧師米哈伊修建,為木制簡易教堂,原址在滿洲里市西二道街106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失火燒毀。民國5年(1916年),用石頭改建。民國9年(1920年)竣工,建筑面積403.2平方米,高38米。另有200平方米神職人員住宅,67.5平方米廂房。有各種神像、法器300余件。民國14年(1925年),米哈伊病故后,歷任牧師有7人,最后一任是大司祭契庫洛維奇。
該教堂在20世紀20—30年代還兼辦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慈善事業(yè),在滿洲里市東正教徒中有較大影響。
圣母瑪麗婭·卡扎恩斯卡婭教堂 民國20年(1931年)5月,由拉甫柯夫(早期掌堂牧師)修建,原址在滿洲里市三道街44號(今人民醫(yī)院門診部)。民國27年(1938年)2月,哈爾濱委派牧師拉法羅維奇掌堂。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教堂關閉。
圣米哈伊爾——阿爾漢吉斯科教堂 民國12年(1923年),由斯基德爾斯基修建,位于扎賚諾爾礦區(qū)西山(今編織廠)。首任司祭阿別茨基,最后一任司祭是彼得羅。1959年,教堂關閉,其內部陳設和圣像等物移往圣伊利雅教堂。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另一座叫依利亞教堂,舊址在今礦區(qū)小站,歷任15屆神職人員。
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教堂 漢語譯作“主易圣容”或“基督變容”教堂,位于海拉爾市鐵道北原正陽街20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東鐵路公司投資修建。民國32年(1943年),掌堂牧師是凱爾托克費切夫,信徒約1450人,主要是住鐵道北及夾信子一帶的俄僑。民國34年(1945年)8月,教堂于毀于戰(zhàn)火。
卡扎恩斯克——保果羅甫斯卡婭教堂該教堂 位于海拉爾市西頭道街路北(今該市房地管理局所屬“悅來貨?!保?。民國17年(1928年),由俄僑集資修建,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240平方米。民國32年(1943 年),信徒約800人,掌堂牧師包戈留保夫·菲·瓦,在該教堂連續(xù)任職10余年。同年,因“通蘇”被日軍殺害,牧師一職由羅斯切斯·拉甫坎接任。1956年秋,北京中華東正教會全部接管中國境內東正教事務后,北京教會派中國籍牧師杜弼寧接管此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封閉。
卡扎恩斯克——包格羅仁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牙克石頭道街。民國19年(1930年),由葉爾金·吉莫菲首倡,俄僑集資修建。首任牧師葉爾金·吉莫菲。民國28年(1939年),由斯米爾諾夫·吉米特里·謝苗諾維奇繼任。民國34年(1945年),該教堂擁有外僑信徒約5000人,其中蘇僑和無國籍人約3600人(含牙克石街約2700人及其周邊的尼格萊、莫拐、烏魯西等海拉爾河北岸村屯1400余人)。
圣尼古拉教堂 該教堂位于扎蘭屯市(今永安路鐵路俱樂部對面職業(yè)高中院內)。民國4年(1915年),由當?shù)囟韮S籌款修建。民國17 —24年(1928—1935年),掌堂牧師格林斯基·阿爾捷米·特拉菲莫維奇。20世紀50年代初,有信徒430余人。1955年,關閉。
圣斯特列欽斯克——彼特羅帕甫洛夫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額爾古納右旗三河鎮(zhèn)。民國21年(1932年)6月,由當?shù)貎S民集資建成,木結構。民國28年(1939年),重建,并改稱斯列德尼雅高斯波熱三河哥薩克黨中央寺院。民國33年(1944 年),有信徒約1800人。截至1956年關閉前,歷任牧師計13人,首任大司祭是嘎烏利爾·蘭斯基。末任牧師是尼古拉·菲得羅維奇·皮薩列夫。
圣波科羅甫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額爾古納右旗上庫力鄉(xiāng)。民國14年(1925年),由當?shù)貎S民修建。民國23年(1934年),改建。歷任牧師共7屆,首任牧師是吉米特里·斯特列里尼柯夫。東北淪陷時期該教堂兼管上庫力、巴格羅甫卡、拉布大林、那爾馬克奇等村落。1956年,關閉。
圣符拉基米爾修道院 該教堂位于額右旗什爾佛維村(此地1945 年前俄僑稱為波特索尼其那雅,意為“向陽谷”,漢族居民則稱為“姑子廟”)。民國24年(1935年),由哈爾濱東正教會主教米列吉·扎普羅夫斯基倡議,并得到日偽地方當局贊同,由三河街薩甫羅尼·維諾格拉多夫帶頭捐款集資修建。民國26年(1937年)5月,落成,由哈爾濱教會特派季米特里·沃茲尼先斯基主教前來主持開院儀式。從開院到民國22年(1943年),大司祭是基阿其洛夫·蓋奧爾基,修士共18人。1954年,修士只剩5人,有信徒288人。1955年,關閉。
