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Ordos Shì]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市人民政府駐東勝區(qū)。
“鄂爾多”一詞系蒙古語,最早寫作“斡耳朵”或“斡兒朵”,一說源于契丹語(又說源于突厥語),其含義:據(jù)道潤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第91頁上解釋為:“‘斡兒朵’即合罕、罕之類的君主及其后妃所住之大而又好的蒙古包。元代稱:行帳或行宮?,F(xiàn)代語即謂:宮?!倍皩m”這個詞,在《華夷譯語》上則譯作“斡耳朶格兒”。“格兒”意為“房子”,引申為“帳幕”。在一些漢文資料上把“鄂爾多”一詞多譯作“宮帳”。這些宮帳的顏色均為白色的,白色在蒙古族習俗中象征著吉祥。那么,上述之“大而又好的蒙古包”究竟又有多么大,多么好呢?據(jù)《蒙古族通史》(上)第375頁上說:“十三-十四世紀,蒙古牧民對于畜牧業(yè)勞動工具的改造、牧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軍用武器的制造等技術(shù)知識和手工技術(shù)均有發(fā)展。例如,建造宮殿式的蒙古包。這種蒙古包,名‘失剌斡耳朵’,漢語為‘氊殿’。殿內(nèi)寬敞,可容納數(shù)千人。繡楣彩繩,十分壯觀。殿內(nèi)帳壁覆蓋著紫貂皮,名曰‘壁衣’,腰欄張掛著虎皮,即使是殿外寒風刺骨,積雪達一尺多厚,殿內(nèi)卻溫暖如春?!庇纱宋覀儾浑y想象出,這個可容納數(shù)千人的宮殿式蒙古包,它的規(guī)模有多么大,多么豪華。此外,還有載于車上的蒙古包。
1227年,成吉思汗親征西夏的途中,“大汗病死于六盤山清水宮”(今甘肅省的清水縣)。據(jù)《蒙古族通史》(上)第76頁上載:“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秘不發(fā)喪,直到占領(lǐng)了額兒吉牙城后才將靈柩運回蒙古,安葬在起輦谷?!?994年5月20日《呼和浩特晚報》第7版刊登的新華社倫敦電:《美歷史學家找到成吉思汗墓》一文上說:美國芝加哥商人兼歷史學家莫里·克拉維茨認為“成吉思汗秘密的墓地位于今烏蘭巴托以東肯特省的布爾罕卡勒敦山脈里,這里是一個邊遠地區(qū)沒有公路可通?!逼鋵崳杉己沟撵`柩,密葬在何處,世界上誰也不曉得,至今仍是個謎。傳說,安葬在蒙古國境內(nèi)的肯特山。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在肯特山上建立了八座白色的靈帳作“紀念堂”,這靈帳稱之“八白室”①。蒙古語稱之為“Naiman Qagaan Ordo”,意為“八個白色宮帳”,在漢文獻上譯作“八白室”或“八白宮”。韓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所謂‘八白室’(Nayiman Chaghan Ger,譯言‘八個白色帳幕’)必是元朝太廟八室在漠北的模擬品,或者是十五世紀末期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移置或又新建置于鄂爾多斯的。②”上述之“八白室”,前者稱“Naiman Qagaan Ordo”, 意為“八個白色宮帳”;后者稱:“Nayiman Chaghan Ger”,意為“八個白色帳幕”,所不同的是前者用了“Ordo”,意為“宮帳”;后者用了“Ger”,原意為“房子”引申為“帳幕”。
明代稱“襖兒都司”,清代稱“鄂爾多斯”,二者均為蒙古語Ordos的同名異寫。在Ordo這個名詞后面,加上表示復數(shù)的附加成分s,則派生出Ordos一詞,按照詞義,可以解釋為“眾宮帳”、“多宮帳”或“眾帳幕”。但筆者認為,此時的“Ordos”并不是指“宮帳的數(shù)”,而是指眾多的守衛(wèi)和供奉“Naiman Qagaan Ordo”(八個白色宮帳)的人民,因此,“Or-dos”(鄂爾多斯)一名,意為“宮帳的守護者們”,或者意為屬于“宮帳的人民”,而遂成為部族名的。③
襖兒都司最初為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部落,居住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蒙古高原腹地。1462年,鄂爾多斯部首領(lǐng)毛里亥帶著“八白室”移駐河套至長城一帶,并將“八白室”供奉在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王愛召。后來遷移到今伊金霍洛旗境內(nèi)。清順治六年(1649年)到順治七年(1650年),把鄂爾多斯部編為6旗,即: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后旗(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后旗(杭錦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因6旗第一次會盟于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伊克昭(即“王愛召”)而得名為伊克昭盟,盟名始此,簡稱“伊盟”,當時它的蒙古語行政區(qū)域名稱為“伊克昭音楚古拉干”,而其中的“楚古拉干”一詞就是“集會、聚會”的意思,因此才漢譯為“會盟”的?,F(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通名“盟”(ménɡ),蒙古語稱之為“愛馬克”(aimag),含有“部落、宗族”等意。
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析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旗)東邊的土地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薩克旗)。最初,伊克昭盟的駐地為郡王旗衙署,后因各旗扎薩克輪作盟長,盟的駐地隨遷。上述伊克昭盟七旗,俗稱“鄂爾多斯七旗”。此外,還有隨成吉思汗陵寢500戶達爾扈特(又作“達爾哈特”)部落,由濟農(nóng)(后改稱“盟長”)直接管轄。其疆域北至黃河故道(今烏加河),南抵明長城。
“鄂爾多斯”一名的標準讀音應拼為Ordos,而不能拼作Erdos。近年來,在社會上出現(xiàn)了將Ordos錯拼成Erdos的現(xiàn)象,如“鄂爾多斯羊絨”商標上拼作Erdos,甚至簡稱E,亦有小寫作e的。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恢復其原來的標準讀音Ordos,以達到一條地名的拼寫只有一種法定的標準拼寫形式。
“伊克昭”一名是因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廣慧寺(俗稱“王愛召”)大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身像而得名?!耙量恕毕得晒耪Z,意為“大”,而“昭”(亦作“召”)則是蒙古語里的借詞,源于藏語,本義為“佛、佛像”,故“伊克昭”則意為“大佛殿”。久而久之,“昭(召)”這個詞的外延擴大了,泛指“寺、廟”,因此才說“伊克昭”意為“大廟”。
鄂爾多斯地區(qū),在秦時屬上郡、北地郡、九原郡和云中郡,通稱新秦中。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年),在西北部增設朔方郡,東南部設西河郡及五原郡、上郡部分地方。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都尉駐地由云中移駐稷縣。晉永嘉后歷為前趙、前秦、后秦屬地。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大廈國,鳳翔元年(413年)在無定河邊筑都統(tǒng)萬城,屬夏州。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平統(tǒng)萬城改為鎮(zhèn),太和十一年(487年)改設夏州,后又稱巖錄。隋朝時,復設朔方郡,駐巖錄縣,西北部屬五原郡,東北部置榆林郡,駐榆林縣。唐貞觀初年,復設夏州、勝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增設宥州,元和十五年(820年)駐地由延恩移駐長澤。遼在趨民河東重建東勝州,兼領(lǐng)河西二縣地。又設河清軍、金肅州,又名金肅軍。余屬西夏。元代東部劃屬中書省山西道大同路東勝州。西南角、西部屬陜西行省延安路。明洪武初年,撤銷東勝州,設東勝衛(wèi),盟境屬東勝右衛(wèi)。
