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珠珠是清末以來內蒙古滿族男童所喜玩的游戲之一。“珠珠”即玻璃球,直徑約1.5厘米左右,芯內有紅、綠、黃、藍、黑等色花瓣的叫彩珠珠,也有通體為青色者,俗稱“琉璃圪蛋”。彈球的基本方法是用大拇指第二關節(jié)外側和食指第三關節(jié)內側將球夾住,依靠拇指的彈力將球彈出;如果用食指第一關節(jié)托球,用大拇指指甲將球彈出,俗稱“圪擠擠”,為不標準動作,會遭到眾人譏笑。彈球的玩法有許多,主要有“溜缽兒”和“撞鐘”。溜缽兒的玩法:參賽人多寡不等,但至少有兩人。先劃兩條端線,間隔約4米,一條端線上每人間隔30厘米擺放一顆彩珠,兩線間挖4個直徑約5厘米、深2厘米的小坑,每坑間隔約70厘米。經(jīng)“打氣氣”定出先后彈球的順序。第一人先從另一端線向第一個坑溜行,如溜進可再向第二個坑溜行,不管至第幾個坑,如溜不進,即停止行動,改由第二個人溜行,如不進坑,再由第三個人進行。參賽人循環(huán)一輪后,再由第一人從停珠處向未進入的坑溜行,當進入第四個坑后,可向端線上擺放的彩珠任意彈射,擊中即歸自己,擊不中可等再一輪再擊,直至端線的彩珠被人贏完為止,遂進行再一次的比賽。該游戲可訓練孩童合理地掌握力度與準度。“撞鐘”的玩法:參賽人不限,先劃一端線,線外約4米處搭一撞鐘臺(找2塊磚頭,1塊以長邊為底立放,1塊側搭于立放之磚上成45度角)。“打氣氣”后,輸者先將手中彩珠撞擊于側搭之磚向端線滾行,勝者最后撞鐘滾行。誰的彩珠在線內距端線最近,則由他先彈射其他彩珠,如射中則彩球歸己,被彈中者則退出此次游戲場;如彈射不中則由第二個距端線近者彈射,依此類推;最后由滾行至端線外者彈射,但贏彩珠的希望很小,因為自己多被先彈者擊中,或距離自己較遠的彩珠不易擊中。經(jīng)數(shù)番彈擊,場內只剩贏者1人時,此次比賽方可結束。再一次游戲時,則由贏者先“撞鐘”,上次最先被擊中者,最后“撞鐘”,因為后撞鐘者可根據(jù)端線內外的彩珠分布,審時度勢,決定自己的進退,以避免損失。該游戲可訓練孩童對形勢的判斷力和用力的力度,至今在內蒙古滿族鄉(xiāng)村仍然流行。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彈珠珠是清末以來內蒙古滿族男童所喜玩的游戲之一。“珠珠”即玻璃球,直徑約1.5厘米左右,芯內有紅、綠、黃、藍、黑等色花瓣的叫彩珠珠,也有通體為青色者,俗稱“琉璃圪蛋”。彈球的基本方法是用大拇指第二關節(jié)外側和食指第三關節(jié)內側將球夾住,依靠拇指的彈力將球彈出;如果用食指第一關節(jié)托球,用大拇指指甲將球彈出,俗稱“圪擠擠”,為不標準動作,會遭到眾人譏笑。彈球的玩法有許多,主要有“溜缽兒”和“撞鐘”。溜缽兒的玩法:參賽人多寡不等,但至少有兩人。先劃兩條端線,間隔約4米,一條端線上每人間隔30厘米擺放一顆彩珠,兩線間挖4個直徑約5厘米、深2厘米的小坑,每坑間隔約70厘米。經(jīng)“打氣氣”定出先后彈球的順序。第一人先從另一端線向第一個坑溜行,如溜進可再向第二個坑溜行,不管至第幾個坑,如溜不進,即停止行動,改由第二個人溜行,如不進坑,再由第三個人進行。參賽人循環(huán)一輪后,再由第一人從停珠處向未進入的坑溜行,當進入第四個坑后,可向端線上擺放的彩珠任意彈射,擊中即歸自己,擊不中可等再一輪再擊,直至端線的彩珠被人贏完為止,遂進行再一次的比賽。該游戲可訓練孩童合理地掌握力度與準度。“撞鐘”的玩法:參賽人不限,先劃一端線,線外約4米處搭一撞鐘臺(找2塊磚頭,1塊以長邊為底立放,1塊側搭于立放之磚上成45度角)。“打氣氣”后,輸者先將手中彩珠撞擊于側搭之磚向端線滾行,勝者最后撞鐘滾行。誰的彩珠在線內距端線最近,則由他先彈射其他彩珠,如射中則彩球歸己,被彈中者則退出此次游戲場;如彈射不中則由第二個距端線近者彈射,依此類推;最后由滾行至端線外者彈射,但贏彩珠的希望很小,因為自己多被先彈者擊中,或距離自己較遠的彩珠不易擊中。經(jīng)數(shù)番彈擊,場內只剩贏者1人時,此次比賽方可結束。再一次游戲時,則由贏者先“撞鐘”,上次最先被擊中者,最后“撞鐘”,因為后撞鐘者可根據(jù)端線內外的彩珠分布,審時度勢,決定自己的進退,以避免損失。該游戲可訓練孩童對形勢的判斷力和用力的力度,至今在內蒙古滿族鄉(xiāng)村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