卡贊圣母教堂 該教堂位于牙克石市東一道街,始建于民國15年(1926年),是巴林至滿洲里沿線最高的教堂。民國18年(1929年),被火燒毀。民國19年(1930年),重建,歷經(jīng)8任牧師,有教徒1928名(其中女1043名),除2名是華人外,均系俄羅斯人或華俄混血人。1957年,查封關閉。
圣母烏斯賓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坐落于奇洛圖村(今額爾古納右旗一分場二隊)。民國17年(1928年)建立,信徒600名。1955年關閉。
二、舊教
又稱東正教舊禮儀派,是17世紀從俄羅斯東正教中分離出的一個支派。教派宗教意識頗濃,嚴守教規(guī)。他們除例行復活節(jié)的“四旬大齋”外,每周三五堅持素食,禁用酒類、煙草、紅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用品。音樂舞蹈亦在限制之列。他們不與異教徒同桌進餐。教徒身上的毛發(fā)終身不修剪。據(jù)民國28年(1939年)統(tǒng)計,額爾古納旗有1700余名舊教徒,共有禮儀教堂3座。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僑和神職人員回國后,停止一切活動。
1992年,開始建設教堂,建筑面積234.38平方米,國家宗教局、自治區(qū)宗教局、呼倫貝爾盟宗教局先后投入63萬元,額爾古納市政府投入50萬元,額爾古納市拉布大林牧場、蘇沁牧場投入114.8萬元。目前,該教堂包括附屬設施、教堂內部設施全部完成,教堂內的宗教用品基本齊全,已于2009年8月經(jīng)自治區(qū)政府宗教局批準,正式登記開放。
三、教堂機構
在全俄東正教牧師之下,神職人員的神品(即各級神職人員的權力和品級)分為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士大司祭、司祭、大輔祭、輔祭。
呼倫貝爾盟各地的東正教堂,在不同歷史時期曾分屬于不同的教區(q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滿洲里謝拉菲莫夫斯卡婭教堂等均隸屬于赤塔市的后貝加爾教區(qū)。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后,俄羅斯東正教最高教務會議發(fā)布命令,將中東鐵路沿線的東正教事務劃歸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管轄,其中哈爾濱以西地區(qū)由北京傳教士團委托哈爾濱江橋南岸的“圣母領報”(布拉格維申斯克)教堂代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經(jīng)沙皇尼古拉二世批準,俄國東正教教廷發(fā)布命令,將北滿及寬城子—綏芬河、寬城子—滿洲里鐵路沿線各地教務,由北京傳教士團移交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教區(qū)領導,但實際執(zhí)行中哈爾濱“圣母領報”教堂及此前由其直轄的呼倫貝爾盟鐵路沿線的幾個教堂,仍由駐北京傳教士團直接領導管理。
俄國十月革命后,一批俄羅斯東正教神職人員逃亡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于民國11年(1922年)組成流亡教廷。3月,流亡教廷發(fā)布命令,在哈爾濱組建臨時教區(qū)管理局,由梅佛季任大主教。下設3個監(jiān)督區(qū)(也稱分教區(qū)),即哈爾濱監(jiān)督區(qū)、東部監(jiān)督區(qū)、西部監(jiān)督區(qū)(以海拉爾為中心)。民國14年(1925年)秋,梅佛季大主教曾來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地區(qū)視察教務,決定在三河地區(qū)單獨設立1個監(jiān)督區(qū),直屬哈爾濱教區(qū)。
民國12年(1923年)6月,北京傳教士團首腦維克托爾大主教等人抵哈爾濱,決定將原由北京傳教士團管轄的奉天(沈陽)、新京(長春)、吉林教堂及哈爾濱、海拉爾、滿洲里、大連、旅順等地的教堂、修道院、墓地全部移交“哈爾濱及滿洲督主教”梅列基領導管理。呼倫貝爾盟各地東正教堂分屬第六(濱洲線)、第七(齊齊哈爾)和第八(三河)3個監(jiān)督區(qū),其中第六監(jiān)督區(qū)以海拉爾為中心,沿濱洲線向西管到滿洲里,向東管到免渡河。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以東各地,如博克圖、雅魯、巴林、扎蘭屯等地教堂由設在齊齊哈爾的第七監(jiān)督區(qū)管轄,其余各教堂則基本上歸三河監(jiān)督區(qū)領導。這種領導體制在東北淪陷時期一直維持下來。民國34年(1945年),哈爾濱教區(qū)歸屬莫斯科全俄東正教牧師管轄。1956年11月,哈爾濱教會正式歸屬中華東正教會。