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年后,開始放長城北沿界牌地,至清末大部成為墾區(qū)。黃河兩岸墾區(qū)歸包頭設立烏伊盟墾務局(后稱西盟墾務局)管轄,南邊分別屬晉、陜邊境縣,中部墾區(qū)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增設東勝廳,屬山西歸綏道。民國初年蒙古旗從清制,改屬蒙藏委員會。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qū),東勝廳改為設治局,后改為東勝縣。1925年將黃河故道以南大部地區(qū)劃歸臨河設治局。1929年屬綏遠省。1936年成立綏遠省境內(nèi)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簡稱蒙政會,駐今伊金霍洛旗的新街鎮(zhèn)。1939年成立綏遠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東勝。1949年撤銷蒙政會和督察員專員公署,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駐新街鎮(zhèn),屬綏遠省。1950年遷駐東勝,同年伊克昭盟政務委員會改為伊克盟自治政府,轄7旗縣、通格朗、達爾扈特2區(qū)。1952年兩直屬區(qū)劃入扎薩克旗。1954年撤銷綏遠省,伊克昭盟自治政府改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2001年將伊克昭盟更名為鄂爾多斯市(地級)。截至2007年,全市共轄東勝區(qū)和達拉特、準格爾、鄂托克前、鄂托克、杭錦、烏審、伊金霍洛7旗。
東勝區(qū)[Dōngshèng Qū]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為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駐地,區(qū)人民政府駐寶日陶亥街。
“東勝”一名,因在原“勝州”之東而得名,故“東勝”即“勝州”之東邊的意思。隋開皇二十年(600年)設“勝州”,城址在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大業(yè)五年(609年)將“勝州”更名為榆林郡。唐王朝建立以后,于貞觀四年(630年),又重新設立了“勝州”,因當時正逢唐朝軍隊軍擊敗了東突厥汗國而用“勝州”之名命名,以表示取得擊滅東突厥的勝利。④因此“勝”這個字,則含有“決勝、取勝、戰(zhàn)勝”等意,“州”即古代行政區(qū)域通名。到了遼代神冊元年(916年),遼軍攻占了“勝州”后,又將“勝州”的居民全部強行遷移到黃河東岸,在今托克托縣境內(nèi)的大皇城設“東勝州”,因地處原“勝州”之東邊而得名。
其后“東勝”作為行政區(qū)域?qū)C?,一直被沿用。金、元兩代稱“東勝州”,明初稱“東勝衛(wèi)”。清末稱“東勝廳”。1912年改稱“東勝縣”。但均非同一故地。例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東勝廳”,始駐板素壕,后又移駐羊場壕。1912年改為“東勝縣”時,因“匪患時聞,地方荒涼,保衛(wèi)困難,歷任知事大都僑居距縣二百里外之包頭而遙治?!雹菘h府駐地的具體位置在包頭文曲巷。1928年縣府由包頭文曲巷遷駐今伊金霍洛旗陶油房始設辦公處,以后又由陶油房遷駐今東勝市區(qū)西部之羊場壕小土城內(nèi)設辦公處,1931年10月筑成方里土城,1932年秋,“復經(jīng)補修,始嫀完固”⑥,縣府駐此,“東勝”一名也隨遷過來,所以將新建的方里土城命名為“東勝城”,也叫“城關(guān)”。1950年3月成立東勝縣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屬伊克昭盟。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東勝縣,設立東勝市(縣級),以東勝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東勝市的行政區(qū)域。1984年1月18日正式召開了東勝市人民政府成立慶典儀式。1988年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將東勝市更名為東勝區(qū)(縣級區(qū))。地處鄂爾多斯中南部脊線區(qū)。地勢西高東低,中間隆起。西部為波狀高原區(qū)。古跡有秦直道遺跡。紀念地有革命烈士紀念塔。
達拉特旗[Dalad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黃河南岸。旗人民政府駐樹林召鎮(zhèn)。
關(guān)于“達拉特”一名的來歷和含義,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地名界里,就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達拉特”是“部落名稱”;亦有人說:“達拉特”即“達拉圖”,為“肩胛骨”的意思;還有人說:“達拉特”是“塔拉都”之失真走音,意為“平原”,等等。那么究竟哪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呢?筆者認為在這里有必要先從編輯《達拉特旗地名志》說起,因為它是在達拉特旗地名普查成果,經(jīng)伊盟及自治區(qū)地名領(lǐng)導小組驗收合格的基礎上,由自治區(qū)、伊盟和達拉特旗三級地名地名辦共同編輯,并于1983年7月以達拉特旗人民政府的名義出版的全區(qū)第一部地名志。
“達拉特”一名的含義,在近年來出版的較有權(quán)威性的幾部地名志、地名詞典上雖未能考證出來,但基本上都認為“達拉特”系部落名稱。例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上說:“‘達拉特’系蒙古語,其含義、由來有幾種說法:一、意為七十之部(由詞根‘達拉’<即七十>和表示復數(shù)的尾音字‘特’構(gòu)成),該部可能是由七十個勇士,或者貴族的子孫繁衍而成。二、意為(祭)肩胛骨之部(由詞根‘達魯’<方音呼‘達拉’,即肩胛骨 >和復數(shù)附加成分‘特’合成),因該部有祭祀胛骨的習俗。老者云:‘他們的族宗是窩闊臺伊金神靈及肩胛骨的達爾扈特’;三、系‘塔拉特’一詞的演變,漢釋為‘平原’,以達拉特旗的地理、地形而名。據(jù)史料記載,‘達拉特’系部落名稱,其確切含義尚待考證。”
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上說:“‘達拉特’系蒙古部名,原為鄂爾多斯萬戶下一鄂托克。清初置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旗以部名?!?/span>
再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說:“‘達拉特’蒙古語,其含義有二說:一說‘達拉’意為‘七十’,‘特’表示復數(shù),總為‘七十之部’;2,原為‘達魯’,方言呼為‘達拉’,‘特’表示復數(shù),意為肩(祭)胛骨之部?!?。清順治六年(1649年)達拉特部屬地置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span>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屬鄂爾多斯萬戶,萬戶濟農(nóng)駐王愛召。清順治七年(1650年)以達拉特部屬地設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初駐巴爾哈遜湖(今樹林召)。1950年5月成立達拉特旗人民政府,初駐旦展召,1953年移駐樹林召。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地勢南高北低。有木呼爾等八大溝,俗稱“八大孔兌”,從南穿越庫布齊沙漠帶與黃河相接。古跡有明代廣慧寺(俗稱“王愛召”遺址。旅游勝地有著名的響沙灣。
準格爾旗[Juun Gar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薛家灣(原駐沙圪堵鎮(zhèn))。
“準格爾”一名的含義和來歷:“準”系蒙古語口語Juun的轉(zhuǎn)音,意為“左、東”,“格爾”系蒙古語書面語Gar 的諧音,意為“手、手臂”,故“準格爾”本義為“左手”,引申為“左翼”。據(jù)1986年出版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上說:“準格爾:系蒙古語,多譯為東首、東部、左翼前之意。以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取名。又稱,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時,把從新疆帶來的部分準格爾部落人安置于此地而得名。”又據(jù)2005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說:“‘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左翼。因清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而得名?!!督椷h通志稿》:‘蒙語左翼曰郡格爾,今多譯為準格爾。’故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span>
