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卡”是達斡爾語,即玩具紙偶。它是達斡爾族小女孩喜愛的玩具。它由剪紙的人物頭形和圓錐形的人體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二寸到半尺余高。制作“哈尼卡”時,先用一張白紙對折剪出對稱的“哈尼卡”頭形,可以根據(jù)需要剪出老年、中年和兒童的男女形象,有戴繁雜漂亮發(fā)夾、首飾和花朵的,有梳長辮的,也有戴禮帽的。把頭形剪紙用漿糊貼在一根小細棍上。其身體部分是用彩紙做的圓錐形,高10厘米~30厘米,這樣的“哈尼卡”就能夠站立,也可以躺下了。再把貼有剪紙頭形的小細棍插進圓錐形身體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據(jù)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給它配上各種彩紙剪制出的長短坎肩、馬褂,在領(lǐng)口、大襟、下擺、袖口處配貼各色裝飾花邊。還為男性“哈尼卡”戴上禮帽、腰帶等。
還有一種“哈尼卡”是剪制出整個的人形,不但有頭形、頭飾,而且還有衣袍、鞋靴。“哈尼卡”做好后,要給它們用紙盒或折紙擺出房子和院落,用彩紙、紙盒做出被褥、炕柜、桌子、板凳等。除了剪紙制作的“哈尼卡”,還有用樺皮剪出的“哈尼卡”,用雞蛋殼做頭的“哈尼卡”。在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中,還在白布或綾綢里裹棉花做“哈尼卡”的頭,用五色臘光手工紙做衣裳的“哈尼卡”。它們的頭發(fā)不是用毛筆涂的,而是用劈開的絲線粘上去的。老太太、中年婦女和年輕媳婦頭上盤的發(fā)髻式樣,大姑娘的一根辮子、小姑娘的兩根辮子,都有所區(qū)別,并梳理得很細致。甚至老年人后腦的長辮子,年輕人的分頭,也都梳得光溜溜的。
“哈尼卡”多是由小姑娘玩。達斡爾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十來個到幾十個“哈尼卡”,除了是自己制作的外,還有母親、姐姐們給做的,也有的是求手工精湛的藝人做的。玩“哈尼卡”時,可以一個人玩,但要幾個人一起玩才更有意思。她們在炕上擺出各自的“哈尼卡”,并用折紙圈隔出房屋、庭院的樣子,每個女孩擺弄組成一個家庭老小幾個“哈尼卡”。她們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像睡覺、起床、做飯、擠牛奶、種園田、采野菜、出獵、買東西等,還安排它們互相串門、嘮家常、求親、舉辦婚禮等。孩子們動手動腦,有說有笑,“哈尼卡”在她們的手中“活”了起來。玩“哈尼卡”表達了孩子們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模仿。她們也像大人們那樣,對于生活中的勤勞、和睦、互助品行給予贊揚。
所以說,玩“哈尼卡”既是一種孩子們自娛的游戲活動,又從中培養(yǎng)了心靈手巧、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平時,“哈尼卡”要放在小木匣子或紙盒里,精心愛護。把剪紙用于兒童游藝玩具的“哈尼卡”,這是達斡爾族剪紙的重要特色,是達斡爾族對于中國剪紙藝術(shù)的獨特貢獻。“哈尼卡”剪紙是對小姑娘學(xué)習(xí)掌握剪紙藝術(shù)的啟蒙,也是通過游戲認識、了解生活的啟蒙。“哈尼卡”反映了達斡爾人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達斡爾族的“哈尼卡”剪紙又在母女中承傳,在姐妹之間交流為其生命力的體現(xiàn),使得這個優(yōu)秀的民間剪紙文化能夠世代相傳。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哈尼卡”是達斡爾語,即玩具紙偶。它是達斡爾族小女孩喜愛的玩具。它由剪紙的人物頭形和圓錐形的人體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二寸到半尺余高。制作“哈尼卡”時,先用一張白紙對折剪出對稱的“哈尼卡”頭形,可以根據(jù)需要剪出老年、中年和兒童的男女形象,有戴繁雜漂亮發(fā)夾、首飾和花朵的,有梳長辮的,也有戴禮帽的。把頭形剪紙用漿糊貼在一根小細棍上。其身體部分是用彩紙做的圓錐形,高10厘米~30厘米,這樣的“哈尼卡”就能夠站立,也可以躺下了。再把貼有剪紙頭形的小細棍插進圓錐形身體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據(jù)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給它配上各種彩紙剪制出的長短坎肩、馬褂,在領(lǐng)口、大襟、下擺、袖口處配貼各色裝飾花邊。還為男性“哈尼卡”戴上禮帽、腰帶等。
還有一種“哈尼卡”是剪制出整個的人形,不但有頭形、頭飾,而且還有衣袍、鞋靴。“哈尼卡”做好后,要給它們用紙盒或折紙擺出房子和院落,用彩紙、紙盒做出被褥、炕柜、桌子、板凳等。除了剪紙制作的“哈尼卡”,還有用樺皮剪出的“哈尼卡”,用雞蛋殼做頭的“哈尼卡”。在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人中,還在白布或綾綢里裹棉花做“哈尼卡”的頭,用五色臘光手工紙做衣裳的“哈尼卡”。它們的頭發(fā)不是用毛筆涂的,而是用劈開的絲線粘上去的。老太太、中年婦女和年輕媳婦頭上盤的發(fā)髻式樣,大姑娘的一根辮子、小姑娘的兩根辮子,都有所區(qū)別,并梳理得很細致。甚至老年人后腦的長辮子,年輕人的分頭,也都梳得光溜溜的。
“哈尼卡”多是由小姑娘玩。達斡爾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十來個到幾十個“哈尼卡”,除了是自己制作的外,還有母親、姐姐們給做的,也有的是求手工精湛的藝人做的。玩“哈尼卡”時,可以一個人玩,但要幾個人一起玩才更有意思。她們在炕上擺出各自的“哈尼卡”,并用折紙圈隔出房屋、庭院的樣子,每個女孩擺弄組成一個家庭老小幾個“哈尼卡”。她們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像睡覺、起床、做飯、擠牛奶、種園田、采野菜、出獵、買東西等,還安排它們互相串門、嘮家常、求親、舉辦婚禮等。孩子們動手動腦,有說有笑,“哈尼卡”在她們的手中“活”了起來。玩“哈尼卡”表達了孩子們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模仿。她們也像大人們那樣,對于生活中的勤勞、和睦、互助品行給予贊揚。
所以說,玩“哈尼卡”既是一種孩子們自娛的游戲活動,又從中培養(yǎng)了心靈手巧、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平時,“哈尼卡”要放在小木匣子或紙盒里,精心愛護。把剪紙用于兒童游藝玩具的“哈尼卡”,這是達斡爾族剪紙的重要特色,是達斡爾族對于中國剪紙藝術(shù)的獨特貢獻。“哈尼卡”剪紙是對小姑娘學(xué)習(xí)掌握剪紙藝術(shù)的啟蒙,也是通過游戲認識、了解生活的啟蒙。“哈尼卡”反映了達斡爾人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達斡爾族的“哈尼卡”剪紙又在母女中承傳,在姐妹之間交流為其生命力的體現(xiàn),使得這個優(yōu)秀的民間剪紙文化能夠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