在中華東正教會接管前,呼倫貝爾盟各地的近40座教堂,在各監(jiān)督區(qū)監(jiān)督下,又分屬于若干中心教堂。
額爾古納右旗有5個中心教堂:三河鎮(zhèn)斯特列欽斯克——彼特羅帕甫洛甫斯卡婭教堂,上庫力圣波格羅甫斯卡婭教堂,鮑比萊屯圣波科羅甫娜婭教堂,什爾佛維屯圣符拉吉米爾修道院等。
滿洲里市轄區(qū)中心教堂是伊諾根其耶夫教堂。此外,該教堂還兼轄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的嵯崗、赫爾洪得等地的教務活動。
其余幾個中心教堂有海拉爾卡扎恩斯克·波格羅甫斯卡婭教堂,轄扎羅木得及鄰近地區(qū)的教務活動;牙克石卡扎恩斯克——波格羅仁斯卡婭教堂轄烏魯西屯、陳巴爾虎旗那吉屯、特尼河屯、阿桑屯、牙克石街、免渡河等地的教務活動;博克圖教堂轄巴林、雅魯、扎蘭屯等教務活動。
呼倫貝爾盟各地教堂的規(guī)模不等,有些是規(guī)模較大的地區(qū)中心教堂,更多的是在中心教堂領導下的村屯基層教堂,并不是一切教堂都配有專職神職人員,但中心教堂一般都配備1人以上。中心教堂神職人員的神品,一般要高于普通教堂。如三河的中心教堂,除直接管理三河鎮(zhèn)本身的教務外,還負責領導鄰近的奇洛圖等四五個村屯的教務工作,故一直配有神職人員2~3人,此外設護堂雜役1人。該堂從民國21年(1932年)建成起,到1956年關閉止,歷任神職人員13人,其中就有神品為大司祭的高層神職人員6人。其余也都是司祭(牧師)或修士司祭,而沒有像一些小教堂那樣任用輔祭以下低神品職務的人擔任掌堂神職的情況。全市各地教堂共有不同神品等級的神職人員20人左右。
在各地教堂中,除專職神職人員外,還有業(yè)余的輔助神職人員,即唱詩班(又譯作贊美詩合唱團或“圣樂團”)成員。唱詩班無固定編制,依教堂規(guī)模和當?shù)亟掏綌?shù)量而定,可大可小,有的小教堂只設一名贊美詩歌手而不組團。
在各教堂中,另由教徒公推出一些人組成若干機構,協(xié)助牧師管理教堂有關事宜。這些機構主要有理事會、監(jiān)事會及婦女清潔衛(wèi)生組等。
理事會:負責處理教堂日常事務,如教堂的管理維修,財務收支,財產(chǎn)經(jīng)營管理,大型宗教活動的組織安排等。其成員有主席、副主席、理事、會計和管理員等若干人。有些小教堂不設理事會,而由教徒公推一兩名德高望重的長老任教堂管理人,行使理事會職權。
監(jiān)事會:是教堂的監(jiān)宗機構,由主席、副主席和若干委員組成,有的小教堂只設1名監(jiān)宗委員而不設監(jiān)事會。此機構負責監(jiān)督檢查神職人員、管理機構成員和所有教徒有無違反教規(guī)、教義的過失行為并作相應處理;負責神職人員的變動以及信徒入教的審查接納等。
婦女清潔衛(wèi)生組:一般由青年女教徒組成,負責教堂內部的清潔衛(wèi)生。
節(jié) 慶 活 動
俄羅斯族節(jié)日均與東正教的節(jié)日有關,一年中有13大節(jié)日,其中一些節(jié)日充滿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13大節(jié)日是:
圣誕節(jié) 或稱主降生日,1月7日。
主領洗 又稱冰上洗禮祭,1月19日。
主進堂 2月15日至4月26日,此節(jié)時間為7周,又稱四旬大齋,在此期間教徒忌葷吃素,但奶食不限。
圣母領報 4月7日。
主進圣城 4月19日。
耶穌復活節(jié) 即巴斯克節(jié),4月26日。
主升天 6月4日。
圣神降臨 7月1日。
主易圣容 8月19日。
圣母安息 8月28日。
圣母圣誕日 9月21日。
舉榮圣架 9月27日。
圣母進堂 11月4日。
這些節(jié)日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逐年減少,或者例行淡薄。特別是因俄僑回國,神父、牧師也隨著西遷或去別國,自20世紀50 年代開始,大部分節(jié)日活動已停止?,F(xiàn)在每年只有“圣誕節(jié)”和“耶穌復活節(jié)”,年年例行慶祝,其他節(jié)慶雖有恢復,但沒有什么大型的統(tǒng)一活動。
圣誕節(jié)在每年的1月7日。按慣例,節(jié)日這天除念經(jīng)祈禱外,教堂要插松枝,家家戶戶亦折些松枝,講究的人家室內另行布置一番,掛滿五顏六色的裝飾品及玩具、糖果、糕點等兒童禮品,并烤制大型生日蛋糕。