據(j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的金峰教授說,這里的準格爾旗名稱的由來,和新疆的準噶爾無關(guān),新疆的是額魯特部,為“左路軍”,蒙古語稱Ju-un Gar,所以叫“準噶爾”。
筆者認為,準格爾旗是“因清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而得名?!钡恼f法較為符合實際。我們知道,幾個左翼旗中,左翼中旗的俗稱是“郡王旗”,左翼后旗的俗稱是“達拉特旗”,說明“郡王旗”和“達拉特旗”的由來,均與“左翼”無關(guān),而只有“準格爾旗”與“左翼”有聯(lián)系。從《中國歷史地圖集》(清)第八冊上所標注的鄂爾多斯左翼前、中、后三旗的旗府地理位置來分析,左翼前旗位居左翼中、后兩旗的最東邊(東經(jīng)110°40′左右),而左翼中、后兩旗則均在東經(jīng)110°以西處,這就是說只有東邊的“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才能用蒙古語簡稱為“準格爾呼舒(旗)”或去掉通名呼舒(旗)而稱“準格爾”。這里的“左翼”是與“右翼”相對稱而言的,因此并不是因為“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取名”為準格爾旗的。最初,“準格爾旗”是“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的簡稱,后來才逐漸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地名,并正式成為今名。因此,筆者認為,準格爾旗的由來:因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故名。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駐扎勒谷,屬伊克昭盟。1950年成立準格爾旗人民政府,因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故名,駐沙圪堵,屬伊克昭盟。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由沙圪堵鎮(zhèn)遷此。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有納林川等十大川,由北、東、南流入黃河。古跡有隋唐勝州(榆林群)古城十二連城遺址,明代的準格爾召等。
烏審旗[Uxin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毛烏素沙漠腹地。旗人民政府駐達布察克鎮(zhèn)。
“烏審”一名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用網(wǎng)套的人”。元為察汗淖爾皇室領(lǐng)地。明天順年間蒙古伯速特(巴速特)、衛(wèi)新2部駐牧于此。后為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孫那木塔日尼領(lǐng)地。清順治六年(1649年)以速伯特、衛(wèi)新二部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旗,后以“衛(wèi)新”演化為“烏審”作旗名,俗稱烏審旗,旗名從部落名,駐哈日淖爾,屬伊克昭盟。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析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俗稱烏審旗)東邊的土地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1950年成立烏審旗人民政府,駐達布察克鎮(zhèn),屬伊克昭盟。1954年由綏遠省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南部沉降區(qū)毛烏素沙漠腹地。無定河流經(jīng)西南部,還有納林河、海流圖、白河等河流。礦藏以堿為主。烏審馬為名種。古跡有大溝灣河套人文化遺址、在廈國統(tǒng)萬城遺址和錫尼喇嘛紀念塔等。紀念地有嘎魯圖廟革命遺址。
伊金霍洛旗[Ejinhoro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阿勒騰席熱鎮(zhèn)(原稱“阿騰席連鎮(zhèn))。
“伊金霍洛”系蒙古語,“伊金”原義為“主、主人、主子”,引申為“君主、宗主”;“霍洛”一詞,蒙文《二十一卷本辭典》上解釋為:“房子之四周所修建的墻內(nèi)稱‘霍洛’?!表n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鄂爾多斯的郡王旗今改名伊金霍洛旗,田清波說伊金霍洛譯言‘君主的圈子’,是‘用木垣圍著的帳幕,他用蒙文Qoriya(圈子)與霍洛比附,看來這個‘霍洛’應該是從當年林木中兀良哈人守護的Qurūq(禁地)脫變出來的。⑦“霍洛”一詞,在現(xiàn)代《蒙漢辭典》上解釋為“圍墻、柵欄、圈(juan)”,在《地名志》和《地名詞典》等上把“伊金霍洛”一名解釋為:“君主陵園”或“圣主的陵園”。其陵園的標準名稱為“成吉思汗陵”而不是“成吉思汗陵園”。
成吉思汗陵是一個禁區(qū)。許如在《伊盟變側(cè)聞點滴》一文中說:“成吉思汗陵寢所在地伊金霍洛,蒙古族人民一向視為圣地,附近荒地,不準開墾,早已懸為歷禁,所以一般稱為‘禁地’。⑧”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上則說:“‘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大禁地’,因成吉思汗陵在此,故名?!钡P者認為,在寓意‘大禁地’的同時,最好還是先解釋一下“伊金”和“霍洛”這兩個詞的本義,否則就會使人們產(chǎn)生疑惑。
“八白室”,當時供奉在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王愛召(廣慧寺),后來遷移到今伊金霍洛旗境內(nèi)。韓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所謂‘八白室’(Nayiman Chaghan Ger,譯言‘八個白色帳幕’)必是元朝太廟八室在漠北的模擬品,或者是十五世紀末期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移置或又新建置于鄂爾多斯的。
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駐鄂錫喜峰。乾隆元年(1736年)析烏審旗東部,設鄂爾多斯左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駐歸勒斯太溝東岸。1950年成立了郡王旗人民政府和扎薩克旗人民政府,郡王旗駐阿騰席連,扎薩克旗駐新街鎮(zhèn)。1959年1月2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扎薩克旗、郡王旗,合并設立伊金霍洛旗,以原扎薩克旗、郡王旗的行政區(qū)域為伊金霍洛旗的行政區(qū)域。旗名“伊金霍洛”,因境內(nèi)有成吉思汗陵園而得名,旗人民政府駐新街鎮(zhèn)。1965年旗人民政府由新街鎮(zhèn)遷駐阿騰席連(一說1964年遷駐阿騰席連)。上世紀80年代初,因“阿騰席連”的正音正字應為“阿勒騰席熱”,故將“阿騰席連鎮(zhèn)”改為“阿勒騰席熱鎮(zhèn)”,意為“金桌子”。
伊金霍洛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西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東延部分。較大的河流有烏蘭木仁,最大的湖泊為紅堿淖爾(亦稱“紅堿淖”),蒙古語原名叫“特莫哈登查干淖爾”,系蒙陜線界湖。名勝古跡有成吉思汗陵和郡王旗、扎薩克旗王爺府及寺廟遺址。
杭錦旗[Hanggin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北部,黃河南岸。旗人民政府駐錫尼鎮(zhèn)。
“杭錦”一名的含義和來歷:“杭錦”一名在《元史》里稱“康里”,“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第337頁上稱“康鄰”。陳得芝先生在《十三世紀以前的克烈王國》一文中說:“按康里之名始見喀什噶里《突厥語詞典》著錄,謂系欽察一要人之名(當為部落名),又云是一種兩輪車之名?!督鹗贰肪硪欢弧墩掣铐n奴傳》記載大定年間粘拔恩君長與康里部長孛古并來歸附,為此名見于漢籍之始??道锛赐回收Zqangli(qang的形容詞形式),意為車子??道锊肯狄煌回什孔?,居地在咸海、錫系河之北,……。”(陳得芝著《蒙元史研究叢稿》第210頁)
