鏨字石位于固陽縣城東的銀號鄉(xiāng)境內,從銀號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往東,沿畢齊溝到石家碾房,折向偏南福義魁村腦包溝前行,在距離岔沁口子1
由于年長日久,人們沒有對此古跡引起重視并予以保護,加之開山采石,而今僅留區(qū)區(qū)幾千平方米了。
據(jù)離鏨字石山七里地的楊家店村民們述說,祖上早有傳說:村民們夜間路經(jīng)此山(尤其在廟宇跟前一帶)時,常常聽到山上有斧鑿之聲響,只是不見人影,天亮后,人們就見山崖上新增添了陽文文字。這種情景在農歷年底歲首似乎更多。
傳說,鏨字石山的廟宇是廣覺寺(五當召)的派出單位,并為征稅納租供奉及組織佛事的據(jù)點之一。每逢農歷四月前后,遠近村民與香客趕來,商賈游人也相聚于此,熱鬧非凡。山石上刻的文字有三種,第一是藏文,第二是滿文,第三是梵文。它的內容是“觀音菩薩”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來源于《內蒙古旅游志·光盤版》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鏨字石位于固陽縣城東的銀號鄉(xiāng)境內,從銀號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往東,沿畢齊溝到石家碾房,折向偏南福義魁村腦包溝前行,在距離岔沁口子1
由于年長日久,人們沒有對此古跡引起重視并予以保護,加之開山采石,而今僅留區(qū)區(qū)幾千平方米了。
據(jù)離鏨字石山七里地的楊家店村民們述說,祖上早有傳說:村民們夜間路經(jīng)此山(尤其在廟宇跟前一帶)時,常常聽到山上有斧鑿之聲響,只是不見人影,天亮后,人們就見山崖上新增添了陽文文字。這種情景在農歷年底歲首似乎更多。
傳說,鏨字石山的廟宇是廣覺寺(五當召)的派出單位,并為征稅納租供奉及組織佛事的據(jù)點之一。每逢農歷四月前后,遠近村民與香客趕來,商賈游人也相聚于此,熱鬧非凡。山石上刻的文字有三種,第一是藏文,第二是滿文,第三是梵文。它的內容是“觀音菩薩”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來源于《內蒙古旅游志·光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