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是“耶穌復活節(jié)”,俄語稱“巴斯克節(jié)”。傳說其隆重程度不亞于漢族的春節(jié)。在節(jié)日到來之前,人們開始忙碌,室內粉刷一新,圣像龕前精心布置、裝飾。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風味、不同造型的糕點,點心中有一種呈圓柱狀的大蛋糕,俄語稱“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XB”兩字母是俄文“基督復活”的縮寫字頭),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人們還要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孩子們的口袋裝滿彩蛋,一早便上街頭,小朋友們相遇要互致節(jié)日快樂,同時拿出彩蛋相碰,比試硬度。家里來客也以彩蛋款待。過去有教堂時,巴斯克節(jié)前夕要作徹夜彌撒。在沒有教堂的地方,人們要在圣像前點起小蠟燭。節(jié)日當晚,家家燈光閃爍,徹夜通明。長者要向兒童贈送禮品,青壯年男女要到長者那里請安祝福。節(jié)日通常要持續(xù)7天,人們備下酒菜,相邀聚會,輪流做東,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節(jié)日里,有些人家還要為少男少女搭起秋千架,一男一女或數(shù)對男女邊蕩秋千邊唱民歌,氣氛特別歡快。
(摘自《宗教志》,文字略有改動)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傳入與發(fā)展
東正教又稱東方正統(tǒng)基督教,或稱希臘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別之一。
東正教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大規(guī)模傳入是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的。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東鐵路開始勘建時,大批俄國鐵路勘測工程技術人員進入呼倫貝爾境內(今呼倫貝爾市),預定筑路地域。以后隨著鐵路通車營運,俄國鐵路職工、家屬、工商業(yè)者等移民便在鐵路沿線“蜂屯蟻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東鐵路公司西部工區(qū)在滿洲里火車站南側修建了謝拉菲姆教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赤塔教會修士司祭米海依發(fā)動募捐,在滿洲里西二道街修建伊諾根其耶夫教堂,以及同年由中東鐵路公司投資在海拉爾鐵道北修建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主易圣容或譯基督變容)西部區(qū)中心教堂等。
與此同時,在呼倫貝爾境內還出現(xiàn)一些俄國人(基本上屬于非法越境者)進行東正教傳播活動。即那些趁清末邊防管理松弛,由額爾古納河以西俄方一側非法移人中國境內定居的后貝加爾俄國農民,在今額右旗境內的三河流域進行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生產(chǎn),形成許多俄國僑民聚居的村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已有24屯1031戶,興建教堂,從事宗教活動。
民國元年(1912年)初,呼倫貝爾“獨立”后,沿邊各卡倫被俄兵搗毀,使原來就不夠健全的邊防管理制度廢弛,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俄國人越河移住中國幾乎不受限制。有大批俄國邊民移住中國境內的額爾古納河以東,大舉耕墾。民國17年(1928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夕,呼倫貝爾盟中東鐵路沿線及額右旗三河一帶,俄國移民已達2萬余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又有數(shù)萬名被紅軍擊敗的白俄官兵整建制或零星地撤退到中國邊境地區(qū),他們中許多人后來在呼倫貝爾盟各地落戶。額爾古納河以西后貝加爾地區(qū)的俄國農民,或受白匪的威脅逼迫,或受反革命分子的蠱惑欺騙,或因逃避戰(zhàn)禍,也越界來到三河一帶安家落戶。20世紀30年代初,已形成大小近30個由俄國移民組成的村落和10余個中俄雜居的村屯,有的幾乎是全村村民全部搬了過來。
隨著呼倫貝爾盟東正教徒的急劇增多,東正教會的傳教活動以及教堂的建設也進入急劇發(fā)展時期。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滿洲里建成第一座東正教堂起,截至20世紀40年代末,在呼倫貝爾盟各地先后建有不同規(guī)模的東正教堂38座。其間,除個別關閉、拆遷或毀于戰(zhàn)火外,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僑大批回國前,全市有東正教堂共約30座(不含幾處臨時祈禱所)。
1954—1955年,根據(jù)蘇聯(lián)政府安排,呼倫貝爾盟有2萬余名蘇僑回國。大多數(shù)村屯的蘇僑連同教堂的神職人員一起離境,隨之各地東正教堂陸續(xù)關閉。
宗教活動