亦鄰真先生在《額濟納 阿拉善 杭錦》(蒙文)一文中解釋說,把“康里hangli”稱為“康鄰hanglin”附以輔音n,則是那個時代的蒙古語之習慣。例如 “河西”這個漢語詞,則附以輔音n而稱 haxin。元代海山汗時設有“康禮衛(wèi)”?!对贰に俨慌_傳》中稱“杭斤”。該傳是在忽必烈汗時代以《大元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碑銘》為原始資料而編寫的,所以較《蒙古源流》晚些的抄本中才把hanglin(康鄰)寫作hanggin并于1777年的漢譯中譯寫成“杭錦”的,與今之書寫形式一樣。這樣書寫稱呼的理由是:hanglin (康鄰)和hanggin(杭錦)的詞根均與hang(車之意)有關(guān)系。hanglin〈hangli、hanglig〉,其中有l(wèi)ig附加成分(在蒙古語中和tai的意思相同)。而hanggin似是hang的復數(shù)。若用蒙文硬譯,即:hanglin似譯為tergetu ,hanggin似譯為terged?!保ā兑噜徴婷晒艑W文集》第179頁)
據(j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第405頁上說,“‘杭錦’系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來,意為‘車子’。它原是突厥族內(nèi)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后為部落名?!妒芳贩Q他們‘私自造了一些車子,將虜獲物載在車上……便被稱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們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時其部分歸附蒙古,后被同化?!庇衷凇吨袊沤竦孛笤~典》上說:“‘杭錦’為古‘康里’之諧音,本屬突厥語?!?/span>
明朝天順年后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屬鄂爾多斯萬戶。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俗稱杭錦旗,旗名從部落名,初駐鄂爾吉虎淖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直隸廳,劃入黃河后套地。1941年設陶力民辦事處,屬綏遠省。1950年撤銷陶力民辦事處,成立杭錦旗人民政府,駐錫尼鎮(zhèn),屬伊克昭盟。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南為庫布齊沙漠帶,西南部與毛烏素沙漠接連。東部有毛布拉格孔兌(溝),北注黃河,中部有哈日忙乃淖爾(古稱“金蓮池”)和察汗淖爾2湖。古跡有匈奴墓群、漢代墓群和漢代古城遺址。
鄂托克旗[Otog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烏蘭鎮(zhèn)。
“鄂托克”一名的含義和由來:“鄂托克”系蒙古語,漢文獻上多寫作“鄂拓克”,原意為“部”、“部屬”或“營”,它是元代以來土綿(萬戶)的基本軍事單位名稱。蒙古萬戶中,鄂爾多斯為右翼萬戶之一,其下設的四個鄂托克,也稱四個部?!睹晒抛搴喪贰返?9頁上說:“每個鄂托克要根據(jù)人口的多寡提供50-1000名軍隊”,所以又稱“千戶”。以后鄂拓克也稱“愛馬克”,據(jù)余元盦先生所著的《內(nèi)蒙古歷史概要》第59頁上說:“愛馬克也如鄂托克同樣,必須有一個共同牧地(nutuk)?!边@個牧地,蒙古語稱之為“nutuk”,也讀作“nutug”,漢譯作“努圖克”,據(jù)《漢語外來詞詞典》第261頁上解釋為:努圖克:“原意為‘故鄉(xiāng)、營盤、領(lǐng)地”。鄂托克游牧地,后演變?yōu)槠烀?,成為行政區(qū)域名稱,因此,“鄂托克”作為地名,則具有地理概念的性質(zhì)。所以,在近年來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等上解釋為:“‘鄂托克’意為‘營盤’”。這是引申義。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后屬鄂爾多斯萬戶?!睹晒旁戳鳌分休d:“拜桑固爾諾延居右翼扣克特、錫包沁、烏剌特、唐古特等部?!奔词侵附穸跬锌似旌投跬锌饲捌煲粠?。
清順治七年(1650年)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駐錫拉布里多淖爾,屬伊克昭盟。1930年析沿黃河東岸地設沃野設治局,屬綏遠省。1941年撤銷沃野設治局,劃歸陶力民辦事處。1950年撤銷陶力民辦事處,原旗地復入,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駐烏蘭鎮(zhèn)。1955年析旗地設盟屬卓子山礦辦事處。1958年撤銷卓子山礦辦事處,設立卓子山礦區(qū),復劃入旗。1959年劃歸伊克昭盟。1980年析南部地設鄂托克前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稱鄂托克高地。東南部屬毛烏素沙漠區(qū)。西北部為阿爾巴斯山地,主峰烏仁都西烏拉(又名“卓子山”)海拔2 149米。黃河流經(jīng)西部,有都斯圖河、赤老圖河,流入黃河。阿爾巴斯白山羊為優(yōu)良品種。馬牙堿、肥煤為名產(chǎn)。有恐龍遺址。有烽火臺遺址和百眼井、百眼窯等古跡及喇嘛廟遺址。
鄂托克前旗[Otog Qiān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敖勒召其鎮(zhèn)。
“鄂托克”一名的含義和由來:“鄂托克”系蒙古語,漢文獻上多寫作“鄂拓克”,原意為 “部”、“部屬”或“營”,它是元代以來土綿(萬戶)的基本軍事單位名稱。蒙古萬戶中,鄂爾多斯為右翼萬戶之一,其所下設的四個鄂托克,也稱四個部?!睹晒抛搴喪贰返?9頁上說:“每個鄂托克要根據(jù)人口的多寡提供50-1000名軍隊”,所以“鄂托克”又稱“千戶”。以后鄂拓克也稱“愛馬克”,據(jù)余元盦先生所著的《內(nèi)蒙古歷史概要》第59頁上說:“愛馬克也如鄂托克同樣,必須有一個共同牧地(nutuk)。”這個牧地,蒙古語稱之為“nutuk”,也讀作“nutug”,漢譯作“努圖克”,據(jù)《漢語外來詞詞典》第261頁上解釋為:努圖克:“原意為‘故鄉(xiāng)、營盤、領(lǐng)地”。鄂托克游牧地,后演變?yōu)槠烀?,成為行政區(qū)域名稱,因此,“鄂托克”作為地名,則具有地理概念的性質(zhì)。所以,在近年來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等上解釋為:“‘鄂托克’意為‘營盤’”。這是引申義。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牧駐于此。正德后屬鄂爾多斯萬戶之鄂托克(千戶)游牧地,清順治七年(1650年),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屬伊克昭盟。1950年5月設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屬伊克昭盟。1980年8月1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析鄂托克旗南部地,設鄂托克前旗,因地處鄂托克旗南部而得名為鄂托克前旗,以布拉格、毛蓋圖、馬拉迪、查干特勒蓋、吉拉、珠和、三段地、二道川、城川、芒哈圖等10個人民公社為鄂托克前旗的行政區(qū)域。東南部三段地、二道川、城川曾為中共領(lǐng)導的陜甘寧邊區(qū)一部分,先后成立過伊克昭盟工作委員會,中國共產(chǎn)黨鄂南工委和抗日救援等組織。該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南部沉降區(qū),地勢中部高,向西北、東南緩傾,中部有毛烏素沙漠兩條沙漠帶。古跡有河套人文化遺址、唐宥州古城址、白池縣古城、蘭池都督府古城遺址和明長城遺址。紀念地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三段地工委舊址。
參考文獻:
①⑨見冬靖仁《伊錦文先生的三件大事》一文中“二、他是草原人民的忠誠衛(wèi)士,他是成吉思汗陵園的主建人”,刊載于1994年7月16日《呼和浩特晚報》第5版(專版);
②⑦見韓儒林:《穹廬集》第362-3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③參見《綏遠通志稿》,其載:“他如翟、狄等字。本為蒙語稱眾、稱部之意。亦即今之忒、特等字。如今日各蒙旗名稱。其結(jié)語多用特字。偶亦有譯作忒者。若土默特、烏拉特、達拉特、……等。幾至不可以僂指數(shù)。古代中原不明北族稱眾、稱部之義。而聽其語尾多作特、忒之者。遂概乎之曰翟或狄焉。以理揆之。古代翟、狄等語音上。必更冠有其部名。”
④參見林干主編、李逸友編著:《內(nèi)蒙古歷史名城》第74-77頁(二)勝州城,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第48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委員會編,1986年11月;
⑤⑥參見《綏遠通志稿》卷十七《城市》:“東勝城”;《東勝市地名志》第4頁,東勝市人民政府出版,1987年8月;
⑧見《鄂爾多斯史志研究稿》(第四冊)第146頁,伊克昭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4年。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民政廳區(qū)劃地名處)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鄂爾多斯市[Ordos Shì]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市人民政府駐東勝區(qū)。
“鄂爾多”一詞系蒙古語,最早寫作“斡耳朵”或“斡兒朵”,一說源于契丹語(又說源于突厥語),其含義:據(jù)道潤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第91頁上解釋為:“‘斡兒朵’即合罕、罕之類的君主及其后妃所住之大而又好的蒙古包。元代稱:行帳或行宮?,F(xiàn)代語即謂:宮?!倍皩m”這個詞,在《華夷譯語》上則譯作“斡耳朶格兒”?!案駜骸币鉃椤胺孔印?,引申為“帳幕”。在一些漢文資料上把“鄂爾多”一詞多譯作“宮帳”。這些宮帳的顏色均為白色的,白色在蒙古族習俗中象征著吉祥。那么,上述之“大而又好的蒙古包”究竟又有多么大,多么好呢?據(jù)《蒙古族通史》(上)第375頁上說:“十三-十四世紀,蒙古牧民對于畜牧業(yè)勞動工具的改造、牧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軍用武器的制造等技術(shù)知識和手工技術(shù)均有發(fā)展。例如,建造宮殿式的蒙古包。這種蒙古包,名‘失剌斡耳朵’,漢語為‘氊殿’。殿內(nèi)寬敞,可容納數(shù)千人。繡楣彩繩,十分壯觀。殿內(nèi)帳壁覆蓋著紫貂皮,名曰‘壁衣’,腰欄張掛著虎皮,即使是殿外寒風刺骨,積雪達一尺多厚,殿內(nèi)卻溫暖如春?!庇纱宋覀儾浑y想象出,這個可容納數(shù)千人的宮殿式蒙古包,它的規(guī)模有多么大,多么豪華。此外,還有載于車上的蒙古包。
1227年,成吉思汗親征西夏的途中,“大汗病死于六盤山清水宮”(今甘肅省的清水縣)。據(jù)《蒙古族通史》(上)第76頁上載:“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秘不發(fā)喪,直到占領(lǐng)了額兒吉牙城后才將靈柩運回蒙古,安葬在起輦谷?!?994年5月20日《呼和浩特晚報》第7版刊登的新華社倫敦電:《美歷史學家找到成吉思汗墓》一文上說:美國芝加哥商人兼歷史學家莫里·克拉維茨認為“成吉思汗秘密的墓地位于今烏蘭巴托以東肯特省的布爾罕卡勒敦山脈里,這里是一個邊遠地區(qū)沒有公路可通?!逼鋵崳杉己沟撵`柩,密葬在何處,世界上誰也不曉得,至今仍是個謎。傳說,安葬在蒙古國境內(nèi)的肯特山。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在肯特山上建立了八座白色的靈帳作“紀念堂”,這靈帳稱之“八白室”①。蒙古語稱之為“Naiman Qagaan Ordo”,意為“八個白色宮帳”,在漢文獻上譯作“八白室”或“八白宮”。韓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所謂‘八白室’(Nayiman Chaghan Ger,譯言‘八個白色帳幕’)必是元朝太廟八室在漠北的模擬品,或者是十五世紀末期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移置或又新建置于鄂爾多斯的。②”上述之“八白室”,前者稱“Naiman Qagaan Ordo”, 意為“八個白色宮帳”;后者稱:“Nayiman Chaghan Ger”,意為“八個白色帳幕”,所不同的是前者用了“Ordo”,意為“宮帳”;后者用了“Ger”,原意為“房子”引申為“帳幕”。
明代稱“襖兒都司”,清代稱“鄂爾多斯”,二者均為蒙古語Ordos的同名異寫。在Ordo這個名詞后面,加上表示復數(shù)的附加成分s,則派生出Ordos一詞,按照詞義,可以解釋為“眾宮帳”、“多宮帳”或“眾帳幕”。但筆者認為,此時的“Ordos”并不是指“宮帳的數(shù)”,而是指眾多的守衛(wèi)和供奉“Naiman Qagaan Ordo”(八個白色宮帳)的人民,因此,“Or-dos”(鄂爾多斯)一名,意為“宮帳的守護者們”,或者意為屬于“宮帳的人民”,而遂成為部族名的。③
襖兒都司最初為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部落,居住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蒙古高原腹地。1462年,鄂爾多斯部首領(lǐng)毛里亥帶著“八白室”移駐河套至長城一帶,并將“八白室”供奉在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王愛召。后來遷移到今伊金霍洛旗境內(nèi)。清順治六年(1649年)到順治七年(1650年),把鄂爾多斯部編為6旗,即: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后旗(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后旗(杭錦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因6旗第一次會盟于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伊克昭(即“王愛召”)而得名為伊克昭盟,盟名始此,簡稱“伊盟”,當時它的蒙古語行政區(qū)域名稱為“伊克昭音楚古拉干”,而其中的“楚古拉干”一詞就是“集會、聚會”的意思,因此才漢譯為“會盟”的?,F(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通名“盟”(ménɡ),蒙古語稱之為“愛馬克”(aimag),含有“部落、宗族”等意。
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析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旗)東邊的土地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薩克旗)。最初,伊克昭盟的駐地為郡王旗衙署,后因各旗扎薩克輪作盟長,盟的駐地隨遷。上述伊克昭盟七旗,俗稱“鄂爾多斯七旗”。此外,還有隨成吉思汗陵寢500戶達爾扈特(又作“達爾哈特”)部落,由濟農(nóng)(后改稱“盟長”)直接管轄。其疆域北至黃河故道(今烏加河),南抵明長城。
“鄂爾多斯”一名的標準讀音應拼為Ordos,而不能拼作Erdos。近年來,在社會上出現(xiàn)了將Ordos錯拼成Erdos的現(xiàn)象,如“鄂爾多斯羊絨”商標上拼作Erdos,甚至簡稱E,亦有小寫作e的。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恢復其原來的標準讀音Ordos,以達到一條地名的拼寫只有一種法定的標準拼寫形式。
“伊克昭”一名是因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廣慧寺(俗稱“王愛召”)大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身像而得名?!耙量恕毕得晒耪Z,意為“大”,而“昭”(亦作“召”)則是蒙古語里的借詞,源于藏語,本義為“佛、佛像”,故“伊克昭”則意為“大佛殿”。久而久之,“昭(召)”這個詞的外延擴大了,泛指“寺、廟”,因此才說“伊克昭”意為“大廟”。
鄂爾多斯地區(qū),在秦時屬上郡、北地郡、九原郡和云中郡,通稱新秦中。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年),在西北部增設朔方郡,東南部設西河郡及五原郡、上郡部分地方。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都尉駐地由云中移駐稷縣。晉永嘉后歷為前趙、前秦、后秦屬地。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大廈國,鳳翔元年(413年)在無定河邊筑都統(tǒng)萬城,屬夏州。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平統(tǒng)萬城改為鎮(zhèn),太和十一年(487年)改設夏州,后又稱巖錄。隋朝時,復設朔方郡,駐巖錄縣,西北部屬五原郡,東北部置榆林郡,駐榆林縣。唐貞觀初年,復設夏州、勝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增設宥州,元和十五年(820年)駐地由延恩移駐長澤。遼在趨民河東重建東勝州,兼領(lǐng)河西二縣地。又設河清軍、金肅州,又名金肅軍。余屬西夏。元代東部劃屬中書省山西道大同路東勝州。西南角、西部屬陜西行省延安路。明洪武初年,撤銷東勝州,設東勝衛(wèi),盟境屬東勝右衛(wèi)。