1956年中華東正教會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哈爾濱俄羅斯東正教會正式歸屬中華東正教會。不久,由北京派中國籍司祭杜弼寧接管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東正教堂,司祭姚寶順接管呼倫貝爾盟牙克石教堂。從此,結束了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呼倫貝爾盟的活動,而由中華東正教會本著“自傳、自信、自養(yǎng)”的“三自”愛國原則,進行宗教活動。1956年秋,中華東正教會派員接管呼倫貝爾盟教務時,作為教徒主體的全盟蘇僑或無國籍俄羅斯人,只剩3000余人,另外約有幾千人雖然也信奉該教,但其信教熱情遠不及俄僑。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市俄僑已不足600人,分散居住各地,且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中外混合國籍家庭成員,對宗教活動已失去熱情?!拔幕蟾锩鼻?,海拉爾、牙克石的東正教堂已顯現(xiàn)出破敗、冷落的狀況,“文化大革命”中紅衛(wèi)兵破“四舊”時被搗毀。
1978年以后,大多數(shù)信教群眾由家庭活動走向社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7016名華俄后裔人口中,約有2500余人信仰東正教。由于該旗原有的10余處東正教堂早已關閉,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被拆毀,信教群眾的嬰兒出生命名、洗禮及婚喪禮儀等無法進行。根據(jù)信教群眾的要求,額爾古納右旗人民政府自1988年以來幾次申請恢復重建部分東正教堂。
組 織
一、活動場所
在未建立正式教堂或臨時祈禱場所之前,俄羅斯人均能自覺地進行家庭宗教活動。教徒們胸前佩戴十字架,此架從出生經(jīng)過洗禮后帶上,從不摘掉。家家戶戶室內墻角設神龕,用以供奉基督耶穌和圣母瑪麗婭,旁邊擺放圣經(jīng)。每日三餐前后、就寢前、起床后及周末,都要對著圣像進行謝圣恩、禱告、懺悔等活動。
東正教教徒,嬰兒出生要到教堂命名、注冊和洗禮,男女婚嫁也要到教堂去注冊,由牧師主持婚禮儀式并予祝福。教徒死亡、喪葬也要到教堂舉行宗教儀式,并到教會指定的墓地下葬。此外,每年還例行公眾宗教活動,首先是每周例行禮拜活動,其次是一年中例行的13大節(jié)日,再就是每年一度的本教堂命名紀念日。
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東鐵路公司在滿洲里修建謝拉菲姆夫斯卡婭教堂起,至20世紀40年代末止,俄羅斯東正教在呼倫貝爾盟由西到東,而后自南而北,依托俄僑聚居區(qū)域,建成一大批教堂。其中,滿洲里轄區(qū)內有5所,海拉爾市有4所,牙克石市有8所,額爾古納右旗有15所,陳巴爾虎旗有4所,扎蘭屯市和新巴爾虎左旗各1所。教堂的建筑年代是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以前的有5所,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至民國9年(1911—1920年)的有8所,建于民國20—34年(1931—1945年)的有20所,其余5所是民國35年(1946年)后修建的。20世紀50年代初,全市東正教徒約在3.5萬~4萬人,大部分教堂在1956年前后蘇僑回國后關閉。
圣謝拉菲莫教堂 原址在滿洲里市南區(qū)今鐵路俱樂部處(又稱圣米哈伊爾教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東鐵路公司修建。東北淪陷時期,由于滿洲里市俄僑日漸稀少,且居住路北,同時路北也有教堂,予以封閉。民國35年(1946年),該教堂圣像、法器等物品陳設,全部移到該市圣伊諾根其耶夫教堂,教堂由蘇聯(lián)駐滿洲里領事館雇用房產(chǎn)管理員海曼維奇(蘇僑)兼管。
圣伊諾根其耶夫教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俄羅斯東正教牧師米哈伊修建,為木制簡易教堂,原址在滿洲里市西二道街106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失火燒毀。民國5年(1916年),用石頭改建。民國9年(1920年)竣工,建筑面積403.2平方米,高38米。另有200平方米神職人員住宅,67.5平方米廂房。有各種神像、法器300余件。民國14年(1925年),米哈伊病故后,歷任牧師有7人,最后一任是大司祭契庫洛維奇。
該教堂在20世紀20—30年代還兼辦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慈善事業(yè),在滿洲里市東正教徒中有較大影響。
圣母瑪麗婭·卡扎恩斯卡婭教堂 民國20年(1931年)5月,由拉甫柯夫(早期掌堂牧師)修建,原址在滿洲里市三道街44號(今人民醫(yī)院門診部)。民國27年(1938年)2月,哈爾濱委派牧師拉法羅維奇掌堂。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教堂關閉。