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年后,開始放長城北沿界牌地,至清末大部成為墾區(qū)。黃河兩岸墾區(qū)歸包頭設立烏伊盟墾務局(后稱西盟墾務局)管轄,南邊分別屬晉、陜邊境縣,中部墾區(qū)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增設東勝廳,屬山西歸綏道。民國初年蒙古旗從清制,改屬蒙藏委員會。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qū),東勝廳改為設治局,后改為東勝縣。1925年將黃河故道以南大部地區(qū)劃歸臨河設治局。1929年屬綏遠省。1936年成立綏遠省境內(nèi)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簡稱蒙政會,駐今伊金霍洛旗的新街鎮(zhèn)。1939年成立綏遠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東勝。1949年撤銷蒙政會和督察員專員公署,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駐新街鎮(zhèn),屬綏遠省。1950年遷駐東勝,同年伊克昭盟政務委員會改為伊克盟自治政府,轄7旗縣、通格朗、達爾扈特2區(qū)。1952年兩直屬區(qū)劃入扎薩克旗。1954年撤銷綏遠省,伊克昭盟自治政府改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2001年將伊克昭盟更名為鄂爾多斯市(地級)。截至2007年,全市共轄東勝區(qū)和達拉特、準格爾、鄂托克前、鄂托克、杭錦、烏審、伊金霍洛7旗。
東勝區(qū)[Dōngshèng Qū]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為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駐地,區(qū)人民政府駐寶日陶亥街。
“東勝”一名,因在原“勝州”之東而得名,故“東勝”即“勝州”之東邊的意思。隋開皇二十年(600年)設“勝州”,城址在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大業(yè)五年(609年)將“勝州”更名為榆林郡。唐王朝建立以后,于貞觀四年(630年),又重新設立了“勝州”,因當時正逢唐朝軍隊軍擊敗了東突厥汗國而用“勝州”之名命名,以表示取得擊滅東突厥的勝利。④因此“勝”這個字,則含有“決勝、取勝、戰(zhàn)勝”等意,“州”即古代行政區(qū)域通名。到了遼代神冊元年(916年),遼軍攻占了“勝州”后,又將“勝州”的居民全部強行遷移到黃河東岸,在今托克托縣境內(nèi)的大皇城設“東勝州”,因地處原“勝州”之東邊而得名。
其后“東勝”作為行政區(qū)域?qū)C恢北谎赜?。金、元兩代稱“東勝州”,明初稱“東勝衛(wèi)”。清末稱“東勝廳”。1912年改稱“東勝縣”。但均非同一故地。例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東勝廳”,始駐板素壕,后又移駐羊場壕。1912年改為“東勝縣”時,因“匪患時聞,地方荒涼,保衛(wèi)困難,歷任知事大都僑居距縣二百里外之包頭而遙治?!雹菘h府駐地的具體位置在包頭文曲巷。1928年縣府由包頭文曲巷遷駐今伊金霍洛旗陶油房始設辦公處,以后又由陶油房遷駐今東勝市區(qū)西部之羊場壕小土城內(nèi)設辦公處,1931年10月筑成方里土城,1932年秋,“復經(jīng)補修,始嫀完固”⑥,縣府駐此,“東勝”一名也隨遷過來,所以將新建的方里土城命名為“東勝城”,也叫“城關(guān)”。1950年3月成立東勝縣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屬伊克昭盟。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東勝縣,設立東勝市(縣級),以東勝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東勝市的行政區(qū)域。1984年1月18日正式召開了東勝市人民政府成立慶典儀式。1988年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將東勝市更名為東勝區(qū)(縣級區(qū))。地處鄂爾多斯中南部脊線區(qū)。地勢西高東低,中間隆起。西部為波狀高原區(qū)。古跡有秦直道遺跡。紀念地有革命烈士紀念塔。
達拉特旗[Dalad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黃河南岸。旗人民政府駐樹林召鎮(zhèn)。
關(guān)于“達拉特”一名的來歷和含義,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地名界里,就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達拉特”是“部落名稱”;亦有人說:“達拉特”即“達拉圖”,為“肩胛骨”的意思;還有人說:“達拉特”是“塔拉都”之失真走音,意為“平原”,等等。那么究竟哪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呢?筆者認為在這里有必要先從編輯《達拉特旗地名志》說起,因為它是在達拉特旗地名普查成果,經(jīng)伊盟及自治區(qū)地名領(lǐng)導小組驗收合格的基礎上,由自治區(qū)、伊盟和達拉特旗三級地名地名辦共同編輯,并于1983年7月以達拉特旗人民政府的名義出版的全區(qū)第一部地名志。
“達拉特”一名的含義,在近年來出版的較有權(quán)威性的幾部地名志、地名詞典上雖未能考證出來,但基本上都認為“達拉特”系部落名稱。例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上說:“‘達拉特’系蒙古語,其含義、由來有幾種說法:一、意為七十之部(由詞根‘達拉’<即七十>和表示復數(shù)的尾音字‘特’構(gòu)成),該部可能是由七十個勇士,或者貴族的子孫繁衍而成。二、意為(祭)肩胛骨之部(由詞根‘達魯’<方音呼‘達拉’,即肩胛骨 >和復數(shù)附加成分‘特’合成),因該部有祭祀胛骨的習俗。老者云:‘他們的族宗是窩闊臺伊金神靈及肩胛骨的達爾扈特’;三、系‘塔拉特’一詞的演變,漢釋為‘平原’,以達拉特旗的地理、地形而名。據(jù)史料記載,‘達拉特’系部落名稱,其確切含義尚待考證?!?/span>
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上說:“‘達拉特’系蒙古部名,原為鄂爾多斯萬戶下一鄂托克。清初置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旗以部名?!?/span>
再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說:“‘達拉特’蒙古語,其含義有二說:一說‘達拉’意為‘七十’,‘特’表示復數(shù),總為‘七十之部’;2,原為‘達魯’,方言呼為‘達拉’,‘特’表示復數(shù),意為肩(祭)胛骨之部?!G屙樦瘟辏?649年)達拉特部屬地置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span>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屬鄂爾多斯萬戶,萬戶濟農(nóng)駐王愛召。清順治七年(1650年)以達拉特部屬地設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俗稱達拉特旗,初駐巴爾哈遜湖(今樹林召)。1950年5月成立達拉特旗人民政府,初駐旦展召,1953年移駐樹林召。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地勢南高北低。有木呼爾等八大溝,俗稱“八大孔兌”,從南穿越庫布齊沙漠帶與黃河相接。古跡有明代廣慧寺(俗稱“王愛召”遺址。旅游勝地有著名的響沙灣。
準格爾旗[Juun Gar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薛家灣(原駐沙圪堵鎮(zhèn))。
“準格爾”一名的含義和來歷:“準”系蒙古語口語Juun的轉(zhuǎn)音,意為“左、東”,“格爾”系蒙古語書面語Gar 的諧音,意為“手、手臂”,故“準格爾”本義為“左手”,引申為“左翼”。據(jù)1986年出版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上說:“準格爾:系蒙古語,多譯為東首、東部、左翼前之意。以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取名。又稱,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時,把從新疆帶來的部分準格爾部落人安置于此地而得名?!庇謸?jù)2005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說:“‘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左翼。因清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而得名?!!督椷h通志稿》:‘蒙語左翼曰郡格爾,今多譯為準格爾?!识鯛柖嗨棺笠砬捌焖追Q準格爾旗?!?/span>
據(j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的金峰教授說,這里的準格爾旗名稱的由來,和新疆的準噶爾無關(guān),新疆的是額魯特部,為“左路軍”,蒙古語稱Ju-un Gar,所以叫“準噶爾”。
筆者認為,準格爾旗是“因清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而得名?!钡恼f法較為符合實際。我們知道,幾個左翼旗中,左翼中旗的俗稱是“郡王旗”,左翼后旗的俗稱是“達拉特旗”,說明“郡王旗”和“達拉特旗”的由來,均與“左翼”無關(guān),而只有“準格爾旗”與“左翼”有聯(lián)系。從《中國歷史地圖集》(清)第八冊上所標注的鄂爾多斯左翼前、中、后三旗的旗府地理位置來分析,左翼前旗位居左翼中、后兩旗的最東邊(東經(jīng)110°40′左右),而左翼中、后兩旗則均在東經(jīng)110°以西處,這就是說只有東邊的“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才能用蒙古語簡稱為“準格爾呼舒(旗)”或去掉通名呼舒(旗)而稱“準格爾”。這里的“左翼”是與“右翼”相對稱而言的,因此并不是因為“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取名”為準格爾旗的。最初,“準格爾旗”是“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的簡稱,后來才逐漸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地名,并正式成為今名。因此,筆者認為,準格爾旗的由來:因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故名。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駐扎勒谷,屬伊克昭盟。1950年成立準格爾旗人民政府,因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故名,駐沙圪堵,屬伊克昭盟。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由沙圪堵鎮(zhèn)遷此。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有納林川等十大川,由北、東、南流入黃河。古跡有隋唐勝州(榆林群)古城十二連城遺址,明代的準格爾召等。
烏審旗[Uxin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毛烏素沙漠腹地。旗人民政府駐達布察克鎮(zhèn)。
“烏審”一名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用網(wǎng)套的人”。元為察汗淖爾皇室領(lǐng)地。明天順年間蒙古伯速特(巴速特)、衛(wèi)新2部駐牧于此。后為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孫那木塔日尼領(lǐng)地。清順治六年(1649年)以速伯特、衛(wèi)新二部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旗,后以“衛(wèi)新”演化為“烏審”作旗名,俗稱烏審旗,旗名從部落名,駐哈日淖爾,屬伊克昭盟。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析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俗稱烏審旗)東邊的土地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1950年成立烏審旗人民政府,駐達布察克鎮(zhèn),屬伊克昭盟。1954年由綏遠省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南部沉降區(qū)毛烏素沙漠腹地。無定河流經(jīng)西南部,還有納林河、海流圖、白河等河流。礦藏以堿為主。烏審馬為名種。古跡有大溝灣河套人文化遺址、在廈國統(tǒng)萬城遺址和錫尼喇嘛紀念塔等。紀念地有嘎魯圖廟革命遺址。
伊金霍洛旗[Ejinhoro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阿勒騰席熱鎮(zhèn)(原稱“阿騰席連鎮(zhèn))。
“伊金霍洛”系蒙古語,“伊金”原義為“主、主人、主子”,引申為“君主、宗主”;“霍洛”一詞,蒙文《二十一卷本辭典》上解釋為:“房子之四周所修建的墻內(nèi)稱‘霍洛’?!表n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鄂爾多斯的郡王旗今改名伊金霍洛旗,田清波說伊金霍洛譯言‘君主的圈子’,是‘用木垣圍著的帳幕,他用蒙文Qoriya(圈子)與霍洛比附,看來這個‘霍洛’應該是從當年林木中兀良哈人守護的Qurūq(禁地)脫變出來的。⑦“霍洛”一詞,在現(xiàn)代《蒙漢辭典》上解釋為“圍墻、柵欄、圈(juan)”,在《地名志》和《地名詞典》等上把“伊金霍洛”一名解釋為:“君主陵園”或“圣主的陵園”。其陵園的標準名稱為“成吉思汗陵”而不是“成吉思汗陵園”。
成吉思汗陵是一個禁區(qū)。許如在《伊盟變側(cè)聞點滴》一文中說:“成吉思汗陵寢所在地伊金霍洛,蒙古族人民一向視為圣地,附近荒地,不準開墾,早已懸為歷禁,所以一般稱為‘禁地’。⑧”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上則說:“‘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大禁地’,因成吉思汗陵在此,故名?!钡P者認為,在寓意‘大禁地’的同時,最好還是先解釋一下“伊金”和“霍洛”這兩個詞的本義,否則就會使人們產(chǎn)生疑惑。
“八白室”,當時供奉在今達拉特旗境內(nèi)的王愛召(廣慧寺),后來遷移到今伊金霍洛旗境內(nèi)。韓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鄰近諸部》一文中說:“所謂‘八白室’(Nayiman Chaghan Ger,譯言‘八個白色帳幕’)必是元朝太廟八室在漠北的模擬品,或者是十五世紀末期達延汗統(tǒng)一蒙古后移置或又新建置于鄂爾多斯的。
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駐鄂錫喜峰。乾隆元年(1736年)析烏審旗東部,設鄂爾多斯左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駐歸勒斯太溝東岸。1950年成立了郡王旗人民政府和扎薩克旗人民政府,郡王旗駐阿騰席連,扎薩克旗駐新街鎮(zhèn)。1959年1月2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扎薩克旗、郡王旗,合并設立伊金霍洛旗,以原扎薩克旗、郡王旗的行政區(qū)域為伊金霍洛旗的行政區(qū)域。旗名“伊金霍洛”,因境內(nèi)有成吉思汗陵園而得名,旗人民政府駐新街鎮(zhèn)。1965年旗人民政府由新街鎮(zhèn)遷駐阿騰席連(一說1964年遷駐阿騰席連)。上世紀80年代初,因“阿騰席連”的正音正字應為“阿勒騰席熱”,故將“阿騰席連鎮(zhèn)”改為“阿勒騰席熱鎮(zhèn)”,意為“金桌子”。
伊金霍洛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西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東延部分。較大的河流有烏蘭木仁,最大的湖泊為紅堿淖爾(亦稱“紅堿淖”),蒙古語原名叫“特莫哈登查干淖爾”,系蒙陜線界湖。名勝古跡有成吉思汗陵和郡王旗、扎薩克旗王爺府及寺廟遺址。
杭錦旗[Hanggin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北部,黃河南岸。旗人民政府駐錫尼鎮(zhèn)。
“杭錦”一名的含義和來歷:“杭錦”一名在《元史》里稱“康里”,“新譯簡注《蒙古秘史》”第337頁上稱“康鄰”。陳得芝先生在《十三世紀以前的克烈王國》一文中說:“按康里之名始見喀什噶里《突厥語詞典》著錄,謂系欽察一要人之名(當為部落名),又云是一種兩輪車之名?!督鹗贰肪硪欢弧墩掣铐n奴傳》記載大定年間粘拔恩君長與康里部長孛古并來歸附,為此名見于漢籍之始??道锛赐回收Zqangli(qang的形容詞形式),意為車子??道锊肯狄煌回什孔澹拥卦谙毯?、錫系河之北,……?!保惖弥ブ睹稍费芯繀哺濉返?10頁)