圣米哈伊爾——阿爾漢吉斯科教堂 民國12年(1923年),由斯基德爾斯基修建,位于扎賚諾爾礦區(qū)西山(今編織廠)。首任司祭阿別茨基,最后一任司祭是彼得羅。1959年,教堂關閉,其內部陳設和圣像等物移往圣伊利雅教堂。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另一座叫依利亞教堂,舊址在今礦區(qū)小站,歷任15屆神職人員。
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教堂 漢語譯作“主易圣容”或“基督變容”教堂,位于海拉爾市鐵道北原正陽街20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東鐵路公司投資修建。民國32年(1943年),掌堂牧師是凱爾托克費切夫,信徒約1450人,主要是住鐵道北及夾信子一帶的俄僑。民國34年(1945年)8月,教堂于毀于戰(zhàn)火。
卡扎恩斯克——保果羅甫斯卡婭教堂該教堂 位于海拉爾市西頭道街路北(今該市房地管理局所屬“悅來貨?!保?。民國17年(1928年),由俄僑集資修建,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240平方米。民國32年(1943 年),信徒約800人,掌堂牧師包戈留保夫·菲·瓦,在該教堂連續(xù)任職10余年。同年,因“通蘇”被日軍殺害,牧師一職由羅斯切斯·拉甫坎接任。1956年秋,北京中華東正教會全部接管中國境內東正教事務后,北京教會派中國籍牧師杜弼寧接管此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封閉。
卡扎恩斯克——包格羅仁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牙克石頭道街。民國19年(1930年),由葉爾金·吉莫菲首倡,俄僑集資修建。首任牧師葉爾金·吉莫菲。民國28年(1939年),由斯米爾諾夫·吉米特里·謝苗諾維奇繼任。民國34年(1945年),該教堂擁有外僑信徒約5000人,其中蘇僑和無國籍人約3600人(含牙克石街約2700人及其周邊的尼格萊、莫拐、烏魯西等海拉爾河北岸村屯1400余人)。
圣尼古拉教堂 該教堂位于扎蘭屯市(今永安路鐵路俱樂部對面職業(yè)高中院內)。民國4年(1915年),由當?shù)囟韮S籌款修建。民國17 —24年(1928—1935年),掌堂牧師格林斯基·阿爾捷米·特拉菲莫維奇。20世紀50年代初,有信徒430余人。1955年,關閉。
圣斯特列欽斯克——彼特羅帕甫洛夫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額爾古納右旗三河鎮(zhèn)。民國21年(1932年)6月,由當?shù)貎S民集資建成,木結構。民國28年(1939年),重建,并改稱斯列德尼雅高斯波熱三河哥薩克黨中央寺院。民國33年(1944 年),有信徒約1800人。截至1956年關閉前,歷任牧師計13人,首任大司祭是嘎烏利爾·蘭斯基。末任牧師是尼古拉·菲得羅維奇·皮薩列夫。
圣波科羅甫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位于額爾古納右旗上庫力鄉(xiāng)。民國14年(1925年),由當?shù)貎S民修建。民國23年(1934年),改建。歷任牧師共7屆,首任牧師是吉米特里·斯特列里尼柯夫。東北淪陷時期該教堂兼管上庫力、巴格羅甫卡、拉布大林、那爾馬克奇等村落。1956年,關閉。
圣符拉基米爾修道院 該教堂位于額右旗什爾佛維村(此地1945 年前俄僑稱為波特索尼其那雅,意為“向陽谷”,漢族居民則稱為“姑子廟”)。民國24年(1935年),由哈爾濱東正教會主教米列吉·扎普羅夫斯基倡議,并得到日偽地方當局贊同,由三河街薩甫羅尼·維諾格拉多夫帶頭捐款集資修建。民國26年(1937年)5月,落成,由哈爾濱教會特派季米特里·沃茲尼先斯基主教前來主持開院儀式。從開院到民國22年(1943年),大司祭是基阿其洛夫·蓋奧爾基,修士共18人。1954年,修士只剩5人,有信徒288人。1955年,關閉。
卡贊圣母教堂 該教堂位于牙克石市東一道街,始建于民國15年(1926年),是巴林至滿洲里沿線最高的教堂。民國18年(1929年),被火燒毀。民國19年(1930年),重建,歷經(jīng)8任牧師,有教徒1928名(其中女1043名),除2名是華人外,均系俄羅斯人或華俄混血人。1957年,查封關閉。
圣母烏斯賓斯卡婭教堂 該教堂坐落于奇洛圖村(今額爾古納右旗一分場二隊)。民國17年(1928年)建立,信徒600名。1955年關閉。
二、舊教