亦鄰真先生在《額濟納 阿拉善 杭錦》(蒙文)一文中解釋說,把“康里hangli”稱為“康鄰hanglin”附以輔音n,則是那個時代的蒙古語之習慣。例如 “河西”這個漢語詞,則附以輔音n而稱 haxin。元代海山汗時設有“康禮衛(wèi)”。《元史·速不臺傳》中稱“杭斤”。該傳是在忽必烈汗時代以《大元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碑銘》為原始資料而編寫的,所以較《蒙古源流》晚些的抄本中才把hanglin(康鄰)寫作hanggin并于1777年的漢譯中譯寫成“杭錦”的,與今之書寫形式一樣。這樣書寫稱呼的理由是:hanglin (康鄰)和hanggin(杭錦)的詞根均與hang(車之意)有關(guān)系。hanglin〈hangli、hanglig〉,其中有l(wèi)ig附加成分(在蒙古語中和tai的意思相同)。而hanggin似是hang的復數(shù)。若用蒙文硬譯,即:hanglin似譯為tergetu ,hanggin似譯為terged。”(《亦鄰真蒙古學文集》第179頁)
據(j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第405頁上說,“‘杭錦’系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來,意為‘車子’。它原是突厥族內(nèi)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后為部落名?!妒芳贩Q他們‘私自造了一些車子,將虜獲物載在車上……便被稱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們的后裔?!杉己刮髡鲿r其部分歸附蒙古,后被同化。”又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說:“‘杭錦’為古‘康里’之諧音,本屬突厥語?!?/span>
明朝天順年后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屬鄂爾多斯萬戶。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俗稱杭錦旗,旗名從部落名,初駐鄂爾吉虎淖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直隸廳,劃入黃河后套地。1941年設陶力民辦事處,屬綏遠省。1950年撤銷陶力民辦事處,成立杭錦旗人民政府,駐錫尼鎮(zhèn),屬伊克昭盟。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南為庫布齊沙漠帶,西南部與毛烏素沙漠接連。東部有毛布拉格孔兌(溝),北注黃河,中部有哈日忙乃淖爾(古稱“金蓮池”)和察汗淖爾2湖。古跡有匈奴墓群、漢代墓群和漢代古城遺址。
鄂托克旗[Otog 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烏蘭鎮(zhèn)。
“鄂托克”一名的含義和由來:“鄂托克”系蒙古語,漢文獻上多寫作“鄂拓克”,原意為“部”、“部屬”或“營”,它是元代以來土綿(萬戶)的基本軍事單位名稱。蒙古萬戶中,鄂爾多斯為右翼萬戶之一,其下設的四個鄂托克,也稱四個部?!睹晒抛搴喪贰返?9頁上說:“每個鄂托克要根據(jù)人口的多寡提供50-1000名軍隊”,所以又稱“千戶”。以后鄂拓克也稱“愛馬克”,據(jù)余元盦先生所著的《內(nèi)蒙古歷史概要》第59頁上說:“愛馬克也如鄂托克同樣,必須有一個共同牧地(nutuk)。”這個牧地,蒙古語稱之為“nutuk”,也讀作“nutug”,漢譯作“努圖克”,據(jù)《漢語外來詞詞典》第261頁上解釋為:努圖克:“原意為‘故鄉(xiāng)、營盤、領(lǐng)地”。鄂托克游牧地,后演變?yōu)槠烀?,成為行政區(qū)域名稱,因此,“鄂托克”作為地名,則具有地理概念的性質(zhì)。所以,在近年來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等上解釋為:“‘鄂托克’意為‘營盤’”。這是引申義。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駐牧于此。正德后屬鄂爾多斯萬戶?!睹晒旁戳鳌分休d:“拜桑固爾諾延居右翼扣克特、錫包沁、烏剌特、唐古特等部?!奔词侵附穸跬锌似旌投跬锌饲捌煲粠?。
清順治七年(1650年)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駐錫拉布里多淖爾,屬伊克昭盟。1930年析沿黃河東岸地設沃野設治局,屬綏遠省。1941年撤銷沃野設治局,劃歸陶力民辦事處。1950年撤銷陶力民辦事處,原旗地復入,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駐烏蘭鎮(zhèn)。1955年析旗地設盟屬卓子山礦辦事處。1958年撤銷卓子山礦辦事處,設立卓子山礦區(qū),復劃入旗。1959年劃歸伊克昭盟。1980年析南部地設鄂托克前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稱鄂托克高地。東南部屬毛烏素沙漠區(qū)。西北部為阿爾巴斯山地,主峰烏仁都西烏拉(又名“卓子山”)海拔2 149米。黃河流經(jīng)西部,有都斯圖河、赤老圖河,流入黃河。阿爾巴斯白山羊為優(yōu)良品種。馬牙堿、肥煤為名產(chǎn)。有恐龍遺址。有烽火臺遺址和百眼井、百眼窯等古跡及喇嘛廟遺址。
鄂托克前旗[Otog Qiānqí]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旗人民政府駐敖勒召其鎮(zhèn)。
“鄂托克”一名的含義和由來:“鄂托克”系蒙古語,漢文獻上多寫作“鄂拓克”,原意為 “部”、“部屬”或“營”,它是元代以來土綿(萬戶)的基本軍事單位名稱。蒙古萬戶中,鄂爾多斯為右翼萬戶之一,其所下設的四個鄂托克,也稱四個部?!睹晒抛搴喪贰返?9頁上說:“每個鄂托克要根據(jù)人口的多寡提供50-1000名軍隊”,所以“鄂托克”又稱“千戶”。以后鄂拓克也稱“愛馬克”,據(jù)余元盦先生所著的《內(nèi)蒙古歷史概要》第59頁上說:“愛馬克也如鄂托克同樣,必須有一個共同牧地(nutuk)。”這個牧地,蒙古語稱之為“nutuk”,也讀作“nutug”,漢譯作“努圖克”,據(jù)《漢語外來詞詞典》第261頁上解釋為:努圖克:“原意為‘故鄉(xiāng)、營盤、領(lǐng)地”。鄂托克游牧地,后演變?yōu)槠烀蔀樾姓^(qū)域名稱,因此,“鄂托克”作為地名,則具有地理概念的性質(zhì)。所以,在近年來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等上解釋為:“‘鄂托克’意為‘營盤’”。這是引申義。
明朝天順年間蒙古族牧駐于此。正德后屬鄂爾多斯萬戶之鄂托克(千戶)游牧地,清順治七年(1650年),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屬伊克昭盟。1950年5月設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屬伊克昭盟。1980年8月1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析鄂托克旗南部地,設鄂托克前旗,因地處鄂托克旗南部而得名為鄂托克前旗,以布拉格、毛蓋圖、馬拉迪、查干特勒蓋、吉拉、珠和、三段地、二道川、城川、芒哈圖等10個人民公社為鄂托克前旗的行政區(qū)域。東南部三段地、二道川、城川曾為中共領(lǐng)導的陜甘寧邊區(qū)一部分,先后成立過伊克昭盟工作委員會,中國共產(chǎn)黨鄂南工委和抗日救援等組織。該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南部沉降區(qū),地勢中部高,向西北、東南緩傾,中部有毛烏素沙漠兩條沙漠帶。古跡有河套人文化遺址、唐宥州古城址、白池縣古城、蘭池都督府古城遺址和明長城遺址。紀念地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三段地工委舊址。
參考文獻:
①⑨見冬靖仁《伊錦文先生的三件大事》一文中“二、他是草原人民的忠誠衛(wèi)士,他是成吉思汗陵園的主建人”,刊載于1994年7月16日《呼和浩特晚報》第5版(專版);
②⑦見韓儒林:《穹廬集》第362-3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③參見《綏遠通志稿》,其載:“他如翟、狄等字。本為蒙語稱眾、稱部之意。亦即今之忒、特等字。如今日各蒙旗名稱。其結(jié)語多用特字。偶亦有譯作忒者。若土默特、烏拉特、達拉特、……等。幾至不可以僂指數(shù)。古代中原不明北族稱眾、稱部之義。而聽其語尾多作特、忒之者。遂概乎之曰翟或狄焉。以理揆之。古代翟、狄等語音上。必更冠有其部名。”
④參見林干主編、李逸友編著:《內(nèi)蒙古歷史名城》第74-77頁(二)勝州城,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冊”第48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委員會編,1986年11月;
⑤⑥參見《綏遠通志稿》卷十七《城市》:“東勝城”;《東勝市地名志》第4頁,東勝市人民政府出版,1987年8月;
⑧見《鄂爾多斯史志研究稿》(第四冊)第146頁,伊克昭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4年。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民政廳區(qū)劃地名處)