又稱東正教舊禮儀派,是17世紀從俄羅斯東正教中分離出的一個支派。教派宗教意識頗濃,嚴守教規(guī)。他們除例行復活節(jié)的“四旬大齋”外,每周三五堅持素食,禁用酒類、煙草、紅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用品。音樂舞蹈亦在限制之列。他們不與異教徒同桌進餐。教徒身上的毛發(fā)終身不修剪。據(jù)民國28年(1939年)統(tǒng)計,額爾古納旗有1700余名舊教徒,共有禮儀教堂3座。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僑和神職人員回國后,停止一切活動。
1992年,開始建設教堂,建筑面積234.38平方米,國家宗教局、自治區(qū)宗教局、呼倫貝爾盟宗教局先后投入63萬元,額爾古納市政府投入50萬元,額爾古納市拉布大林牧場、蘇沁牧場投入114.8萬元。目前,該教堂包括附屬設施、教堂內部設施全部完成,教堂內的宗教用品基本齊全,已于2009年8月經(jīng)自治區(qū)政府宗教局批準,正式登記開放。
三、教堂機構
在全俄東正教牧師之下,神職人員的神品(即各級神職人員的權力和品級)分為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士大司祭、司祭、大輔祭、輔祭。
呼倫貝爾盟各地的東正教堂,在不同歷史時期曾分屬于不同的教區(q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滿洲里謝拉菲莫夫斯卡婭教堂等均隸屬于赤塔市的后貝加爾教區(qū)。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后,俄羅斯東正教最高教務會議發(fā)布命令,將中東鐵路沿線的東正教事務劃歸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管轄,其中哈爾濱以西地區(qū)由北京傳教士團委托哈爾濱江橋南岸的“圣母領報”(布拉格維申斯克)教堂代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經(jīng)沙皇尼古拉二世批準,俄國東正教教廷發(fā)布命令,將北滿及寬城子—綏芬河、寬城子—滿洲里鐵路沿線各地教務,由北京傳教士團移交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教區(qū)領導,但實際執(zhí)行中哈爾濱“圣母領報”教堂及此前由其直轄的呼倫貝爾盟鐵路沿線的幾個教堂,仍由駐北京傳教士團直接領導管理。
俄國十月革命后,一批俄羅斯東正教神職人員逃亡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于民國11年(1922年)組成流亡教廷。3月,流亡教廷發(fā)布命令,在哈爾濱組建臨時教區(qū)管理局,由梅佛季任大主教。下設3個監(jiān)督區(qū)(也稱分教區(qū)),即哈爾濱監(jiān)督區(qū)、東部監(jiān)督區(qū)、西部監(jiān)督區(qū)(以海拉爾為中心)。民國14年(1925年)秋,梅佛季大主教曾來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地區(qū)視察教務,決定在三河地區(qū)單獨設立1個監(jiān)督區(qū),直屬哈爾濱教區(qū)。
民國12年(1923年)6月,北京傳教士團首腦維克托爾大主教等人抵哈爾濱,決定將原由北京傳教士團管轄的奉天(沈陽)、新京(長春)、吉林教堂及哈爾濱、海拉爾、滿洲里、大連、旅順等地的教堂、修道院、墓地全部移交“哈爾濱及滿洲督主教”梅列基領導管理。呼倫貝爾盟各地東正教堂分屬第六(濱洲線)、第七(齊齊哈爾)和第八(三河)3個監(jiān)督區(qū),其中第六監(jiān)督區(qū)以海拉爾為中心,沿濱洲線向西管到滿洲里,向東管到免渡河。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以東各地,如博克圖、雅魯、巴林、扎蘭屯等地教堂由設在齊齊哈爾的第七監(jiān)督區(qū)管轄,其余各教堂則基本上歸三河監(jiān)督區(qū)領導。這種領導體制在東北淪陷時期一直維持下來。民國34年(1945年),哈爾濱教區(qū)歸屬莫斯科全俄東正教牧師管轄。1956年11月,哈爾濱教會正式歸屬中華東正教會。
在中華東正教會接管前,呼倫貝爾盟各地的近40座教堂,在各監(jiān)督區(qū)監(jiān)督下,又分屬于若干中心教堂。
額爾古納右旗有5個中心教堂:三河鎮(zhèn)斯特列欽斯克——彼特羅帕甫洛甫斯卡婭教堂,上庫力圣波格羅甫斯卡婭教堂,鮑比萊屯圣波科羅甫娜婭教堂,什爾佛維屯圣符拉吉米爾修道院等。
滿洲里市轄區(qū)中心教堂是伊諾根其耶夫教堂。此外,該教堂還兼轄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的嵯崗、赫爾洪得等地的教務活動。
其余幾個中心教堂有海拉爾卡扎恩斯克·波格羅甫斯卡婭教堂,轄扎羅木得及鄰近地區(qū)的教務活動;牙克石卡扎恩斯克——波格羅仁斯卡婭教堂轄烏魯西屯、陳巴爾虎旗那吉屯、特尼河屯、阿桑屯、牙克石街、免渡河等地的教務活動;博克圖教堂轄巴林、雅魯、扎蘭屯等教務活動。
呼倫貝爾盟各地教堂的規(guī)模不等,有些是規(guī)模較大的地區(qū)中心教堂,更多的是在中心教堂領導下的村屯基層教堂,并不是一切教堂都配有專職神職人員,但中心教堂一般都配備1人以上。中心教堂神職人員的神品,一般要高于普通教堂。如三河的中心教堂,除直接管理三河鎮(zhèn)本身的教務外,還負責領導鄰近的奇洛圖等四五個村屯的教務工作,故一直配有神職人員2~3人,此外設護堂雜役1人。該堂從民國21年(1932年)建成起,到1956年關閉止,歷任神職人員13人,其中就有神品為大司祭的高層神職人員6人。其余也都是司祭(牧師)或修士司祭,而沒有像一些小教堂那樣任用輔祭以下低神品職務的人擔任掌堂神職的情況。全市各地教堂共有不同神品等級的神職人員20人左右。
在各地教堂中,除專職神職人員外,還有業(yè)余的輔助神職人員,即唱詩班(又譯作贊美詩合唱團或“圣樂團”)成員。唱詩班無固定編制,依教堂規(guī)模和當?shù)亟掏綌?shù)量而定,可大可小,有的小教堂只設一名贊美詩歌手而不組團。
在各教堂中,另由教徒公推出一些人組成若干機構,協(xié)助牧師管理教堂有關事宜。這些機構主要有理事會、監(jiān)事會及婦女清潔衛(wèi)生組等。
理事會:負責處理教堂日常事務,如教堂的管理維修,財務收支,財產(chǎn)經(jīng)營管理,大型宗教活動的組織安排等。其成員有主席、副主席、理事、會計和管理員等若干人。有些小教堂不設理事會,而由教徒公推一兩名德高望重的長老任教堂管理人,行使理事會職權。
監(jiān)事會:是教堂的監(jiān)宗機構,由主席、副主席和若干委員組成,有的小教堂只設1名監(jiān)宗委員而不設監(jiān)事會。此機構負責監(jiān)督檢查神職人員、管理機構成員和所有教徒有無違反教規(guī)、教義的過失行為并作相應處理;負責神職人員的變動以及信徒入教的審查接納等。
婦女清潔衛(wèi)生組:一般由青年女教徒組成,負責教堂內部的清潔衛(wèi)生。
節(jié) 慶 活 動
俄羅斯族節(jié)日均與東正教的節(jié)日有關,一年中有13大節(jié)日,其中一些節(jié)日充滿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13大節(jié)日是:
圣誕節(jié) 或稱主降生日,1月7日。
主領洗 又稱冰上洗禮祭,1月19日。
主進堂 2月15日至4月26日,此節(jié)時間為7周,又稱四旬大齋,在此期間教徒忌葷吃素,但奶食不限。
圣母領報 4月7日。
主進圣城 4月19日。
耶穌復活節(jié) 即巴斯克節(jié),4月26日。
主升天 6月4日。
圣神降臨 7月1日。
主易圣容 8月19日。
圣母安息 8月28日。
圣母圣誕日 9月21日。
舉榮圣架 9月27日。
圣母進堂 11月4日。
這些節(jié)日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逐年減少,或者例行淡薄。特別是因俄僑回國,神父、牧師也隨著西遷或去別國,自20世紀50 年代開始,大部分節(jié)日活動已停止?,F(xiàn)在每年只有“圣誕節(jié)”和“耶穌復活節(jié)”,年年例行慶祝,其他節(jié)慶雖有恢復,但沒有什么大型的統(tǒng)一活動。
圣誕節(jié)在每年的1月7日。按慣例,節(jié)日這天除念經(jīng)祈禱外,教堂要插松枝,家家戶戶亦折些松枝,講究的人家室內另行布置一番,掛滿五顏六色的裝飾品及玩具、糖果、糕點等兒童禮品,并烤制大型生日蛋糕。
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是“耶穌復活節(jié)”,俄語稱“巴斯克節(jié)”。傳說其隆重程度不亞于漢族的春節(jié)。在節(jié)日到來之前,人們開始忙碌,室內粉刷一新,圣像龕前精心布置、裝飾。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風味、不同造型的糕點,點心中有一種呈圓柱狀的大蛋糕,俄語稱“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XB”兩字母是俄文“基督復活”的縮寫字頭),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人們還要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孩子們的口袋裝滿彩蛋,一早便上街頭,小朋友們相遇要互致節(jié)日快樂,同時拿出彩蛋相碰,比試硬度。家里來客也以彩蛋款待。過去有教堂時,巴斯克節(jié)前夕要作徹夜彌撒。在沒有教堂的地方,人們要在圣像前點起小蠟燭。節(jié)日當晚,家家燈光閃爍,徹夜通明。長者要向兒童贈送禮品,青壯年男女要到長者那里請安祝福。節(jié)日通常要持續(xù)7天,人們備下酒菜,相邀聚會,輪流做東,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節(jié)日里,有些人家還要為少男少女搭起秋千架,一男一女或數(shù)對男女邊蕩秋千邊唱民歌,氣氛特別歡快。
(摘自《宗教志》,文字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